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浩玥
摘 要:林木良種基地是森林發展的基礎,可以為綠化造林提供良種,該文從林木良種基地生產、基礎設施建設、基地管理3個方面分析了基地的建設現狀和林木種苗基地的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對良木種苗基地發展提出了對策建議,以期為實現塞罕壩林場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塞罕壩林場;林木良種;對策;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 F326.2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0)22-0070-02
塞罕壩林場地處河北省最北部,森林總經營面積9.3萬hm2,主要樹種有落葉松、樟子松、油松、云杉、白樺等,經過幾輩人的努力,森林面積已達到7.5萬hm2,森林覆蓋率為80%。林場下設6個分場,每個分場均有自己的林木良種基地,各分場在多年的發展建設過程中,已成為生態建設及京津周圍風沙源治理工程、再造3個塞罕壩工程、三北防護林工程以及國家儲備林建設林木種子重要建設基地。目前良種基地已形成選、育、引、繁、推廣應用等一整套良繁場所,選育步伐明顯加快,建設質量不斷提高,管理更加完善,充分顯示了良種基地在林業建設中的基礎作用。
1 林木種苗基地生產情況
1.1 方案編制 為了及早落實各年度基地生產任務,基地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按要求編制完成“十二五”、“十三五”期間的五年發展規劃,并獲得了省林業和草原局的批復。并在每年11月底前根據發展規劃的要求及基地發展現狀,及時編制下一年度的作業計劃,省林草局種苗處組織的專家評審,修改完善后上報省林草局批復實施。
1.2 方案執行 根據作業設計批復要求,為了保質保量完成全年生產任務,良種基地充分抓住農忙前的空閑時機,按生產任務量提前足額預訂勞力,對涉及采穗、嫁接等技術性較強的作業項目,原則上雇傭歷年技術較好、經驗豐富的農民工,對農民工作業前進行崗前集中培訓,確認技術過關后方可作業,層層簽訂責任書,嚴格按照作業設計內容完成落葉松良種基地建設任務。施工管理上,施工員跟班作業,開工前嚴格技術標準,施工期間塞罕壩林場、各分場種苗場及時到現場進行檢查指導,竣工后及時組織相關人員現場聯合驗收,保證作業進度和質量,保證作業時效。幾年來,各項作業均按期完成,作業合格率均在98%以上。
1.3 質量控制 高標準、嚴要求、科學化管理、精細化作業是基地持之以恒的慣例。一是做到質量標準明確,從施工到檢查驗收,一把尺子量到底;二是做到嚴格要求,施工員跟班作業,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場領導及營林科強化督導檢查,及時掌握生產情況;三是做到適時驗收,竣工一處,自查一處,合格后驗收一處;四是做到獎優罰劣,對作業質量和完成進度較好的作業地塊進行獎勵,對完成效果不理想地塊進行處理,以促進作業質量達標,基地連續多年在全省國家重點良種基地考核中均為優秀。
1.4 良種生產 為了確保種子基地種子產量和質量安全,基地積極研究種子園穩產、高產技術,加強水肥、土壤、病蟲害防治的管理,采取了早春防霜凍措施,對危害嚴重的球果花蠅采取春末夏初重點除治及常規除治相結合的辦法連續除治4~6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確保了種子的連年豐收。
1.5 良種審定 經專家測定,答疑等程序,國家林業局林木品種審定委員會的最終評選審定,本良種基地華北落葉松種子為良種,并頒發了良種證書,推廣區域包括冀北山地、燕山地區、太行山區、內蒙南部、遼寧西北部、甘肅東南部等地區。與河北省林科院聯合對1978—1979年選擇的1、2、3、4、5號優樹子代的連續觀測,結合其生長性狀及結實表現,進行了省級品種審定,經專家的現場測定及評審,最終以上5個家系通過審定。
2 基礎設施建設情況
2.1 設施維建 基地在國家林木良種補助資金和其他項目的支持下,基礎設施建設和生產條件不斷得以改善,水電路訊設施齊全,柏油硬化路直通基地。
2.2 設備購置 采種機具、除蟲機具、育苗設備、防火設備、辦公設備等比較齊全。儀器設備有干燥器、智能林木種苗培養箱、生物顯微鏡、干燥箱、電子數粒儀、天平、電動篩選器、凈度分析儀、智能種子培養貯藏兩用柜、數碼相機、電腦水分測定儀、種子風選凈度儀等。
3 基地管理情況
基地在各分場領導下開展工作,生產股為主管股室,計財股、科研所等相關科室進行相關的業務指導,并全程進行監督、檢查。基地長期與中國林科院、河北省林科院、河北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合作,完成多項科研成果,為完成任務提供了技術保障。
3.1 制度建設 基地不斷完善良種基地管理制度、資金管理制度和檔案管理制度,并形成塞罕壩林場良種基地建設管理辦法,收編入《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制度匯編》中。良好的制度建設,發揮良好的人才優勢和管理技能,上至主要領導,下至普通施工技術人員,簽訂責任狀,逐級管理,逐級負責,相互監督,相互制約,制度上墻,制度入心,從而使制度起到積極的保障作用。
3.2 檔案信息管理 檔案是基地發展的有效記載和理論依據,因此,基地在40余年的發展過程中,始終把檔案管理放在重要位置,并配備專職檔案員,技術檔案、數據資料、配置圖、生產記錄、調查數據、影像資料分類歸檔,收集齊全。特別是近年來,隨著電子信息的發展,給檔案管理注入了新的活力。基地檔案管理人員與時俱進,利用現代的信息手段,不但規范了紙制檔案,還建立了電子檔案,及時錄入和更新數據庫,真正做到了檔案的紙制、電子檔案的雙重管理。
3.3 資金管理 為了充分發揮中央財政補助資金的使用效果,場領導高度重視資金的管理和應用,并專門成立由紀檢部門參與的財務領導小組。良種補貼資金由塞罕壩林場統一管理,逐級負責,互相監督,沒有被整合和挪用現象,在每項施工完成并逐級驗收后,由場財務主管部門根據相關責任人簽字的施工單位完成數量、勞動合同、驗收單、施工費花名表、身份證、工資卡六位一體的有效證件,將施工費直接打入農民工手中,杜絕了中間環節,增加了透明度。
4 存在的問題與困難
一是基地擴建發展難度大。近來年,由于各分場種苗場持續開展攻堅造林,可用于造林的宜林荒山非常少;加之天然林禁伐,開展近自然森林經營,沒有皆伐作業。因此,在良種基地轄區內,存在良種基地擴建發展用地難的問題。二是技術管理效率較低。在技術管理的高效率等方面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例如促進母樹結實,提高種子產量,增強落葉松抗逆性,提升遺傳增益等方面。三是種子測定缺乏規范性。對以前開展的子代測定工作缺乏系統性的整理,子代測定工作有待進一步完善和規范。四是缺乏與周邊兄弟單位的資源共享、聯合推廣的有效機制。五是良種基地的人才培養和專業素質提升方面還有待加強。
5 良木種苗基地的發展建議
5.1 解決用地問題 由于良種基地擴建發展用地難的問題,因此,需要對采種量低的母樹林、種子園進行改建,用于子代測定林和三代園的建設。建議由省林草局牽頭,協調做好省外區域試驗,解決省區的用地和管理問題。
5.2 實行精細化管理 進一步加強對基地建設的總結工作,對實用技術進行總結,成為規范化的技術操作手冊。提升良種基地的技術管理水平,構建以母樹矮化經營為主的種子園精細管理優化技術體系。
5.3 提高測定的準確性 加強子代測定林、區域試驗林的數據整理工作,補充完善半同胞多點遺傳測定林的信息,為良種家系篩選、良種推廣奠定良好的基礎。
5.4 加強技術的應用 構建“雙優”無性系的分子指紋圖譜,明確“雙優”無性系的親緣關系;在分子指紋圖譜理論指導下,對“雙優”無性系進行管理及配置應用;在分子指紋圖譜理論指導下,高效推進全同胞子代遺傳測定工作;在檔案整理、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做好譜系追蹤工作,形成完整的良種家系圖譜。
5.5 加強與科研院所的溝通交流 提升良種基地的科研管理水平,積極開展基地資料數字化研究工作,探索構建良種基地管理軟件。
5.6 加強人才培養 進一步加大對良種基地的人才培養,在職稱晉升方面給予政策傾斜支持(如技術工人轉專技工程系列);完善管理機構配置,提升良種基地人員崗位待遇。
(責編:王慧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