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城 章淑敏
【摘要】基于共生理論視角對高校體育課教學中積極情感培養,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盧姆等人主張教學目標分為三個主要領域,即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術領域。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師生圍繞教學內容進行認知加工和交流的同時,也總伴隨著情感體驗和傳遞,通過情感來感化教學,教學是一個情感和認知相互交融的過程。在最新頒布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明確規定了學生情感的培養是體育與健康教學的基本目標之一,既讓學生掌握體育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又要培養其積極向上的情感。本文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對高校體育教學中積極情感的培養進行了分析與研究,以期為我國今后高校體育教學中積極情感的培養與發展添磚加瓦。
【關鍵詞】共生理論 ?高校 ?體育教學 ?情感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0)48-0099-02
1.“共生”意蘊的發展
共生(mutualism)是分內共生和外共生,首先,內共生是指一種生物生長在另一生物內;外共生則相反,它是生長的生物之外的生物。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國內外眾多學者的深入研究,共生理論已然被賦予了超出生物學領域的更加深刻的社會中。人類也是共生生物,在共生方面,我們人類也是相互幫助,兩種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有利,彼此依靠。假如有一方離開,則雙方或其中一方都會受到影響。如果無共生現狀,地球上可能就不會存在活性物質。或許正是共生關系推動了這一切生物的進化。從歷程角度來看,無論在哪個領域,共生理論在相關的科學領域中所影響的面積都是相當廣泛的。利用共生現象的普遍性觀點對待人與自然、社會、他人及其自身的關系,更加深刻地把握不同關系存在的客觀性,以共生的理念促進人類社會的共生共榮。所以要想共生理論的發展取得理想的效果,我們首先應了解其事物的本質以及其分析框架。
2.情感與積極情感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所持態度在主觀上的體驗,是每一個人所擁有的,在現實生活中,都會伴隨著情感,它反映人對客觀事物的需要,這種反映是由客觀事物而引起的,但客觀事物并不直接決定人的情感。當客觀事物符合人的需要時就會引起肯定的、積極的情感。積極情感:是指正向的情感,是人對正向價值的增加或負向價值的減少所產生的情感,如:愉快、慶幸等。人是在勞動基礎上形成的,社會化的情知合一的高級動物,積極情感就是鼓勵人們上進,激勵人為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而奮斗的精神支柱,是人類不斷向前發展,不斷進步的動力之源。反之則會引起否定的或消極的情感。強烈而穩定的情感可以提高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認識效果,促進人的觀察力、記憶力、思考力與想象力的發展。教學中強烈、穩定的情感是學生從事各種體育活動的巨大動力,不僅具有感染功能,使學生受到震動產生共鳴,而且能給學生以鼓舞,給學生信心和力量,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3.積極情感在體育教學中的作用
教學進度的快慢,積極的情感對它是具有促進作用的,可使學生在“要他學”和“他要學”的狀態下,努力克服在學習中所遇到的挫折和困難,從而保證教學進度的順利進行以及完成,是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的重要因素,較快地熟練掌握運動技術,提高運動成績,促進教學目標的完成;而消極情感則會對學習行為產生阻礙作用,降低學生的運動能力,難以完成教學任務。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的沉重負擔”。可知,積極情感更有助于學習的提高。學生在學習中產生愉悅、輕易的情感體驗會促使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增強,從而使學生在學習中思維敏捷,思路開闊,動作反應快,接受能力提高,并不斷地處于臨渴逢源的狀態。好奇心的進一步發展就是興趣,興趣是始終伴隨著積極情感體驗的整個過程,離開了積極的情感,興趣也就消失了。沒有興趣的學習是消極的、被動的、缺乏靈魂的學習,因此,積極情感對激發學生的興趣起關鍵性的作用。此外,積極的情感還可以通過人的生理機能、意志努力等影響學生的活動,進而影響學生學習技能的提高。
4.培養積極情感的途徑分析
4.1根據學生特點培養積極情感
4.1.1了解學生的生理特點培養積極情感
大學生一般在18-22歲這個年齡階段,這一階段他們正處于青年階段,是生命的“靈魂發育”年華,神經系統處于身體發育的領先地位,神經活動過程靈活性高,但不穩定,表現出活潑好動,充滿朝氣,而且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凡是奇特的、矛盾的東西,能給予他們強烈刺激的事物都能引起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較容易引起他們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學生活潑好動的特點,在活動中開展一些競賽游戲,選擇一些體育比賽和“達標”相結合的項目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其積極情感。
4.1.2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培養積極情感
大學生具有半幼稚半成熟的特點,也是心理發生巨大變化的時期,由于成人感的建立,男孩大多數喜歡參加劇烈的對抗性的運動項目,以顯示自己“男子漢”的體魄,因此,在選擇課的內容、運動量時要注意:課的內容過于簡單、運動量太小,就不能滿足他們的要求,激發不起愉快的情緒,不利于技能的提高和意志力的培養,容易使學生產生松懈情緒。但運動量過大或組織形式不當,又會對學生的健康起不良影響,學生會喪失信心,畏難退卻,這樣會降低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而女孩多喜歡參加運動量不太大的、柔韌性、協調性比較強,動作比較優美的運動項目,可以選擇健美操、瑜伽、武術、羽毛球等之類的運動項目。
4.2根據體育運動和教學的特點培養積極情感
4.2.1優化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
體育教學組織形式要生動活潑、多樣化,教學手段要靈活,允許學生個性發展和愛好的選擇,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興趣。教師要善于利用風趣、幽默的課堂語言和各種教學手段,將枯燥的體育教學生動化,比如:在中長跑教學中,為了發展學生的耐力,可以采用變換和組織,如“8”字形跑、蛇形跑、螺旋形跑等。體育課練習場地一般都在體育場上,雖然環境較好,但比較單調,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在教學中可以采用公路跑,越野跑等,經常改變練習的環境,還可以在體育場上設置一些障礙,如低欄、墊子、沙坑、標志竿等,使學生在跑的同時做出各種各樣的動作,既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達到了鍛煉的效果。
4.2.2利用規范化語言和優美的示范動作,培養積極情感
教師的教學語言要生動有趣、富有感染力以及適度的幽默可以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情緒高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并產生樂于學習的心理,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體育教學中,語言是連接教學內容的媒介和紐帶,簡潔明快、形象生動、富有激勵性和感染性的語言形式,能營造出生動活潑、輕松愉快、思想活躍、和諧的氛圍,并感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體育活動。在體育教學中,動作則是語言的有力助手,教師通過正確、嫻熟、優美的示范動作,使學生在頭腦中建立正確的動作表象,激發思維,以深刻形象的動作激發求知欲和刻意的模仿,使學生的好學心理由然而生,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可以使學生體驗到動作的形態美、力度美和健康美的同時獲得一種滿足的心理感受,從而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
4.2.3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培養積極情感
俗話說:“觸景生情”,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心理學認為良好的情境,對學生的學習具有巨大的感染力。在體育活動特定的環境中,周圍的一切都可能作用于人的感官,給人以潛移默化的影響。情境中的各種因素對情感的產生往往具有綜合作用,因此,情感的激發和培養必須安排適當的情境,引導學生產生某種感受。通過場地設計的藝術性,讓學生在練習的同時充分享受周圍的美感,增加其練習的積極性。總之,優化教學環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結合教材內容加以合理安排,創設適應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情境。
4.2.4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培養積極情感
體育教學活動是師生之間的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在這種交往過程中,師生間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關系。其中師生之間的情感關系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滲透于一切師生關系之中,對師生的交往以及由此形成的各種師生關系,都將有著重要影響。師生間的情感會通過對其交往活動的直接作用而最終影響教學和教育的效果。教師要給學生親切感、信任感,古人云:“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教師在課堂中對每個學生都抱有積極的熱情、信賴的態度,當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誠與關愛時,他們就會感受到信賴、鼓舞和激勵的情感。從而內心里會升騰出一種對老師的信賴與愛戴,由尊敬老師而轉化為喜歡他所教的學科,也就積極愉快地接受教師的教誨,這樣老師的一言一行都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因此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用自己真情實感去感染學生,以滿腔的熱情投入到體育教學中。
4.2.5成功體驗有利于學生積極情感的滿足和穩定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因而,在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多引導、鼓勵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發現,要多方引導啟發,保護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享受獲得成功的快感,增強對體育學習的自信,也表現出更大的學習和參與熱情。體育是一門實踐很強的學科。實踐是學生積極情感的源泉,也是教師培養學生積極情感的最終目的地。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特點,正確合理地組織教學和體育活動,教師確定活動目標要適宜,成功體驗對學生積極情感的滿足和穩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4.3提高學生對體育的認識,培養積極情感
有些學生由于對體育缺乏正確的認識,認為體育課只不過是進行簡單的鍛煉而已,就很難對體育的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因此要對他們加強教育,轉變他們的思想觀念,提高對體育課程的認識。在教學開始時就要講清體育運動鍛煉的價值,把體育教學同增強學生的體質,發展身體素質,提高學習效率等緊密聯系起來,使學生認識到通過體育教學增強體質,全面提高心血管系統、呼吸系統的功能,提高學習效率,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還可以通過多媒體、專題報告、講座、媒體等形式,教導學生真正了解體育的重要性,了解體育鍛煉的功能、目的等,使學生養成自覺鍛煉身體的好習慣,并為將來服務于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對體育教學產生積極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5.結語
在新時期,大學生個體的發展,在生理、心理上存在一般的、典型的特征。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確定課程的內容、目的、運動量、組織形式,施以不同的教學方法,實施新課程改革目標,重視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情感教育不僅不過時,反而是一種積極向上且迫切的教學需求,高校體育教師應多反省自身教育情感的不足,從自身找問題的原因,多進行自我情感歸因,避免教師對學生的情感歸因偏差,真正發揮積極情感教育作用,要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確定課的內容、目的、運動量、組織形式,施以不同的教學方法,貫徹實施“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而積極情感的建立會形成一種無形的教育動力,在體育教學中關注和培養學生的積極情感,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體育的興趣,強化學生的學習效果,增強學生學習體育的信心和積極性,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體育教學質量,順利完成教學目標,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趙斌,楊銀.共生理論視域下我國融合教育發展的困境與反思[J].教師教育學報,2018-12-11.
作者簡介:
章淑敏,女,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