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旦旦 黃環

采訪手記
北碚區是重慶主城九區里較偏遠的地區,遠到時常有人質疑:“北碚到底算不算主城九區?”而地處北碚區的西南大學附屬小學卻有著76個教學班,4000多名學生,這是一個放到整個重慶市都算大體量的學校。體量大,教學任務自然重,但作為西南大學附屬小學的校長,張旺心中卻自有安排:從教師隊伍的建設到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兩手抓,穩步前行,并不急于求成。張旺說:“其實學校也承受著教育不可承受之重,社會發展,也讓人們對教育的期待更多,覺得什么問題都可以通過教育解決。但實際上教育不是萬能的,我們要做的是讓教育回歸本質。”這個本質,就是他的辦學理念:綠色教育。
“讓生命在綠色中綻放,綠色教育不僅關照自然,注重生態的和諧、可持續發展,更關照生命,注重人的生活、生長與全面發展。
教師隊伍建設是學校發展的基礎
4000多名學生,76個教學班,每個班的人數都在50人左右;200多名老師,平均年齡不到35歲,也就是說,其中一半以上都是年輕教師。這就是西南大學附屬小學現今的教師生源現狀。
年輕教師多,一方面可以給學校注入活力,但另一方面也可能面臨經驗不足的問題。于是,張旺把教師隊伍的建設作為學校發展的一個重點。制定了教師發展ISPS系統發展工程。其中I代表一體化入職教育(Integration):貫穿職前職后,助力教師職業轉身;S代表教師階段化培養成長(Staging):三格梯隊管理,助推教師分層蛻變;P代表個性化定制發展(Personalization):聚焦教師專長,鑄造特色師資力量;S代表專業化深造支持(Specialization):提高學科素養,鑄就精英教師團隊。
工程第一項是將新教師們職前職后的培訓打通,做到一體化。還有一年才畢業的實習生也先簽約,從學生期間就開始作為教師培養,畢業入職后繼續培訓。“這樣能更好地實現從大學到小學,從學生到老師的角色轉換。”這樣,既保證了學校教學工作的順利展開,也滿足了很多畢業生對社會工作環境的提前適應。
只是適應了崗位還不夠,還得幫助新教師快速成長。為此,工程的第二項為階段化培養,即三格層次培養。三格層次的第一格為入格。針對新入職教師,要求入職第一年了解日常工作,滿足崗位基本要求。聽起來只是熟悉崗位,但作為剛進入職場的“小白”,哪怕選擇的是對口專業的工作,沒有人指導和幫助,仍舊會像個無頭蒼蠅似的亂竄。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張旺為第一年入職的新老師們安排了“行動跟進課”,指定老教師帶新教師進行教學匯報展示。
三格層次的第二格為合格。主要針對入職兩年的老師,要求他們要能勝任教師這個崗位。俗話說,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要求老師們堅持摸索,上出基本符合附小教學風格的課。第三格為風格。針對入職5-10年的老師,要求他們形成有自己特色、特點的教學風格,并在學校內有一定的影響。
對于已經有了一定風格的相對成熟的教師,張旺則希望他們能夠更進一步,向本土名師邁進。為此,教師培養的第三個階段則為個性化定制階段,學校邀請名校的專家團隊到學校來對有潛質有風格的教師進行跟進式聽課,診斷式地給每位老師提出今后的發展方向,制定出個性化的跟進培養方案。
第四個階段則為專業化深造階段,張旺利用西南大學優質教育資源,出臺政策,鼓勵教師提升學歷,進行二次讀書深造。如今,學校200多名教師中,碩士學歷的占60%,其中還有4名博士,這樣的師資隊伍在全國小學中都不多見。而這4名博士都屬于在職提升學歷的教師,他們上學期間10萬多元的學費全部由學校資助,碩士階段的學費,三分之一由學校資助。很多人不以為意,覺得提升學歷,只是給學校貼金,教小學生,本科的知識完全夠了。張旺則看得更長遠:“學歷的提升,提升的是一種科研的能力,對名師、專家型老師的培養有幫助。”
正是張旺對教師隊伍制定的全方位培養計劃,才讓如此大體量的西南大學附屬小學名師輩出,保持著非常不錯的教學效果。
三級課程培育學生核心素養
一所有著優秀學風、教風的學校的形成,除開教師隊伍的建設,少不了學生群體的良性發展。“核心素養”是學生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也是學校培養學生的重要指南。
張旺對核心素養的理解很簡單易懂: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學生,具體在附小學生身上,表現為語言、身心和藝術三個方面。他不想把“核心素養”幾個字捧上神壇,他要把它們下沉,落實到每一個課程里。于是,學校的國家課程、選修課程、社團課程這三級課程都是圍繞語言、身心、藝術三方面展開。
“語言不僅僅是一種外在的表達,更有內在的學科思維,強調的是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身心既包括健全的體魄,健康的心理,也包括良好的德性,注重的是內在價值觀念與外在陽光形象;藝術則強調發現、欣賞、表現美的能力,注重生活中美的熏陶。”張旺如此解釋。為促進核心素養的落地,學校制定了三級課程體系,進行國家課程的校本化實施。從一年級開始,學校就開設了15門藝術選修課程,學生從1-4年級有四年的時間可以對自己感興趣的藝術項目進行持續的學習;1-6年級這六年的時間,學校還有閱讀、朗讀等語言方面的學習。為此,學校的老師們還自主開發了《詩心》《雅懷》等經典誦讀的小冊子,每學期一冊,一共12冊來配合教學,六年的積累使大部分學生的語言能力都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學校社團活動也搞得如火如荼。校Rcc童聲合唱團在2018年5月被邀請到了重慶大劇院——這個重慶地標性的建筑上演過俄羅斯經典芭蕾舞劇《天鵝湖》、楊麗萍代表作《云南映象》的地方,進行了專場音樂演出。校綠蘊交響管樂團2017年在上海之春——全國非職業優秀(交響)管樂團展演中拿了銅獎。校啦啦操隊在深圳參加了2018年全國啦啦操比賽,拿了三項冠軍,兩項亞軍。2019年11月,在青島舉辦的全國跳繩比賽中,學生拿了9項冠軍。講起這些,張旺校長臉上滿是欣慰。
學校期末成績不再是單純的學科考試成績,參加的各項活動都會包含在內。于是一到學期期末考核的時候,學校里的老師和同學都忙開了鍋:模型社團加分了,有車模、航模還有無人機;合唱團加分了,有單人、團隊獲獎……得益于三級課程的設計,學生們正朝氣蓬勃地在各處“開花”。
“據中學老師的反饋,西南大學附屬小學畢業的學生,剛進入中學時,考試成績不一定是最好的,但在課堂上的表現非常優秀,并且后勁很足,有些甚至到了高中學習勁頭和潛力都還非常大。”張旺校長表示,這符合現在西南大學附屬小學的教育理念,他不會去比學校出了多少清華北大的學生,他只想通過六年的小學教育,為學生以后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而不是僅僅局限于現在的成績,“對老師的要求,對學生的評價,都是基于他是不是有以后也可以良好發展的素質。”
西南大學附屬小學的教育理念就是:綠色教育,即尊重的教育,尊重教育的規律,尊重孩子成長的規律;和諧的教育,家庭與學校的和諧、教師和學生的和諧,生長的教育,教師生長、學生生長、學校生長,并且教師要生長在前面,以此實現學生和學校的生長。
直面社會對教育的要求,才能更好的認識你的崗位
張旺的教育理念,跟他從教的初心有關。
張旺出生于農村,父親是民辦老師,沒有工資,只有工分,家里三兄弟,生活不算太艱苦,但也絕不富裕。1986年,張旺初中畢業,那是一個并不是每個初中畢業生都可以繼續讀高中的年代,家里有錢的人才能上高中,更多的人,初中畢業就不再繼續念書了。
父親從小的言傳身教加上現實生活的局促,家里三兄弟最后都選擇了讀中師,當老師。因為讀中師,家里邊幾乎是不花錢的,這個決定似乎像是一個體貼家人但不經世事的毛頭小子的選擇。
但當我們問到從教30年的張旺是否后悔走上教師這條道路時。他堅定搖頭——不后悔。他做教師的這30年,時刻都能感受到作為教師這個職業的幸福感。
這份幸福感,是坐在公交車后座準備買票的他,突然被售票員告知前座有人已經給你買過票時的驚訝。那個給他買票的人是他1989年教的第一屆學生中的一員,張旺脫口而出問他是不是還在讀書,對方回復:“張老師,我已經工作啦!”潛臺詞是:我工作了,我自己有錢可以給老師買票。這份幸福感,還是上下班路上,學生們遇到張旺時的熱情招呼:張老師好!家長們的熱切問候:你以前教過我孩子,你是不是不記得我啦?……這些招呼里的尊敬和感激張旺都能感受到。
張旺被這份幸福感推動著,決心要好好回應這一份份幸福感。“小學生的感情是最單純的,喜歡你就巴心巴腸喜歡你,不帶任何功利,甚至一位來見習兩周的老師,結束課程走的時候,完全不需要任何煽情,學生一個個都會表達出依戀和不舍。”張旺希望每一名西南大學附屬小學的老師都能體會到這個崗位本身帶來的幸福感,“作為老師,要堅定促進學生快樂學習的決心。既然選擇了當老師,就要直面家長的期望,社會的期望,教育部門對我們的期望,做好心理準備,去回應這種期望,才能更好地認識你的崗位,投入到工作中。”
從當學科老師,當班主任,當管理干部,再到當校長,張旺才意識到校長這個位置的艱難——需要決定學校所有的事情,但決定伴隨后果,很難立馬做出。張旺打趣說:自從當了校長以后,頭發掉得更快了,也開始失眠了。
一名優秀的校長,應該有什么樣的站位?這是張旺經常思考的問題。他很贊同北京十一學校聯盟總校校長李希貴曾經做的一個主題教育演講的觀點。李希貴校長指出:“如今社會的發展規劃是2個100年,三步走,實現中國夢。那我們的教育該怎么做?難道也要等到一百年后,社會發展實現了現代化,教育才能實現現代化?不是,我們的教育應該提前,我們的教育應該是為實現中國夢提供人才,應該在2035年的時候,就實現教育的現代化。”這段話對張旺觸動很大,李希貴是站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角度去思考教育的。他立馬意識到,作為一個校長,一名教育者,一定要有大局意識,跳出固有思維,明白教育要先行一步。
“也許站在這個高度上去思考,面臨的壓力更大,但一旦站上這個高度,你的動力也就不一樣了。作為一名優秀的校長,就是要不斷追求,去達到更高的境界。就一所學校而言,對學生影響最大、最長遠的不是某一門學科或某一項知識技能,而是一種文化——經歷過漫長發展歷程的文化,表現為師生的思想素養、學習能力、工作態度以及行為習慣。”未來漫長,教育者的路漫長,但在張旺心中已有了明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