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趙建宏從華中師范大學數學教育專業本科畢業,廣西教育廳直接將他分配到了廣西農業大學任教,但趙建宏認為自己更適合教中學,堅持要求將檔案改派回桂林,由此回到母校桂林中學,擔任高中數學老師至今。
從事數學科研時,趙建宏根據多年的教學實踐,將研究方向確定為“理解數學”,導師勸他改變方向,說題目時代性不強,和當前流行研究不切合,不容易出成果。趙建宏卻堅持自己的研究主題有其意義與價值。他認為讓學生真正理解、明白老師所教的知識,比什么都重要。
采訪趙建宏時,你很容易就能感知到他身上所帶有的和數學如出一轍的特質:務實、理性與直白。對于數學教育,趙建宏想得透徹,教得明白。
讓更多人理解數學本質
在校外,趙建宏遇見生人時,對方一聽他是高中數學老師,往往會投來崇拜的目光,“天哪,教高中數學的”;在校內,趙建宏和學生們聊天時,發現數學是大部分同學的噩夢?!氨绕鹌渌麑W科,數學怎么就‘高處不勝寒了?”這個問題,趙建宏一度頭疼了很久。
在趙建宏看來,數學作為一門理性思維與想象并具的學科,既簡潔、又對稱、統一,其內在的邏輯思維,更對人思考方式的培養大有裨益。“學生為什么不喜歡,甚至厭惡?”
問題的答案,趙建宏最終在教科書上找到了——高中三年,數學知識點眾多,而數學教材作為知識呈現的載體,其表現方式顯然過于凝練。
一個個在歲月沉淀中化繁為簡的數學原理、公式,在明白的人看來,是簡潔高效,但于初次接觸的學生而言,卻是一頭霧水?!肮綇暮味鴣怼薄盀槭裁词沁@個公式?”“為什么要用這個,而不是另一個公式?”
趙建宏找到緣由,暗暗下定決心,他不僅要做一個告訴學生是什么的老師,更要成為一個讓學生明白為什么的解惑人。自此以后,趙建宏開始有意識地在進行概念及公式教學的同時,將結論背后的數學發展史展現給學生,讓他們明白知識點的來龍去脈。
嘗試著改變教學方式后,趙建宏收獲了可喜的結果,這尤其體現在一些重難點的數學知識上。趙建宏告訴記者,在之前的教學實踐中,學生們普遍認為對數概念難以理解,即使是高一認真學習掌握了對數的知識,到了高三還是會感到非常生疏,此外,他們還常常會忘記對數運算的具體法則。
究其原因,是因為在對數運算法則的學習中,老師們往往是在公式的教學后,通過大量練習題來鞏固學生對運算法則的掌握。學生們無從理解對數運算的意義,只能死記硬背。如此這般的知識掌握方式,對數法則在學生大腦中的停留時間,可想而知。
趙建宏講對數時,首先便從對數發明的最初動力講起,向學生們科普對數的發展歷程,闡明對數在簡化運算方面重要的應用價值。即使是材料中附帶提到的“對數計算尺”,趙建宏也會向學生們普及其設計原理和作用,播放“對數計算尺”具體的使用視頻,讓學生們更直接地感受到對數運算的便捷,從而使他們產生學習興趣,擺脫對新知識的迷茫與恐懼。
在這樣多角度、多方法、多形式的“深度”教學中,難點不攻自破。同樣地,在這場教學實踐的檢驗中,趙建宏所探索的教學思路與方法得到了確證與肯定,他也由此在從教20多年后,為自己播種了一個新夢想:讓更多的人理解數學。
趙建宏的夢想,就像他所熱愛與從事的數學教學一樣,格外簡潔,格外樸實。他說:“我不能讓每個孩子都喜歡數學,但至少可以讓他們不討厭數學乃至理解數學。我想讓他們體會到冰冷的數學符號后面其實也有著有趣的東西,想讓他們發現數學是有規律的,而這種規律,他們完全能夠掌握。當人能夠掌握一個事物的本質與規律,便不會再恐懼。”
2014年,趙建宏前往桂林市龍勝各族自治縣的龍勝中學支教,被分配到一個數學基礎極其薄弱的文科班級,在上一學期桂林全市的統考中,這個班級的數學平均分為26分。趙建宏剛接手教學時,全班65人,能認真聽他講課的學生,不到10人。通過數學史的講解,趙建宏逐步讓同學們慢慢認識數學、理解數學、擺脫對數學的畏難恐懼心理。一學期結束后,在全市的期末統考中,班級的數學平均分,由之前的26分提升到54分。一個數學“困難大戶”興奮地告訴趙建宏:“趙老師,我數學終于上50分了,這是我學數學以來得過的最高分數!”
讓更多人擁有數學思維
“在18世紀,歐洲東普魯士哥尼斯堡的城市近郊,普雷蓋爾河穿城而過。河中有兩個島,兩岸和兩島之間架有7座橋。當時,城中居民熱烈地討論著這樣一個問題:一個散步者,從一個地方出發,怎樣走才能一次性、不重復地走遍所有7座橋,最終還能回到原始出發點?”
這是著名的哥尼斯堡七橋問題,大數學家歐拉將七橋問題轉換成圖上特殊路徑的尋找問題,之后通過數學方法,嚴格證明了這樣的特殊路徑并不存在。這一驗證,對當今仍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
將生活中的問題提煉為數學的問題進行解決,再將原理反作用于生活中其他同類的問題,這便是數學思維的美妙與實用。
數學美,美就美在思維之美。在某知名論壇上,有網友提出過一個問題:“都說擁有數學思維很重要,那么數學思維在生活中究竟有哪些具體的體現呢?”參與話題討論的網友們紛紛現身說話,“和別人交談聊天時,看對方說話思路是否邏輯清晰”“日常處理事情是否能考慮周到”“面對繁雜的各項事務,是否能安排得條理有序”……
在趙建宏看來,包括邏輯思維、形象思維等在內的數學思維,是數學的本質,而擁有數學思維,能有效優化一個人思考問題的方式。采訪中,趙建宏談起了幾何思維的表現,“我們在生活中,看到各種建筑、物體,數學將其抽象凝練為不同的幾何體,比如三角形、棱柱體,圓錐來進行研究,這一過程所運用的幾何思維,既能培養人的空間想象能力,也能推動他們對現象的提取歸納能力?!?/p>
正如希望更多人能夠理解數學的本質一樣,趙建宏同樣希望讓更多人能夠理解并擁有數學思維,“數學思維并不是多么高深的思維,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只要他善于對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及過程進行合理的簡化和量化,對各種問題能以“數學方式”理性思考,那他在事實上便獲得了對于人生相當寶貴的思維方式?!闭n堂上,為了讓同學們展現自己的思維過程,趙建宏最喜歡“裝不知道”。每次學生回答問題后,他總會進行追問,“為什么”“你是怎么想到的”“你為什么會這樣想”。
“學數學,除了能夠培養人的數學思維,還有哪些作用呢?”面對記者的發問,趙建宏顯然早已有所思考,“人們往往認為,解數學題是一場智力的較量,但其實數學題的解答過程中,特別能培養人的非智力因素。成功解答一道題,比起智力因素,更重要的是要擁有不放棄、勇于嘗試和探索的精神。因此,數學在對學生的精神培育上所發揮的作用,可不能小看?!壁w建宏一邊說,一邊流露出對學科的認可與自豪。
讓更多老師登上數學舞臺
采訪中,趙建宏多次提到與感慨,比起全國其他發達城市,桂林的教育還相對薄弱,而且,桂林當地的教育發展也并不均衡。從教26年,在個人不斷發展的同時,他一直致力于發揮一個人引領一群人的輻射作用。這些年,趙建宏積極參加省教育廳組織的多場“名師巡講”活動,到過象州、平樂、荔浦、興安、灌陽……大大小小的地方,趙建宏跑了個遍。趙建宏說:“實現桂林教育在全國的轉身前,先從發展、均衡桂林當地的教育出發。”
這是一個老師的遼闊夢想,也許還要經過幾代人的接力棒,夢想才能小小綻放。但教育部中小學名師領航工程下“趙建宏名師工作室”的成立,已經讓趙建宏擁有了第一根接力棒。
在工作室的組建過程中,選拔成員時,趙建宏格外留意選拔面的廣泛性與均衡性。從示范性高中到普通高中,再到薄弱學校,都有老師入選。趙建宏沒有選擇太多太有名的老師,相反,他看中了很多名氣并不大,卻非常有發展潛力的老師。他相信,通過三年的互相學習,這些老師定會成為桂林教育的“火種”,實現從點到面的發展與突破。
而趙建宏自己,在其中既發揮著導師的作用,又始終不忘記自己的學生身份。作為名師領航工程西南大學培養基地的一員,截至目前,趙建宏已經參加了五次學習與培訓。趙建宏說,西南大學基地為他們多次開設了高水平的專家講座,開拓了他的眼界;和其他同班名師學員的交流,也刷新著他的思維。
桂林山水甲天下,而如何讓桂林教育甲天下,趙建宏在行動,他的工作室成員和更多的桂林老師們,都已在路上。
本刊記者:在您教師生涯的成長過程中,您覺得有哪些關鍵性節點推動了個人的發展?
趙建宏:第一次是1999年讀教育碩士,我的導師是喻平和孫杰遠,他們都是很有水平的老師,喻平老師是中國第一批教育學博士,是現在中國數學教育界的權威人物,孫杰遠老師現在是長江學者,國家級教育權威。兩位老師治學嚴謹,教會了我如何讀理論書籍,如何進行教育科研,讓我養成了愛讀教育書籍的習慣。2000年左右,我每個星期都會到廣西師大的教育書店去逛逛,看有沒有新的教育類的書籍,當時我把能買到的書籍都買了下來,滿滿一書柜幾百本書,差不多花了上萬元,后面有了網絡,我又經常到中國知網上面下載碩博論文和文章,到現在差不多近2萬篇,現在只要別人想找某方面的資料,我都能很快地找到相關的文章。
第二次是2012年參加廣西基礎教育名師工程培訓,廣西師大教育學部的培訓質量非常高,請了眾多教育界的名家給我們講座,開闊了視野,同時我的同學們也都是廣西教育界的精英,和他們一起學習,給了我很大的動力。在這樣的磨煉下,專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本刊記者:在數學教學中,您最看重哪方面的教學?提倡怎樣的教學方法呢?
趙建宏:我教學可能更注重于讓學生去理解數學,理解數學的本質,而不僅僅是記住數學的公式。我想讓學生知道,在一個個數學冰冷的符號背后,實際上有著非常深厚的背景和歷史,通過這些讓他們對于數學這門學科有更深刻的理解。我提倡和推崇氛圍自由的課堂,在我的課堂上,只要是討論數學問題,學生可以隨意發言,不用舉手,我希望我的課堂是大學式的課堂,更多的是師生雙方、生生之間的思維碰撞,在探討中思考,在思考中理解,這種隨意性解放了學生的思維,消除了他們的緊張感,讓他們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我的學生經常感嘆,為什么數學課過得這么快,一眨眼就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