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唯然
和鄭亞君交流,很快就能捕捉到她談吐中的高頻詞——“兒童”“閱讀”“審美”。一路走來,這三個詞幾乎能概括鄭亞君從教之路的全貌。她任教的浙江省衢州市實驗學校,就坐落在孔廟旁,鄭亞君稱自己是站在孔子肩上的教育者。
孔子曰: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這句話恰巧佐證了鄭亞君口中那三個高頻詞之間的關系。有深厚的南孔文化為依托,鄭亞君底氣十足地在兒童閱讀與審美教育這兩塊相輔相成的土地上弦歌不輟……
導讀,喚起孩子的閱讀欲望
以往每一年的四月都是學校的讀書月,在這個月,學校會開展一年一度的閱讀節系列活動。不過現在,讀書月的稱呼已改為“悅讀季”,持續一整月的系列閱讀活動也被一整學期的閱讀活動取而代之。鄭亞君說自己的目標是讓閱讀成為所有人的一種生活方式。
要讓閱讀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習慣,顯然,一年一度的讀書月遠遠不夠,需要日復一日地潛移默化。
于是鄭亞君要求每天清晨,每個班的學生要在語文老師的帶領下集體誦讀由學校老師自己編印的校本教材《講舍誦典》,以此接受經典的熏陶。
每周,每班選定一節語文課為“閱讀課”,實施主題式拓展閱讀教學。衢州市實驗學校是九年一貫制學校,拓展閱讀課根據學段的不同,劃分了四個側重點。一二年級拓展閱讀課主要是和繪畫相結合,進行佳作創編,小朋友可以一邊閱讀繪本,一邊在老師的指導下繪制屬于自己的繪本;第二學段的閱讀課更多是和影視欣賞、手作結合;到了五六年級,閱讀與寫作重點結合;到了第四個學段,老師們更多地是把閱讀和戲劇表演整合起來。
鄭亞君一直執教四年級,在實施拓展閱讀教學時,鄭亞君時常會挑選書單上的某一本書,進行整本書的導讀。首先,她將書中她認為最值得推薦的地方制作成PPT給孩子分享,然后再用一個一個的主題來對該書進行拆解。
“之前我給學生推薦《三國演義》,如果只是叫他們回家去看這本書,很多時候都無法真正兌現。因此,我找了一節閱讀課來給他們做分享導讀。首先,我給他們分享了三國演義里邊的群英譜,打印了一些英雄的圖片,給他們講英雄背后的故事。等他們的胃口被這些故事吊起來,我又開始介紹,三國演義中的經典戰役,以少勝多的,兵不血刃的……接著我給他們分享了火燒赤壁的視頻,分享三十六計中的計謀……這樣,孩子們的閱讀興趣就一步步被激發了?!?/p>
大閱讀,讓閱讀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鄭亞君將自己對兒童閱讀的理解和信念總結為“大閱讀”三個字。一個簡單的“大”字,將人物、時空、方式通通包含在內,形成師生、家庭、社會,全員動員;教室、校園、家、圖書館、實踐基地,處處能讀;心到、眼到、口到,多感官參與的全生活閱讀理念。
每學期伊始,鄭亞君就會要求全校師生和家長一起花整整兩周的時間,制定本學期的閱讀書單。首先,每個班的語文老師會邀請各學科的科任老師一起來給學生擬定一個書單。接下來,孩子自己也會提供“想讀清單”;同時,鄭亞君還會在全校范圍內發起“學長推薦閱讀”的活動,讓高年級的學生做PPT去低年級弟弟妹妹的班上做圖書推薦。緊接著,老師會遴選一批家長志愿者,從中挑選家長閱讀大使,讓他們進行“下水閱讀”,之后再邀請閱讀大使到班里給孩子們做閱讀推薦。整合幾方的意見之后,本學期的閱讀清單便出爐了。書單有了,閱讀也就正式開始了。除了每天要求學生在校期間,早中晚三次,每次讀書半小時之外,學校還給家長分享閱讀指導的理念與實操技巧,要求他們帶領孩子進行親子閱讀,甚至學校還為家長們提供了“相約周五”閱讀沙龍等交流平臺,力求最大限度地將閱讀固定為日?;顒印?/p>
為了培養孩子們對閱讀的熱愛,學校還定期開展豐富的閱讀活動:閱讀沙龍、戲劇表演、誦讀比賽、跳蚤市場……在這些活動中,最受歡迎的要數“猜猜今天我是誰”的cosplay游戲:
“孩子們挑選一個近期閱讀書目里最喜歡的小說人物,在活動當天,裝扮成人物模樣,通過表演角色的名臺詞和名場面,讓同學老師來猜測自己今天扮演的是誰。每次只要一搞這個活動,孩子們就會興高采烈地準備人物服裝,到學校之后,可以任意挑選一個對象來進行表演,并讓其猜測角色名字,猜中的人能得到“coser”同學準備的一份小禮物。這個游戲要求學生不僅要有大量閱讀的基礎,還要對人物、臺詞和情節都相當熟悉,既挑戰又刺激,還有新鮮感?!?/p>
讓美麗校園成為“和悅”的起點
審美是人的終極修養,審美能力決定生活品質。鄭亞君在2018年來到悅溪校區擔任校長一職之后,不停思索如何將審美教育的工作在新校區延展繼續。為了更好地將審美教育與悅溪校區的自身特色相結合,鄭亞君提出了“厚德至和,博學達悅”的“和悅”教育理念,力求從兒童立場出發,走審美生活路徑,達和悅教育彼岸。
讓孩子浸潤在美的環境里,發現并感受美的無處不在,是鄭亞君為審美生活挑選的起點。悅溪校區位于市政府旁邊。寸土寸金的地段上,秀珍的校區占據了40畝的面積。為了讓孩子們擁有一個賞心悅目的學習環境,鄭亞君挑選了一種柔和又明朗的藍色來做校園的主色調,整個校園呈現深深淺淺的藍色……“我雖然才來了一年半,但是咱們‘悅溪藍的名號,在整個衢州市甚至是浙江省范圍內都是響當當的?!碧崞鹱约阂皇衷O計的“悅溪藍”,鄭亞君話里話外都透著自豪。
為了讓孩子在發現美感受美的同時,還能參與其間創造與保護美,成為學校的主人公,鄭亞君幾乎沒有請廣告公司來搞裝修,而是把裝點校園的機會都留給了孩子們。四十幾面手繪墻,孩子們在上面畫自己原創的繪本故事;托朋友運來一卡車石頭,讓孩子們用丙烯顏料在石頭上作畫,再將這些石頭畫點綴在校園的草叢之中;在網上買來毛坯的白底雨傘,小朋友們在雨傘上創作,再將雨傘展示在教學樓的樓梯拐角處……學校里處處都有孩子們自己的作品,這么美的校園是由他們自己親手創造的,孩子們心里會既熱愛又自豪。
讓特色課程成為“和悅”的保障
確立了審美生活的起點,鄭亞君將課程設置為了審美生活的保障。閱讀是輸入,而寫作是輸出。只有讓孩子不懼寫作,才有可能讓他們愛上寫作。因此,鄭亞君帶領團隊開發了“情趣作文”的校本課程。課程的設計思路簡單卻十分有效,那便是避免憑空命題,讓孩子在各種各樣的體驗活動之中有話可說、有話想說:
“孩子做了一個豎雞蛋的實驗,讓他們把豎雞蛋的實驗過程記錄下來;向孩子和家長征集新的、老的、自創的游戲,讓孩子一起來玩,玩過游戲,孩子特別興奮,即便老師不要求,他們自己都會去記錄玩游戲的有趣過程;雙休日,學校時不時地組織社會調查活動,帶孩子去到社區、走進大自然,體驗真實的社會生活……而這些都是讓孩子們經歷之后,有話想說的好辦法。“所以我們的小朋友不怕寫作,因為他們有體驗?!?/p>
自始至終,教育都絕非學校和老師的獨角戲,家長永遠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因此,除了讓家長參與“大閱讀”活動以外,學校還著力構建家校共育課程。一方面,開辦家長學校,針對家長需求,分享教育理念;另一方面,學校也設置了“爸爸媽媽課堂”“祖輩課堂”,邀請各行各業的優秀家長走進課堂,根據自身的專業背景和學識優勢為孩子做職業啟蒙。比如“電梯要怎么設計才更安全”“醫院里是如何進行潔牙護牙的”“怎樣急救”……這樣的課受到了小朋友的高度歡迎。
不僅如此,學校還成立了家長志愿隊,請家長當義工,協助學校教育教學活動管理,如路隊秩序的維持、文明習慣的監督、校內重大活動的協助、班級實踐活動的組織等等;學校還創辦了家長智囊團,開放辦學,互動教學,讓家長走進學校督學督教,參與學校管理和活動指導,為學校發展出謀劃策。這樣一來,家長不再只是某個孩子的家長,也成了學校的家長;學校也不再只是師生的學校,也成了家長的學校。
結語
不論是搞科研,還是擔任校長,鄭亞君從不離開課堂。在她看來,孩子才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真正的立身之本。一切的理論研究和學校管理都發源于兒童。無論她在這兩條路上走得再深、再遠,最終都會回歸課堂,回歸兒童,去往他們天性的深處。
本刊專訪
本刊記者:參加這次首期國培計劃的培養活動以來,有哪些收獲?
鄭亞君:收獲有很多,國培計劃給我們提供了高質量的平臺,讓我們不僅遇見一群來自全國的精英同行,更是結識了很多非常有水平的大學教授。西南大學給我們提供的課程讓我們有機會跳出教育看教育,也深入了解了許多之前沒有機會了解的區域文化。既開闊了視野又認識了自己的不足。
這其中最大的收獲就是西南大學給我配的兩位理論導師。董小玉教授是搞語言學研究的,著有《散文寫作與欣賞》《文學創作與審美心理》等著作,她的研究方向和我在閱讀方面的研究剛好一致,給了我很多指導。不僅如此,她還撥冗為我的新書《整本書閱讀指導探究》做了序。而要不是西南大學為我分配了趙伶俐教授,也許我在審美教育這個領域的研究就中斷了。趙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便是美育和美育心理學。在我做課題開題論證的時候,她給我做了很多點評和指導,并給我今后的研究路徑都提出了寶貴意見。因為她的指導,我才得以在新學校繼續審美教育的實踐。這是參加國培計劃以來,我覺得最大的收獲,西南大學為我分配的兩位理論導師的專業領域和我從教以來的兩個主要研究方向高度吻合,足見他們的用心與慎重。
本刊記者:對于未來的發展,有一些怎樣的規劃?
鄭亞君:首先肯定是將整本書閱讀和審美化德育兩個板塊的研究繼續做下去。這兩個版塊的研究本身是很有價值并沒有止境的,值得我繼續深化下去;其次,從這兩個專題研究出發,我要將我的工作室、學校、我們周圍的鄉鎮學校,甚至是我們整個衢州市的小學語文、美育、審美化德育以及整本書閱讀的發展都帶動起來。無論是整本書閱讀還是美育的推廣,可以提升的都不僅僅是個人。我希望在未來,我們能從一個人的捧卷而讀發展成一群人的抱團前行;由一群人的真誠呼喚變成一個區域的書香飄散,讓這股力量形成更大范圍的輻射。最后,去年年底,我出版了關于整本書閱讀的專著,而未來我將更加有意識、有針對性地去做課題、做研究、寫文章,將平時活動的方案做更用心的積累。三年之后,我要爭取出版一本關于審美化德育的專著,并且,將此與新校區的管理結合起來,再出版一本管理方面的專著。
本刊記者:工作室成員很多都已經是高級教師了,對于他們有怎樣的要求與期待?
鄭亞君:第一,他必須是一位四有好老師。這是我挑選成員的基本要求。師德一定是我的工作室首先要考察的,為人師表,一定要能成為學生做人方面的表率,如果這一條都無法達到,其他一概免談;第二,我們這個工作室要把教科研作為一個重要工作來開展。最重要的一個載體就是省市級課題的立項。我希望他們能夠通過課題研究的開展來逼自己將科研和教學合二為一。畢竟大家基本都是高級教師了,不能只滿足于課堂,要能通過科研凝練自己的教學思想,形成獨有的教學風格;第三,開展一些集體的課題研究、專場活動。比如,通過一些示范課、個人專場分享,聚焦課堂教學,以此帶動我們工作室的年輕老師共同成長,與整個區域的科研能力和教學水平的提升。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服務學生,讓他們收獲更多,有所成長。
成員聲音
鄧紅燕一方成長的沃土
加入鄭亞君名師工作室的這三年,是我個人專業成長最快的三年。這三年里,我先后榮獲了長三角地區法治教育優質課一等獎、衢州市語文優質課一等獎,還被評為市學科帶頭人、市名師??梢哉f,工作室是我成長的一方沃土,她的引領和助推成就了現在的我。
鄭亞君老師以其人格魅力引領著我。她心有大愛,幾十年如一日地致力于研究如何為學生一輩子的幸福奠基。她從兒童立場出發,持續性地開展語文與各學科的“融美”教育研究,在引導學生挖掘美、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等方面孜孜以求,不斷創新。她一直在推動和指導兒童閱讀,出版的《整本書閱讀指導探究》為教師提供了“整本書”閱讀指導的有效方法,為兒童定制了讀中玩,玩中學的走心“悅讀”之旅。親近一種思想,走向一種高度。在導師高尚人格的影響下,我逐漸明白了為師的最高境界,那就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
工作室的活動成了我成長的助推劑。在工作室的課堂展示、課題研討、外出觀摩等等活動中,我開拓了視野,提升了專業素養,也更明晰了努力的方向。每一次活動都讓我歷經一次洗禮,給予我新的啟發。導師也經常以自己嚴謹治學、追求卓越的態度鞭策我們,要扎根課堂,以生為本,將理論與思考落實在課堂教學中。特別是在不同文體閱讀教學研究中,工作室的小伙伴們積極參與其中,開設研討課,進行觀點分享,在思維碰撞的過程中,我的教材解讀能力和課堂駕馭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應該說,沒有工作室的助推,就沒有今天課堂上自信從容的我。
感恩遇見鄭亞君名師工作室,愿未來能繼續得到工作室的指引和鼓勵,讓我擁有不斷向上的力量。
王宏芳腳比路長
從2014年有幸成為“鄭亞君名師工作室”的一員,至今已有七個年頭,若問我在工作室最大收獲是什么,那便是“鄭特”二十多年如一日對教育的那份心心念念,那份“向上無盡,向遠無窮”的教育追求。
記憶中有個特寫鏡頭一直留在腦海中,七年了一直揮之不去,而且愈發清晰。那時我剛進工作室,“鄭特”把我們一群學員領進她工作的地方——衢州市實驗學校。午后的走廊里到處洋溢著書香,不遠處一個小個子男孩一屁股坐在教室門口的地面上,腿上放著一本繪本書,一邊翻閱一邊咯咯地笑,身邊時不時有腳步來往,可是小男孩卻如入無人之境,閱讀得暢快淋漓。那一幕,震撼我心!那段時間,“鄭特”正引領著我們進行“整本書導讀”的實踐研究,引導我們要把閱讀作為一種追求、一種愛好、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變“要我讀”為“我要讀”,變“讀一陣”為“讀一生”。走廊里的那一幕不正是我們一直向往的“時時可讀書、處處可讀書”的境界嗎?從那以后,在“鄭特”的引領下我帶著自己班中的孩子走向了閱讀的更深處,自己也隨著閱讀的陪伴收獲了縣名師、省教壇新秀等榮譽。誠如大家所言:“鄭特”用一個人的力量改變著一群人的觀念,豐盈著一群人的精神世界,更改變了我的教育軌跡。
如今我已是一個小縣城的小學語文教研員了,我非常幸運自己依然是“鄭特”工作室的一員,可以繼續跟隨著“鄭特”耳聞目染更多的教育精彩?,F在,我也有了自己的工作室,正在潛心研究鄭特提倡的“不同文體閱讀教學”的策略。備課、上課、議課,循而反復,不厭其煩,我們在“不同文體閱讀教學”的天地里流連忘返,收獲滿滿。我相信,跟隨著“鄭特”的教育足跡,我和老師們一定能向教育的更深處漫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