林玲
[摘要] 目前,加強中醫藥信息化建設是我國中醫藥改革創新的重大部署。如何將傳統中醫藥和現代化新技術充分結合,如何優化現有的就醫模式、就醫流程,是中醫醫院面臨的重點和難點。該文以“互聯網+”智慧中醫服務體系下,綿陽市中醫醫院信息化建設工作內容和展望為例,提出中醫智慧服務體系建設思路與方法,以期為中醫智慧醫院的信息化建設工作提供參考。
[關鍵詞] 智慧醫院;互聯網+;中醫服務體系
[中圖分類號] R197.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20)09(b)-0118-03
[Abstract] At presen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zation is a major deploy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reform and innovation. How to fully integrat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modern new technologies, and how to optimize the existing medical treatment mode and medical procedures are the key and difficult points that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 face. This article takes the content and prospects of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Mianya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under the "Internet +" smart Chinese medicine service system as an example, and proposes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a Chinese medicine smart service system, hoping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Chinese medicine smart hospital.
[Key words] Smart Hospital; Interne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rvice System
2018年4月28日,國務院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明確提出鼓勵醫療機構應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為患者提供安全適宜的醫療服務;鼓勵醫療機構搭建互聯網信息平臺,開展遠程醫療、健康咨詢、健康管理服務;鼓勵醫療機構之間開展預約診療、雙向轉診、遠程醫療等服務[1-3]。在新醫改的全面推進下,信息技術在醫療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各級醫療機構紛紛加大信息化投入,提升醫療智慧服務水平。中醫醫院的信息化建設由于中醫藥的特性,具有較高的復雜度及精細化要求。在此情況下,如何發展“互聯網+”醫療模式,構建“以患者為中心”的中醫智慧服務體系,是值得認真思考的問題。該文以綿陽市中醫醫院為例,探討基于“互聯網+”的中醫智慧服務體系建設思路與方法。
1 ?綿陽市中醫醫院的基本情況
綿陽市中醫醫院建院于1984年12月,2004年成為四川省地市級醫院中首家三級甲等中醫醫院,是成都中醫藥大學附屬綿陽醫院、成都中醫藥大學綿陽臨床醫學院。獲得全國中醫醫院信息化建設示范單位、全國第二批中醫診療模式創新試點單位、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項目重點中醫院入庫單位、四川省智慧健康服務示范醫院、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信息標準起草單位等稱號。醫院一直堅持探索信息化條件下的流程再造和中醫醫療服務模式創新理念,以前瞻性思維把握數字化時代發展規律,大力推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積極構建智慧服務體系,不斷提高醫療質量、優化就醫流程。
2 ?基于“互聯網+”的中醫智慧服務體系建設現狀
2.1 ?打造線上服務平臺,持續改進服務模式
2014年,該院在市內率先開展微信預約掛號模式。利用微信、支付寶等平臺改善“三長一短”等瓶頸問題,打造分時段預約掛號、移動支付、報告查詢、排隊提醒、住院金預交、住院清單查詢、體檢預約、健康評估、滿意度評價等全流程線上就醫模式。
依托實體醫院豐富的醫療資源和技術實力,建成“信息共享、資源整合、功能全面、運行靈活”的互聯網醫療服務平臺。大力推進互聯網醫院建設,構建便民醫療、健康促進、藥品配送等各類線上線下服務。
為診后人群提供連續化全程跟蹤、慢病管理服務,方便患者與醫生進行實時互動交流,解決健康問題[4]。
2.2 ?提升中醫藥信息水平、加強中醫智慧服務建設
開發實施具有中醫藥特色的中醫數字化診療平臺,集成中醫辨證論治、中醫特色治療、中醫知識庫、中醫臨床路徑、體質辨識、養身藥膳、營養配餐等功能。使中醫診療行為更加規范,并方便中醫治療與研究,讓廣大患者深度參與并體會到中醫藥服務的療效和便捷。
聯合研發軟硬件一體的臨床針灸輔助軟硬件一體化系統,獲得“2015中醫醫院信息化項目創新應用獎”。一方面規范臨床醫生針灸操作技術、防范漏針隱患,另一方面自動生成針灸電子處方和病歷,采用數據庫建立針灸科典型疾病的臨床路徑,很大程度上提升針灸治療綜合水平。
運用終端機和患者佩戴的手環獲取相關數據,打造借助物聯網技術整合各方資源的創新型中醫健康管理系統,進行在線健康分析和指導。
依據國家新頒布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自主開發體質辨識系統對患者體質進行分析,有針對性地制定出詳細、可行的個體化調護方案,對患者日常生活、飲食、情緒、起居等進行科學指導。
合作開發中藥煎藥與配送系統并承擔省級課題,研究從傳統人工操作的煎藥模式轉型為整個煎藥過程全程計算機自動化控制的模式。
起草并發布3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信息標準。
通過這些具有中醫藥特色的信息系統和課題研究,更好地規范中醫診療行為,培養中醫藥信息人才隊伍,全面提升醫院中醫藥信息化水平[5]。
2.3 ?積極開展區域協同、穩步推進遠程醫療
從患者的健康需求出發,完善“互聯網+醫療”支撐體系,向上接受上級醫院的指導,向下依托綿陽市中醫醫療集團,為基層醫院提供遠程影像、心電、病理診斷和會診。目前,已形成綿陽市內的中醫醫療集團網狀架構,提高了醫聯體整體醫療資源的利用率。
2.4 ?對接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實現居民健康“一卡通”
基于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實現居民身份識別、個人基本健康信息存儲、跨機構就醫數據交換和費用結算,并自動生成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和電子病歷,建立全生命周期健康檔案,實現市內醫院信息共享[6-8]。
3 ?基于“互聯網+”的中醫智慧服務體系建設成效
構建基于微信公眾號的“智慧化就診、服務與管理閉環體系”,使診前、診中、診后全流程服務更加便民化。在對接醫院信息系統的同時,對電子健康卡、電子票據系統、商保服務平臺、醫保平臺、營養訂餐等進行了提前規劃設計,已建成院內診療信息互聯互通,融合線上、線下多項服務的掌上醫院。
充分利用云計算、物聯網和大數據等技術,為患者提供移動端的智能導診、智能問藥等服務。支持文字、語音的人機交互方式,使患者在就診過程中享受到更智能、更高效、更便捷、更安全、更富有人性化的個體化診療。
遠程會診中心已覆蓋全市所有縣級中醫醫院,區域影像中心、區域心電中心、遠程病理中心也陸續對接基層醫療機構。為基層醫院提供遠程咨詢、遠程診斷和培訓,一定程度上使市級優質醫療資源得到有效下沉,加強和提升了基層醫院的醫療水平。
4 ?存在問題
4.1 ?“互聯網+醫療”認知不夠
“互聯網+醫療”正在改變傳統的就醫模式和管理模式,線上服務成為一種必然,只有信息化才能讓醫療服務跨越時空限制,實現資源更優配置。只有院領導高度重視、管理職能部門有效參與,信息化建設的技術手段才能被有效利用,達到以管理促進信息化,以信息化促進智慧化的效果。不能局限于狹義的互聯網醫療應用范疇,需要進一步拓寬思路、勇于探索,積極與銀行、社保機構和互聯網企業開展合作,加大智慧病房、智慧樓宇等方面的建設,構建“以患者為中心”的智慧服務體系,真正實現“信息多跑路,患者少麻煩”。
4.2 ?中醫藥信息化投入不夠
醫院信息化建設除了軟硬件等基礎設施投入,還會產生相應的人力成本和運維成本,而普遍在短期內都難以達到預期效果和直接的經濟效益。在全國中醫藥信息化現狀調查報告中明確指出中醫藥信息化建設與發展存在基礎差、底子薄、投入不足、應用不深、信息標準缺乏等基礎性薄弱環節,嚴重制約了醫院信息化建設向縱深發展。
4.3 ?中醫藥信息缺乏有效的標準
中醫藥信息化建設已經進入了以患者為中心的區域衛生信息共享與交換的高速發展期。但目前中醫藥信息化工作仍不完善,存在大量的信息孤島和海量信息數據,缺乏統一有效的信息標準來指導中醫醫院的信息化建設和數據分析,導致中醫藥信息資源未得到合理開發和充分利用。
4.4 ?信息互聯互通不夠
信息系統建設初期著重實現的是系統功能和業務需求,而未過多考慮系統間數據的共享和利用,以至于數據的及時和完整性不夠,缺乏對各系統的整合和數據挖掘利用。醫聯體內部缺乏具有統一標準的信息平臺,資源沒有得到共享。互聯互聯成熟度不夠,極大限制了成員單位整體學科建設的全面提升,醫療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分級診療的落實。
4.5 ?中醫藥信息化人才不足
國家越來越重視和支持中醫藥發展,發展離不開人才,特別是既有醫療衛生工作背景,又有信息技術專業的復合型人才。而普遍醫院信息科仍以計算機專業人員為主,缺乏信息與業務流程的翻譯者,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信息化建設需求收集和功能效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中醫藥信息化發展“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指出:加強中醫藥信息化復合型人才隊伍建設。構建以院校教育為主體、繼續教育為補充的中醫藥信息化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促進中醫藥院校教學信息化、現代化和規范化,鼓勵應用在線開放課程。強化中醫藥信息學學科建設,著力培育高層次、復合型的研發人才和科研團隊。推進中醫藥信息化人才培養基地建設,創新信息化人才繼續教育模式[9-10]。
5 ?下一步建設思考
2019年3月5日,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下發了《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印發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標準體系(試行)的通知》,要求醫療機構科學、規范開展智慧醫院建設,明確對醫院應用信息化為患者提供智慧服務的功能和患者感受到的效果進行分級評估[11-12]。下一步,該院將對照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標準體系(smart service scoring system,4S)要求,以患者關心的問題和需求為導向持續加強信息化建設,深化便民惠民措施,為患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有效、安全的醫療服務。
5.1 ?醫院信息化建設向智慧化轉變
信息化發展從以技術、業務為中心向改善醫療服務、建設人文智慧型醫院方向轉變。在智慧醫療的基礎上,還要注重生活服務、安防消防等方面的信息化程度,將醫院人、財、物作為一個整體來考量和建設。
5.2 ?面向患者單一服務向多元化服務轉變
通過多維度、多層次的服務模式,滿足不同人群的醫療需求,提供精準、人性化及定制化服務,如移動醫療、藥品配送、智慧藥房、物品租賃等,力爭打造人文智慧型醫院。
5.3 ?推進中醫藥大健康
充分運用“大數據”理念,構建臨床科研數據中心,對古今中醫藥文獻、臨床數據和科研數據進行挖掘和多維度分析,從中發現中醫臨床的經驗、揭示診療規律、評價臨床療效等。研究開發面向社會大眾的以養生保健、疾病咨詢為目標的知識庫,逐步實現智慧化健康管理與決策支持。
5.4 ?推動區域內中醫藥信息的互聯互通
作為綿陽市中醫醫療集團龍頭單位,進一步加強區域內中醫醫療機構信息化建設力度。建設區域級中醫藥數據中心,實現區域內信息的互聯互通,促進中醫藥電子健康檔案和中醫電子病歷數據庫的數據交換和協同共享[4]。打造跨機構、跨地域的業務聯動模式和全程管理的協同服務模式。
5.5 ?加強中醫藥標準化工作
標準化是推動中醫藥信息化發展的技術支撐和重要基礎,目的是使中醫藥信息和數據達到兼容和一致,減少重復和冗余,促進各個獨立信息系統間的“互操作”,以及與其他健康信息系統質量的兼容與協調。《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的意見》中明確要求:推動中醫中藥國際標準制定,積極參與國際傳統醫學相關規則制定。該院作為國家中醫藥信息標準起草單位,將繼續加強中醫藥標準化工作的制定工作,促進中醫藥術語系統標準、中醫藥數據標準、中醫藥信息系統標準和中醫診療設備通訊標準的統一。
中醫醫院作為國家傳統醫學醫療機構,在互聯網技術蓬勃發展的今天,面臨的是機遇也是挑戰。在今后的工作中需要國家層面政策指導、醫院領導大力支持、職能管理部門間通力合作,才能借助互聯網技術搭建高效、精準、智慧、便捷的服務體系,提高大數據下智慧型醫院的整體水平和綜合實力,推動中醫藥傳承與創新。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S].國辦發[2018]26號.2018-4-28.
[2]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關于印發中醫藥信息化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S].2016-11-30.
[3] ?國家衛生健康委.醫院智慧服務分級評估標準體系(試行)[S].國衛辦醫函[2019]236號.2019-03-05.
[4] ?李宗友,王映輝,張一穎,等.論互聯網+中醫醫療服務[J].中國中醫藥圖書情報雜志,2017,41(2):1-4.
[5] ?張一輝,姜宜明.利用互聯網+技術改變中醫醫院傳統服務模式的運用與思考[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8,26(20):7-8.
[6] ?李放,韓金丹,韓勇.區域醫療下醫院信息系統互聯互通的標準化建設[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9(9):218.
[7] ?王延玲,梁澤民,譚曉崚.智慧醫院的建設和探索[J].當代醫學,2019,25(24):136-137.
[8] ?張磊.以公立醫院為主導的“互聯網+醫療”實踐研究—以濰坊市中醫院為例[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9(21):10-12.
[9] ?孫軍.醫療信息化中醫院信息系統建設及安全分析[J].科技風,2019(34):90.
[10] ?林圻.某院智慧中醫院建設規劃探討[J].中國衛生產業,2018(11):170-178.
[11] ?魏升,楊樺,周小萍,等.醫院醫療衛生服務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實踐與效果[J].中醫藥管理雜志,2020(2):222-224.
[12] ?劉秀萍.我國衛生信息管理專業人才需求及從業現狀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8(28):38-39.
(收稿日期:2020-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