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新順
(新疆天潤建融牧業有限公司 新疆阿克蘇 843015)
奶牛養殖是畜牧養殖業中的重要組成,主要是提供優質的奶源。霉菌毒素是霉菌在其所污染的食品中產生的有毒代謝物,被人體或動物吸收后可能導致中毒,損害機體各部位的生理機能。在農作物生長過程中,很容易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產生霉菌毒素,而在奶牛養殖中,有部分農作物會制作成飼料飼喂奶牛,所以奶牛可能出現霉菌毒素的侵害,需要及時進行防控。
霉菌毒素的污染環節包括多個方面,一是田間,主要是田間種植的前茬農作物秸稈繁殖出霉菌,在高溫、高濕等條件下會產生霉菌毒素。秸稈和殘留物很容易滋生霉菌,而干旱、肥力不足、密度過大、害蟲傳播、機械收割損傷、收獲時間不合適等都可能導致作物出現霉菌感染,進而滋生霉菌毒素,比如玉米赤霉烯酮、煙曲霉毒素等。二是倉儲,主要是飼料原料中的水分含量存在影響,如果原料的水分含量大約15%,在倉儲時很容易滋生霉菌,而水分含量達到17~18%時,霉菌就很容易繁殖出毒素。同時倉儲空間內的溫濕度也有一定影響,一般霉菌適宜的生長溫度是20~30℃,適宜的相對濕度是80~90%,所以在倉儲時要控制溫濕度達不到這個標準。另外,飼料原料的倉儲時間過長也可能出現霉菌毒素,因為儲存時間越長,越容易被霉菌污染,進而產生毒素。
霉菌毒素的種類較多,目前來說有300多種,而大部分霉菌毒素都帶有一定的危害性。對于奶牛來說,毒素可以改變機體的代謝行為,所以可能導致奶牛的產奶量降低;部分毒素可能損害奶牛的肝臟、腎臟和繁殖功能,一些代謝損傷還存在一定的器官特異性,也就是說只危害特定的器官組織。飼料中如果存在霉菌毒素,還可能轉移到牛奶中,這也是奶牛養殖面臨的難題。這種情況因為會降低牛奶的質量,所以容易引發食品安全問題,而本身霉菌毒素能夠致癌,人類購買品質較差的牛奶之后,食用可能降低機體免疫力,損害身體健康。對奶牛存在損害的霉菌毒素主要有黃曲霉毒素和鐮刀菌毒素。另外,奶牛采食霉變飼料還可能出現采食量減少,產奶量降低,體細胞數增加等危害。
對于人類來說,如果奶牛生產的牛奶中存在霉菌毒素,或者其他食品中產生霉菌毒素,人體攝入后可能損害健康,這就是霉菌毒素中毒。可能導致霉菌毒素中毒的情況較多,包括:產毒霉菌寄附在糧食或飼料上,并在適宜條件下產生有毒代謝產物,人、畜食用后導致中毒;人類和奶牛食用了本身含有霉菌毒素的或被其污染的食物(飼料)。
奶牛養殖過程中,對于霉菌毒素的防范,有多種途徑。
這是防控霉菌毒素的關鍵,需要從源頭加以控制,在這里,主要是從奶牛的飼料原料入手。對于可能存在霉菌毒素的土壤,需要在種植之前進行深耕,將被霉菌毒素污染的作業秸稈等埋入地下,同時進行消毒滅菌,減少土壤中霉菌毒素的含量。可以培育對霉菌毒素抵抗力較強的作物品種,種植后實施科學的田間管理,及時灌溉和施肥,合理設置種植密度,選擇適宜的時間收獲,盡量避免出現機械性損傷等,都可以避免田間出現霉菌毒素污染。
霉菌毒素的毒性來源于其分子結構內存在的毒性基因,所以可以通過解決毒性基因消除毒性。在這里可以選擇生物降解技術,部分微生物及其代謝產生的酶,可以直接作用于霉菌毒素的毒性基因,將其破壞或者消除,將有毒的化合物轉變成無毒物質。比如說白腐真菌分泌的真菌漆酶以及真菌假密環菌分泌的黃曲霉毒素解毒酶能降解黃曲霉毒素B1,降解率分別為55%和25.52%。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生物降解中,利用霉菌降解毒素會造成二次污染,真菌降解可能會引發真菌性疾病,食用真菌和生物酶的分離純化困難,酶活損失較大,因此在實際生產中都不適合應用。
一是吸附脫毒,在飼料及其原料中添加活性炭、硅鋁酸鹽類、葡甘露聚糖等物質,可以使其與霉菌毒素結合,從而減少奶牛對于霉菌毒素的吸收,之后霉菌毒素可以隨之排泄出去。比如有研究人員利用體外試驗研究添加不同量的活性炭對于玉米赤霉烯酮的吸附效果,發現添加量在2%時,可以降低腸道對玉米赤霉烯酮的吸收率27%左右。但是在奶牛體內效果可能并不能如此顯著,因為活性炭既能吸附霉菌毒素,還能吸附飼料中的某些營養成分。二是輻照降解,這是利用電離輻射產生的高能射線作用清除霉菌毒素,改變其毒理性質,轉變成低毒或無毒的化合物。有研究人員使用γ射線輻照稻米中的黃曲霉毒素B1,輻照單位在6kGy時,黃曲霉毒素B1的降解率可達到 84%,10 kGy時,高達98%。
在飼料中添加化學物質也能降解部分霉菌毒素,比如臭氧、銨鹽、氮水等。但是一般一種化學物質只對單一的霉菌毒素起到降解作用,不能同時對多種霉菌毒素產生效果。而且化學物質很容易出現殘留,難以清除,會威脅到奶牛的安全性。
在奶牛養殖過程中,霉菌毒素的污染和毒害情況比較常見,影響到養殖業的發展,為了防止飼料及原料被霉菌毒素污染,降低霉菌毒素含量,奶牛養殖單位需要采取科學的防范措施,比如控制霉菌毒素污染、進行生物降解、物理降解和化學降解等,都可起到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