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惠



摘要:鋼琴作為“樂器之王”,因寬闊的音域、優美的音色、準確的音律、靈活自如的彈奏方法,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的音樂效果而受到人們的青睞和歡迎。在鋼琴上再現中國音樂的美,需要對觸鍵技法有更多的了解和訓練,透過中國作品的創作特點了解其民族特點,才能將觸鍵技法科學運用于中國鋼琴作品中,最終演繹好中國作品。
關鍵詞:鋼琴演奏 ?觸鍵技巧 ?音色效果
中圖分類號:J6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3359(2020)22-0073-03
音樂是跨越國界、民族的世界語言,也是跨越歷史時空的永恒存在,通過聲音的巧妙組合來抒發情感,從而產生共情。鋼琴作為“音樂皇冠上的明珠”,憑借寬闊的音域、優美的音色、準確的音律、靈活自如的彈奏方法,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的音樂效果,有了“樂器之王”的美譽。想要彈奏出不同的音色效果,將每個音符中蘊藏的情感最恰當地表達出來,掌握扎實的觸鍵技巧是關鍵,這需要手指與手腕、手臂協調的配合。鋼琴是起源于西方的樂器,在表達中國作品時,需要通過怎樣的觸鍵技巧來達到具有民族特色的音色效果,從而表現出中國作品的韻味,這是值得思考和探討的問題。
一、鋼琴演奏觸鍵技巧與音色效果的關聯性分析
鋼琴作品要呈現出良好的藝術效果,一方面離不開鋼琴本身的客觀呈現作用,比如材質好的鋼琴音色效果更好,反之亦然;更重要的一方面是離不開演奏者觸鍵技巧的掌握程度。能否將鋼琴的音色效果最大化的呈現,觸鍵對鋼琴藝術效果占決定性作用。目前關于演奏技法的研究普遍認為,觸鍵技巧三個關鍵要素為觸鍵力度,觸鍵角度和手指觸鍵的方式。
(一)觸鍵速度
觸鍵速度是影響音色的關鍵因素。手指接觸琴鍵的瞬間速度,直接影響聲音的音色效果。當手指力度、觸鍵點相同的情況下,用不同的觸鍵速度彈奏會產生不同的效果。比如,“強奏快觸鍵”一般會產生聲音飽滿明亮、果斷干脆的顆粒性音色,而“強奏慢觸鍵”則有深厚溫潤的聲音色彩。初級學琴者往往會忽略觸鍵速度,僅僅使用力度的處理。這樣的彈奏,會導致聲音效果不盡人意。比如,用很強的速度演奏快速斷奏的片段,如果忽略了初見速度,就會彈出強而笨重僵硬的音色。相反,如果將快速觸鍵和強奏結合彈出斷奏,就能聽到顆粒有彈性的強奏音色。
因此,觸鍵速度和觸鍵力度、角度可以形成多種不同的觸鍵技法組合,這些不同的觸鍵技法可以給不同的作品帶來不同的風格,達到音色層次豐富的聲音效果。
(二)觸鍵力度
從物理發聲原理來看,當你使用越多的力度彈奏,音量越大,反之,音量則小。初級學琴者容易出現彈奏音量大但聲音尖銳,音量小卻聲音虛浮的情況。可見觸鍵的力度還需要與觸鍵的速度結合起來,才能精準把控音色,彈出好聽的“強奏音色”或“弱奏音色”。練習觸鍵力度,可以分為幾種組合方法:慢觸鍵強奏;慢觸鍵弱奏;快觸鍵強奏;快觸鍵弱奏等。這四種基本的觸鍵技巧組合,可以說是鋼琴觸鍵方法的基本框架,當然,根據不同的作品需要,我們要在觸鍵的細微控制力上再下功夫。任何脫離了觸鍵速度的力度訓練都是徒勞,應該巧妙結合其他的觸鍵技巧訓練,才能彈出作品所需的音色。觸鍵力度的控制度也是影響音色層次度的關鍵。比如好的演奏家可以同一個音彈出20個不同的力度,那演奏出來的音樂層次肯定就非常豐富。反之,如果只能作出兩三個力度,那音樂的空間感就很受限。
(三)觸鍵角度
觸鍵角度,即手指與琴鍵平面之間形成的角度,是影響觸鍵音色的重要原因之一。不同的觸鍵角度,會協助演奏者彈出不同的音色。例如,當需要表現柔和的聲音時,手指與琴鍵角度可以變小,推著往下慢觸鍵來使音色變得柔軟。當需要表現果斷顆粒的聲音時,手指與琴鍵角度呈90度左右,快速擊鍵,從而彈出干凈清脆的音色。因此,結合觸鍵角度,我們常在教學中用“推”“抓”等來形容指尖觸鍵的瞬間感覺。
著名作曲家、鋼琴演奏家陳培勛先生,創作了許多經典的中國鋼琴作品。他運用嫻熟的創作技法,將中國作品的韻味完美地在鋼琴這件西方樂器上呈現。本文將以陳培勛先生的《平湖秋月》鋼琴作品為案例,系統闡述如何通過觸鍵技巧來展現這部極富廣東音樂韻味的作品,如何既保留原有曲調的民族美,又展現鋼琴藝術的魅力,從而為演奏中國作品提供可借鑒的方法和經驗。
二、鋼琴曲《平湖秋月》創作背景
陳培勛出生于20世紀20年代,祖籍廣西,從小在父親的影響下從事鋼琴學習工作,青年時期先后師從管風琴大師拉夫特、作曲家李惟寧學習音樂理論、音樂作曲等方面的知識,為自己日后音樂事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新中國成立后創作和改編了富有影響力的鋼琴曲,比如第一交響曲《我的祖國》、第二交響曲《清明祭》等。陳培勛一生致力于我國傳統音樂與西方古典音樂的融合,在音樂創作領域形成了自己鮮明的風格,展現了極高的藝術造詣,在音樂教育事業中培育出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對我國現代音樂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平湖秋月》原為廣東音樂家呂文成創作的器樂作品《醉太平》,是呂文成在游玩江南美景后有感而寫的一首廣東音樂。20世紀70年代,陳培勛受鋼琴家周廣仁、殷承宗之邀,將《醉太平》改編創作為鋼琴獨奏作品。整個音樂保留了原來的旋律和結構,把原曲的古樸雅致保留下來,同時又發揮了鋼琴本身樂器的優勢,通過鋼琴再現中國傳統音樂的韻味。調式調性沿用了我國傳統樂曲五聲調式,以同宮系統的宮、羽調式交替為主,縝密連貫,和諧有序,一氣呵成,在啟承轉合中展示典型的中國傳統美學特色。
三、《平湖秋月》鋼琴演奏觸鍵技巧分析
陳培勛先生在創作技法上,最大限度還原了民族音樂的美。通過鋼琴的彈奏技法,模仿中國傳統樂器的音色,使西方現代音樂表現理念與中國傳統音樂藝術相結合,中外音樂融合碰撞出藝術火花。
“中國作品中的特殊音色問題,多半屬于對民族樂器音色的模仿”。陳培勛先生巧妙地通過裝飾音如短琶音、倚音、震音等模仿高胡、揚琴、古箏等民族樂器的彈奏技巧。因此,演繹好這首作品,在觸鍵方法的選擇上,也應該有更深的思考。
(一)琶音的技巧方法
如譜例1所示,引子以右手波浪形琶音和左手宮音和徵音的五度和聲為整首作品的色彩定調,空靈、平緩的和聲仿佛緩緩地打開一卷水墨山水畫。此處的觸鍵面可稍多一點,用指腹的力量,貼鍵的角度,將力量緩慢放下到琴鍵,使音色平緩而深遠。在演奏過程中,在右手的32分音符中,可稍微選擇一兩個“亮點”音,比如第1小節小字一組的降b,可稍用指尖觸鍵,讓指尖更集中的觸鍵,然后使這個音稍比前后的音明亮一些,仿佛是平緩湖面的微微波光。
譜例1
作品中還有不少模仿古箏“刮奏”奏法的琶音,如譜例2所示,第11小節開始,旋律出現在低音區,高音區以波浪形64分音符襯托主旋律,這些音需要演奏快速平均,線條流暢,由于調式調性的原因,大部分演奏者會覺得手指有點不順手,一方面原因是受西方大小調音階訓練較多,手指手位較習慣于西方大小調式的音階,另一方面是沒有專門訓練過民族調式音階。因此,想要演奏好這些技巧難點片段,可以適當增加民族調式音階的手指訓練,讓手指熟悉民族調式音階的手位感。比如,在演奏這些琶音快速跑動的片段,可將民族調式音階、琶音專門進行訓練,如《平湖秋月》這首作品,可以對降D宮系統的五聲音階、琶音進行訓練,亦可增加偏音形成六聲音階,變換不同指法訓練,達到演奏流暢均衡,觸鍵控制力準確的效果。
譜例2
(二)裝飾音的技巧方法
高胡是廣東音樂中常用的樂器,具有明亮高亢的音色穿透力和表達力,陳培勛先生巧妙采用倚音、滑奏和弦等表現技巧,在鋼琴上再現這部作品。通過旋律音上下方二度或三度音程,模仿高胡“大綽”的滑奏技法。
如譜例3所示的主題旋律使用琶音和弦和倚音技法,通過這樣的鋼琴彈奏技法模仿高胡。彈奏這些琶音和弦時,應該讓手指與琴鍵的接觸點,力度和速度快慢都要恰到好處,要根據琶音的演奏方法彈出清脆明亮而有急且有序,達到高音飽滿,低音柔美的效果。旋律聲部在這些琶音和弦的高音,彈奏時應注意琶音滑奏的奏法和處理,不能彈奏的過于快,使旋律失去本身的韻味。而旋律音在高聲部,多為4、5指較薄弱的手指,因此練習時,可按指法,單獨訓練高音的觸鍵,大臂和手腕可稍向外張開,幫助4、5指站穩,使4、5指的觸鍵點更為集中,觸鍵深度更加扎實,音色更加透亮,旋律線條清晰。這些模仿高胡奏法的琶音滑奏,要根據樂句韻律把握好音和音之間的疏密寬緊度,這樣才能使鋼琴上的粵味完美呈現。
譜例3
尾聲23~26小節中(如譜例4所示),使用大量顫音,模仿古箏的“搖指”,此處的顫音要控制觸鍵力度的連續性,讓和聲在穩定的觸鍵中遞減,在余音繚繞中結束全曲。
譜例4
四、中國傳統美學思想對中國音樂演繹的影響
中國音樂對聲音本身的要求是非常復雜的,這與中國傳統美學思想有密切關系。比如,在鋼琴上奏一個音,在西方音樂來說就是一個點,一個音高。但是在中國音樂里,這個音必然帶有音色上的考慮,比如二胡等民族樂器,習慣于西方樂器聽覺的人總會覺得民族樂器的某些奏法會使旋律音高不太明確。正是這種“不明確”的音,帶來一種語氣、或是某種意境的感覺。又如中國音樂文化里才會產生的古琴音樂,通過指法和弦法的奏法變化,彈出寧靜雅致的音樂。這樣的音色效果和審美不僅只是音高組成,而是通過不同的奏法所產生的不同音色來達到所想的意境。梁雷曾說:“中國樂器的音色與西洋樂器音色的一個最明顯的不同,是西洋樂器在音質上傾向于遠離人聲,而中國樂器則接近人聲”。
中國傳統美學對中國音樂的影響深遠,中西方音樂的不同很大程度在于樂器本身的載體不同。中國鋼琴作品要呈現出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語言與美感,就需要大膽對作品的音色有更多的想象力,將民族樂器的特點、音色、奏法等加入到鋼琴演奏處理中,思考中國鋼琴作品的審美,進而琢磨中國鋼琴作品演奏的觸鍵技法。可見,彈好中國鋼琴作品并非易事,需要演奏者掌握好觸鍵的技法,才能彈出西方樂器上的中國味。
五、結語
在鋼琴這件起源于西方的樂器上演繹中國作品,需要我們在演奏技法上有更深入的探索和思考。演繹好中國鋼琴作品的關鍵,包括中國作品觸鍵技法的針對性訓練、民族樂器特點的認知了解及中國傳統美學思想,這樣才能將鋼琴觸鍵技法科學運用于中國作品,以更好表現獨有的民族特點和音樂效果。如陳培勛先生的《平湖秋月》,透過這些寫作技法讓我們聽到了鋼琴民族之聲的魅力。
在此筆者僅是拋磚引玉,中國鋼琴作品的演奏與傳播,還需要更多學者專家共同努力,為中國鋼琴作品的傳承做更多貢獻。
參考文獻:
[1]李凡.鋼琴曲《平湖秋月》音樂特征分析及演奏啟示[J].黃河之聲,2018(14):67.
[2]倪曉云.鋼琴曲《平湖秋月》的藝術性闡釋[J].泉州師范學院學報,2019(03):39-42.
[3]馬昕原.鋼琴演奏中觸鍵對音色的影響研究[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9(04):164-165+172.
[4]陳維偉,張浩.鋼琴曲《平湖秋月》的演奏探析[J].北方音樂,2016(13):39.
[5]金茗.“詩”與“思”的對談(下)——道家美學思想觀照下的鋼琴藝術發展研究[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2(04):286-287.
[6]張煜欣.鋼琴曲《平湖秋月》的音樂學分析[J].民族音樂,2018(0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