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騰亮
(長汀縣宣成鄉人民政府,福建龍巖 366313)
牛結節性皮膚病是牛與亞洲水牛都能夠感染的一種傳染性疫病。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將其列入A類疫病。牛結節性皮膚病的傳播性、致病性與危害性普遍較高,一旦出現,會嚴重的危害到當地的養牛業,因此,當地的政府部門必須重視以及做好牛結節性皮膚病的防控工作,一旦發現必須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處置,確保當地養牛業的健康發展。
牛結節性皮膚病主要是通過痘病毒科山羊痘病毒屬1型牛結節性皮膚病病毒所引發的一種牛急性也或者是亞急性的烈性傳染性疫病,牛結節性皮膚病的臨床特征主要包括了發熱、皮膚、黏膜與器官表面的廣泛性結節、淋巴結腫大且皮膚水腫等癥狀。牛結節性皮膚病是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一種必須通報的動物疫病,同樣收錄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境動物檢疫疫病名錄》當。世界衛生組織明確規定了牛結節性皮膚病的潛伏期是28d,發病率處于5~45%左右,一般情況下病死率不會超出10%。
牛結節性皮膚病的主要危害就是導致牛病死率不斷升高,嚴重損害到牛皮的質量,導致產奶量不斷下降,嚴重的會導致公牛出現不育,或者由于繼發細菌感染進而導致病牛出現死亡問題,進而直接影響到牛及其產品的進出口。部分皮膚病變有可能會進一步的發展成“鞍壞疽”,病變結構主要通過一個壞死組織中央栓進一步的組成,在其脫落之后會遺留較深的潰瘍。繼發性的細菌感染也或者是感染上蠅蛆病都能夠使得癥狀進一步的惡化,如果要完全的痊愈則需要花費數月的時間[1]。
牛結節性皮膚病的易感動物包括黃牛、奶牛、瘤牛以及家養的亞洲水牛,易感程度主要是由免疫狀態、年齡以及品種所決定的。牛結節性皮膚病主要是由節肢動物,例如庫蚊屬、伊蚊屬與蠅等造成牛結節性皮膚病病毒的大規模傳播,主要是由節肢動物進行傳播,還有就是動物之間直接接觸造成傳播,攝入被感染的動物唾液所污染過的飼料與飲水同樣會感染牛結節性皮膚病。目前,牛結節性皮膚病沒有特異性的治療方法,免疫疫苗接種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與預防疾病的傳播。
為了確保能夠有效地防控牛結節性皮膚病在區域內的大規模擴散,首先當地的畜牧管理部門應當積極做好疫情的排查工作,增強近期進出牛只的排查。當發現有牛只全身的皮膚出現了10到50毫米的多發性結節或者結痂,并且牛只的肩胛下與股前的淋巴結出現的腫大癥狀,奶牛出現了乳房炎以及產奶下降等各種臨床癥狀時,便需要立即將發病牛隔離并且限制疑似病牛的移動,同時應當及時地尋求專家的幫助,組織開展臨床診斷,從而及時的確診病例。確保能夠及時的診斷以及上報疫情,對于疑似牛結節性皮膚病的病例,當地的政府部門以及動物疫病防控機構應當及時的收集病牛的皮膚結痂、抗凝血、唾液以及鼻拭子等各個樣品,將其交到上級的動物疫病防控機構。還應當根據動物疫情的發展情況及時的報告疫情的確診情況,同時及時的上報到動物疫病防控中心以及獸醫管理部門,匯報實時的疫情排查、處置以及流調等工作的實際情況。
當區域內出現了牛結節性皮膚病之后,當地的相關政府部門應當及時的將疫情通報到全國范圍當中,確保各個地區能夠做好提前的預防與排查,增強各個地區的疫病防控意識。相關的政府辦部門應當利用電視、廣播、宣傳冊等傳統宣傳渠道,結合微信、微博以及網站等全新的媒體宣傳方式,增強牛結節性皮膚病預防與控制專業知識的宣傳力度,增強對于牛只養殖、經營以及屠宰等環節中相關人員的宣傳教育力度,不斷地增強相關人員的自主防范意識,提升相關人員的防治意識。讓養殖戶能夠積極主動的參與到疫病防控工作當中,從根本上杜絕牛結節性皮膚病的出現。除此之外,還應當增強養殖生物的安全防范水平,提升養牛場內部生物安全體系的整體建設,積極引導相關企業組織開展牛結節性皮膚病的無疫區建設。相關的政府部門應當重視以及做好專業技術的指導以及培訓工作。當地的養殖人員應當積極地定期清洗以及消毒養殖場所以及養殖環境,必須徹底的清洗以及消毒被污染的動物產品、養殖設施設備以及物品材料,還有養殖場內外環境等[2]。
如果疫情有極大的可能性會傳入到規模化養殖場內部,而養殖場的撲殺處理能力有所欠缺,那么便需要采取緊急的免疫策略。于發生牛結節性皮膚病的區域周邊的高危地區,運用弱毒疫苗進行健康牛只的緊急免疫接種,對于全部的緊急免疫動物都應當實施嚴格的隔離以及移動控制。考慮到實際情況,如果疫情不斷地擴散,便應當及時的擴大疫苗免疫接種的范圍。同時,還應當增強節肢動物的撲滅力度。在養殖場內部以及其他養殖場所大力的宣傳與應用防蚊網、驅避劑以及殺蟲劑等,采取生物媒介的控制措施,針對河流、山谷以及水稻田等各個蚊蠅容易滋生的位置進行全方位的撲殺活動。
綜上所述,考慮到牛結節性皮膚病具備加強傳染性、致病性與死亡率,一旦發現疫病便會大規模的擴散,嚴重的危害到當地的養牛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相關政府部門應當做好牛結節性皮膚病的防控工作,做好宣傳、培訓、生物防控等工作,確保養牛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