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鳴元
經過調查,美國大學健康協會發現,52%的在校大學生感到絕望,39%的人患有抑郁癥,導致學習障礙。耶魯大學理事會的報告顯示,有50%以上的在校學生進行過心理咨詢。
“當代大學生比以往更焦慮、更抑郁、更不堪重負。”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桑托斯決定開設心理課程,希望通過每周2次授課,讓學生更快樂。在課堂上,桑托斯向學生許諾:“我不但要教你們了解什么是快樂,而且要教你們如何實踐快樂。”
“快樂是心靈上的滿足,精神上的愉悅,是人類開心、高興的狀態。”桑托斯告訴學生,加州大學心理學家索尼婭提出,在決定幸福感的因素中,50%來自基因,40%取決于思想和行為,10%來自環境。當基本需求得到滿足時,環境對幸福的影響最小。“人們往往認為環境對幸福的影響最大,卻低估了我們的行為對幸福感的影響。”經過調查總結,索尼婭發現,年入3萬美元的人預想,年薪達到5萬美元會讓他們快樂。當年薪達到10萬美元的時候,他們不僅沒有感到雙倍的快樂,反而預測只有年入25萬美元才能讓他們快樂。人們對金錢的追求,似乎是永遠沒有止境的。
“事實上,金錢對幸福感的影響,是有邊際效應的。”桑托斯對學生說,對1000個美國家庭調查,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安格斯得知,最初幸福感確實隨著收入的增加而提高,當年收入達到7.5萬美元時,幸福感就趨于穩定,在收入更高的時候,幸福感提升微乎其微。在課堂上,桑托斯向學生提出難題:“你們覺得時間重要,還是金錢重要?”學生不約而同地回答:“當然是金錢重要。”“在人們的普遍觀念里,財富比時間更加重要。其實不然。無論任何人,能夠積蓄金錢,不可挽留時間。”桑托斯告訴學生,“金錢是有彈性的,可以積累無限財富,收入也會上下波動。時間是沒有彈性的,無法積累更多時間,每天都是24小時。”
桑托斯問:“煩惱是怎樣產生的?”學生回答:“是遇到挫折產生的。”桑托斯提出自己的看法:“煩惱是比較出來的。在日常生活中,大家喜歡相互攀比,無論擁有的是否已經足夠,都會經常和人家比較誰擁有得更多,在比較里不如別人,很快產生消極情緒。與其絞盡腦汁和他人攀比,不如感激自己已經擁有的東西,每天以快樂的方式度過。奧運會上銀牌得主的目標,往往是他們沒有得到的金牌,銅牌得主可能根本沒有想到自己會獲得獎牌。最終大多數銅牌得主總比銀牌得主更開心。”
聽心理課的學生迅速超過1200人,教室無法容納,學校只好把上心理課地點轉移到舉辦交響樂表演的伍爾西音樂廳,終于讓所有學生可以在現場聽課。“很多人都會認為,幸福是激動人心的情感,持續的狂喜狀態。實際上,平和才是更持續、更容易實現的幸福。”輕輕松松地學習心理課,學生海蒂受益匪淺。
在耶魯大學300多年歷史上,心理課取得史無前例的成功,成為最受歡迎的課程。桑托斯又改變授課方式,提供免費的在線教育課程。“我希望完成心理課程后,學生不僅能夠收獲快樂,而且掌握各種讓自己快樂的方法。”
(責任編輯/劉大偉 張金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