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衛娟
(青海省交通醫院產科 青海 西寧 810000)
剖宮產主要是指利用手術器械將產婦腹部切開,并在其子宮處做一切口,經此切口取出胎兒的手術治療方式,此手術治療方式一般用于難產,或是有妊娠并發癥、妊娠合并癥的產婦生產過程中,相比于陰道分娩,此種生產方式能有效提升此類產婦及胎兒的生命安全,降低新生兒死亡率[1]。但由于剖宮產需在產婦腹部作較大切口,且還需切開其子宮,因此在后續恢復過程中,產婦極易有切口愈合不良的情況發生,進而影響產婦生產后的康復,易使產婦出現紅腫、硬結、滲液、脂肪液化,切口化膿等癥狀[2]。本研究旨在分析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臨床治療體會,現將此次研究結果報道如下。
選擇2016 年1 月—2020 年6 月,我院收治的20 例腹部切口愈合不良患者,其年齡范圍為21 ~41 歲,平均年齡為29.38±3.68 歲,脂肪液化13 例,創傷感染4 例,皮下滲血3 例。所有產婦均自愿簽字同意,同時經由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納入標準(1)根據《婦產科學》中診斷標準[3],皆為剖宮產者;(2)患者腹部切口愈合不良。
排除標準:(1)患者有嚴重藥物過敏史;(2)患者有精神病史;(3)患者有其他器質性疾病;(4)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礙。
1.2.1 治療方法
對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患者的治療方式分為以下三種類型:(1)腹部切口紅腫、硬結者,給予紅外線烤電理療,30min/次,2 次/d,治療3 ~5d 后紅腫、硬結消退。(2)腹部切口脂肪液化者,拆除皮下、脂肪縫線,對其實施清創術,對已失去活性的組織進行去除,再用碘伏液,生理鹽水對患者創傷處進行清潔消毒,待局部組織新鮮,滲出液減少后可實施二次縫合,7d 后拆線。(3)腹部切口感染、化膿者,打開縫合切口,拆除可見縫合線,徹底清創,排出膿液,雙氧水清潔創口,并用碘伏液,生理鹽水進行二次清洗,清除壞死組織,保持創面新鮮,用高滲鹽水紗布填塞傷口并引流,每天換藥,對發熱病人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抗感染治療,直至患者腹部切口無異常分泌物,滲出液減少逐漸愈合為止。
1.2.2 觀察指標
(1)分析20 例患者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因素,即包括自身因素和醫護人員因素,其中自身因素主要是指患者出現營養問題、妊娠合并癥、切口感染等問題,醫護人員因素主要是指創傷縫合技術、術后護理不到位所致的腹部創口愈合不良現象,通過對這兩種愈合不良因素出現人員的統計,以分析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主要原因。
(2)統計分析患者經過治療后腹部切口恢復情況,即包括切口滲液天數、住院天數這兩方面的統計分析。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2.0 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行t檢驗,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本研究中對20 例患者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因素進行對比分析,可知因營養問題及自身因素所致的概率更高。詳情如表1 所示。

表1 20 例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因素分析(n,%)
患者經過治療后腹部切口全部治愈。其平均切口滲液天數為(3.23±2.59)天,住院天數平均為(15.65±3.35)天,說明采取相應治療的效果較好。
剖宮產主要是通過手術器械在產婦腹部作一切口后,再在其子宮處作一切口,使醫護人員能順利將胎兒從母體內取出,但由于此種方式會對產婦腹部組織器官造成一定損傷,雖切口有縫合,但極易有創口感染、切口滲液等愈合不良情況,對產婦生產后的恢復造成不良影響,延長產婦產后的住院時間[4]。同時由于產婦腹部切口有愈合不良現象,則醫師需對產婦的愈合情況進行相應的治療,若產婦有感染現象,則多會給產婦抗感染類的藥物,用藥期間新生兒在母乳攝入方面也會受到影響,對新生兒的生長發育造成一定影響[5]。
在對剖宮產產婦出現術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時,醫護人員需根據產婦具體的愈合不良情況對其實施相應的救治措施[6]。如若產婦產后創傷處有感染現象,則在經雙氧水等對其創傷部位的清潔消毒后,還需清理其創傷處的壞死組織,并用高滲鹽水紗布填塞傷口并做引流處理,醫師需根據產婦的身體狀況給予適當的抗生素抗感染藥物治療,每日更換一次貼敷藥物,直至患者腹部切口無異常分泌物,且開始有新鮮肉芽組織長出后,改隔日換藥至腹部切口愈合。若患者有脂肪液化、皮下滲液等愈合不良現象時,護理人員同樣需用碘伏液等藥物對患者的創傷處進行清潔消毒,同時清除壞死組織,并對其實施二次縫合。在楊婭婭[7]的研究中,通過對患者剖宮產術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因素的研究,可知產婦出現術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主要有兩大因素,即自身因素和醫護人員方面的因素,自身因素主要是患者有營養問題、妊娠合并癥、產程延長、破膜時間長等狀況,醫護人員的因素則主要是創傷縫合技術、術后護理不到位所致的腹部創口愈合不良現象,即這兩方面都會對患者的預后造成較大影響,同本研究結果相符。在吳淑慧[8]的研究中,接受有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后的患者,其切口滲液天數和住院天數也更短,患者經治療后,能在較短時間內恢復出院,且切口滲液情況也能得到良好控制,有效避免因其腹部切口愈合不良而誘發其他病癥的發作,使新生兒能順利喝上母乳,保障母嬰的生命健康,同本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對剖宮產術后出現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產婦實施有針對性的治療措施,能有效改善其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情況,幫助患者緩解病痛,使新生兒能順利攝入母乳,有效避免產婦因腹部切口不良所誘發的其他并發癥狀,提升患者術后的恢復情況,使產婦能在較短時間內恢復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