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麗柃

每年5月,成都市實驗外國語學校(西區)(以下簡稱實外西區)的招生老師們都格外忙碌,每天咨詢學生報名的家長絡繹不絕。招生信息一發布,一大清早校門口就有為孩子報名的家長來排隊。近幾年,每年報名人數都突破萬人,而學校僅僅錄取千余人。
是什么讓學校招生如此火爆?事實上,實外西區成立時間并不算長,一開始,學校也一度為招生發愁。直到校長肖明華到任,帶領學校堅定不移地走“素質教育”改革與發展之路,使學校教育教學質量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堅定的想法:辦一所心目中真正的素質教育學校
2007年,肖明華從成都市教科所來到實外西區擔任校長。這是一所民辦學校,由于前期管理問題,當時學校只有300多個學生,可以說已經瀕臨生死存亡的邊緣。
要把這樣的學校帶上路,肖明華深知這個擔子不輕,校董事會相信他有這樣的實力。1994年,肖明華從雅安來到成都,進入成都石室中學。在這所老牌名校僅一年時間,他就被提拔為校長助理。兩年之后,升任副校長。2001年,肖明華調任成都實驗外國語學校任校長,幾年后,學校因教育教學成績突出,聲譽大增。
接手實外西區,肖明華是帶著理想和目標來的:辦一所心目中真正的素質教育學校。他表示:“在這里,體制相對要靈活一些,只要有想法、有理想,總有機會去實現。”
素質教育提了很多年,教育改革一輪又一輪,無論是教師教法的改革、教材改革還是教育方式上的創新,效果都不明顯。肖明華認為,之前的改革其內核實質都沒有脫離應試教育,最終還是以高考分數為結果導向。“這樣的人才選拔方式,招到的是分數,而不是有無限可能的人。”肖明華說。
直到最新一輪的教育改革,從頂層設計上下手,從高考錄取方式開始變革,避免了“招分數”的尷尬,實現了把人才放在他喜歡、愿意為之努力的事情上去。
采訪中,肖明華談到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的杰出人才就是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在某個領域,不斷地學習、研究、工作,一邊發現問題一邊改進、解決問題,帶著創造性地工作,這樣的人才能夠有成為杰出人才的可能。”他強調,做不到這一點,就只能是普通人才。
在肖明華看來,有些學生考試總分數很高,但未來不一定是創新拔尖人才;有的學生總分不高,但某一科或者某幾科很有特長,這樣的人在這樣的領域應該是很有天分的。如果按照我們原來的理念,按照總分優先的原則,這樣的學生是不被老師所看好的,但他們恰恰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與引導。
肖明華認為,教育的本質在于激發學生的發展潛能,促進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獲得最大限度的滿足與提高,并為學生的個性發展、全面發展、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這也是實外西區的辦學宗旨。
多年來,肖明華始終將踐行素質教育作為新時代學校的使命,他認為,真正的素質教育是一種做人教育,人的基本素質的養成教育。對一個人成長發展終身受用的、必備的,在生活、工作、事業等方面最重要的素質。其中,他將“習慣養成,品格修煉,能力培養,志向確立”列為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的素質教育的核心要素。
靈活的方法:人才培養多元化、層次化、差異化
“選擇什么樣的目標,可能就會有什么樣的人生。只有明確的目標,才能使人產生持續的信心、熱情與動力,直至走向成功。在為孩子小升初擇校的時候,家長為孩子選擇什么樣的學校,可能就會給孩子迎來什么樣的人生。”這是肖明華曾在新生家長會上,講解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的“目標的威力與人生的金字塔”時對實外西區家長說的話。
成都某知名房地產企業的老總鄒女士對此深有感觸,她的女兒就是在去年進入實外西區就讀的。鄒女士對女兒的培養有明確的目標,在為孩子選擇什么樣的初中時,她曾一度陷入困惑,后來經朋友介紹,她和肖明華校長約了一次談話。20分鐘下來,她就拍板,讓女兒來考這個學校。
那20分鐘里,肖明華究竟和她聊了什么?“就是聊孩子的人生目標,聊家長的培養目標,學校的育人目標。”鄒女士表示不想讓自己的孩子進一所培養學習機器的學校,而肖明華也有一種情結:課堂內外能看到一種快樂和幸福。學生可愛,懂文明、有禮貌、有自信,充滿陽光,校園里既有一種團結拼搏的人際關系,又能在學生身上看到一種積極向上的競爭與拼搏的觀念意識。同時,不以單一標準衡量學生,要多元化、全方位地評價學生。
肖明華的教育自信力首先來源于注重“人的全面發展”的終極目標,其次是有推進素質教育變革和發展的策略。他將自己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模式在課程、教學等具體領域內,逐步變成卓有成效的支撐體系和實施步驟。目前,學校有三大體系支撐著肖明華的改革與探索。第一大體系是以經典品格為載體的學生素質培養體系;第二大體系是初中、高中的課程改革:初中開設了人文地理、國學等選修課,高中課程進行小班化、互動式、人性化、啟發式、交流式教育。第三大體系是全方位的文化引領體系,學生將不定期地在麓山講堂與國內著名學者、科學家、藝術家等進行交流。
在這樣的支撐體系和實施步驟下,學校開展了“閱讀百部名著、鑒賞百幅名畫、欣賞百首名曲、走近百位名人”的四百工程,涉及各個領域的20余門選修課程、30余門活動課程,以及40余個優質學生社團。學校隨處可見學業成績優異且個性鮮明、特長顯著、綜合素質優秀的學生:圍棋省級冠軍杜育瑞,“費度亞洲杯”青少年高爾夫球賽冠軍柴鈺茜,中華校園詩歌節中學組特等獎彭小蕊,澳大利亞國際花樣游泳銀牌得主李昕逸,“世界中學生運動會網絡推廣大使”陸洋旸,10米氣步槍國家二級運動員黃斯琦,成都市高考文理科雙狀元黎蕓、黃可釗……他們或許不足以全面概括實外西區的辦學實力,但人才培養多元化、層次化、差異化,這正是肖明華想要的素質教育的成果。
教育的理法:主次分明,管理相得益彰
實外西區師生接近5000人,這樣的大型學校,要辦出成績、辦出口碑尤其需要獨特的管理智慧。
肖明華在管理上有高招。他將學校的初中部和高中部作為管理核心,即兩大“主樓”,另設教育教學服務中心、教師發展中心和后勤服務中心三大“副樓”。“主樓”專注教學,其他與教學關系不大的事情全部剝離出來,由“副樓”負責。
比如,原來高中部除了自己分內的工作,還有許多繁雜事務,分管領導們沒有更多的時間深入課堂聽課和開展教研活動。現在,肖明華把與教學關系不大的雜事剝離,各學部全方位負責年級教學和德育工作,包括教師分工與管理、年級教科研活動、學生管理等。其他如升旗儀式、運動會、學生會、圖書館、實驗室等與教學有關但又沒有直接關系的都放到了教育教學服務中心。肖明華舉例說:“比如學校要舉辦體育節,就由教育教學中心牽頭統籌,它可以協助初中部,也可以協助高中部。因為這些事情與課堂教學沒有直接關系,就把它們剝離出來。”
有主有次,“副樓”一切為了“主樓”服務。實踐證明,這樣扁平化的管理機制,可以有效減少層級消耗,提高管理效率,實現精細化管理。各學部管理層也能安安心心地去抓教學、抓教研,保證了學校的教學質量。
另一大好處,是能夠讓校長的精力得到平衡和調整。一個完中的良性發展,離不開任何一個部分。肖明華對此頗有前瞻,他表示,如果一所完中只是初中部辦得好,初中畢業的尖子生留不下來,這對高中的發展、甚至整個學校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有的完中校長重視高中,主要精力就放在高中部,學校大部分中干和精銳力量都集中到高中,初中就讓副校長代理。長期下去,初中質量自然就會變弱,反之亦然。”肖明華說。他設計的管理構架,能夠讓校長很好地變換“頻道”,無論校長此時的精力在哪一邊,另一邊都有重要力量在撐頭,保證學校整體發展不會偏頗。
團隊的帶法:人盡其才,將激勵老師擺在第一位
作為一所民辦學校,辦學質量是關鍵。而要保證辦學質量,必須先保證教師質量。
肖明華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培養提高、引進置換、減小落差、高位均衡”是他為實外西區教師發展制定的思路。他表示:“良好的師資隊伍是學校改革與發展的關鍵,也是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持續保持‘高質量品牌地位的保證。”
為此,肖明華在學校建立起教師專業發展委員會,創設了教師專業獎勵基金,建立終身教師、特級教師、骨干教師、名優教師榮譽制度。重要崗位通過競爭上崗,構建從小學到中學的適應制度和集團內各校區的輪崗制度,做到人盡其才,人盡其責。
肖明華對老師們說:“教師的工作很辛苦,正是因為這樣的辛苦,我們必須把學校辦好才能凸顯我們個人的價值。只有通過每一個人的努力,學校才能越來越好。”
他記得,剛到實外西區的時候,由于學校名聲與口碑不高,老師們在外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哪個學校的老師。這樣的境況讓老師極其沒有榮譽感,甚至感到自卑。反觀現在,學校各方面成績顯著,學生喜歡、家長認可,老師們自然感到自豪、高興,因為他們從中看到了希望,收獲了幸福。
眾所周知,教師職業不屬于高收入群體,但工作量和其勞累程度一點不比其他行業低。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再不能保證老師的利益,如何讓老師心甘情愿投入工作?因此,肖明華在學校帶頭,把老師的利益擺在第一位,讓教師“受到尊重,看到希望,增加教師歸屬感和對學校的認同度。”他通過工資、待遇、福利和對老師的尊重,在學校營造良好的氛圍,在盡可能的前提下,給予老師們幫助、關心、愛護。
實外西區每年都要讓學生對老師進行評價。事實證明,老師認真努力,學生對老師滿意,愿意學、學有成效,就使老師的努力有了成果。這個成果既是老師利益的保證又是學生利益的保證,家長對學校贊不絕口,并通過口口相傳為學校贏得口碑。學校不愁生源,從而增加老師待遇,進一步保證了老師的利益。長此以往,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要形成這樣的良性循環,就必須把激勵教師擺在第一位。“教育需要思想,學校需要特色,教師需要激勵,學生需要培養,成績需要實干……”翻看肖明華的《學校治理:教育思想及辦學實踐》一書序言就能明白,“只有好老師才能帶出好學生,好校長才能辦出好學校”“教育尊重每一個學生的生命價值,激活每個學生的發展潛能,關愛每個學生的發展成就。真正的素質教育就是一種做人的教育……”所以,一路走來,他始終不忘初心,在推進素質教育的路上鏗鏘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