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昂德吉
(青海省玉樹市小蘇莽鄉獸醫站,青海玉樹 815000)
牦牛是青海重要的畜種,養殖牦牛成為本地牧民脫貧致富的重要經濟來源。而牦牛疾病的發生,嚴重影響養殖效益,降低經濟收入,造成不可挽回的經濟損失。
掌握牦牛防控方針,應對牦牛疾病的流行起源有大致了解。一般情況來說,有這三部分:傳染源,即病原體。傳染途徑,唾液、接觸、交配等方式。易感群體,即被感染的牦牛群體。
這三部分相互作用,造成疾病的擴散蔓延。
對此,控病的方針,應從殺滅致病菌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群體著手,并據此樹立“防重于治”的理念,綜合各種預控措施,以起到科學控病、降低病害感染的目的。
3.1.1 執行嚴格的消毒制度
遴選高敏消毒藥,是殺滅場內致病菌的關鍵。當前,可用消毒藥劑有:氫氧化鈉、次氯酸鈉、福爾馬林等等,在殺滅致病菌源方面均有不錯的效果。場內環境消毒,可用0.8%氫氧化鈉,持續0.5h。或者2.3%次氯酸鈉,持續0.5h。或0.3%福爾馬林溶液,持續0.5h。期間,注意幾種藥物的輪換使用。
場地內消毒,用具、車輛等消毒,推薦用10%苯基苯酚、次氯酸、堿類、戊二醛等等。木質設施、水泥地面、設施等等,推薦用堿類消毒藥劑、氯化物、酚化合物等等。場內人員消毒,推薦用酒精、碘化物等等。
3.1.2 處理好病死畜及場內糞污
出現患病病例,務必及時隔離,積極治療,避免延誤最佳治療時機。尤其一些烈性傳染性疾病,應及時報請有關部門,在政府監管下做好豬捕殺工作,尸體嚴格無公害處理。
糞污為大量致病菌寄生創造條件,為此,場內糞污建議單向流動原則,禁止運輸、物品等的交叉使用。在運輸完畢后,注意物品、工具的消毒。同時,遵從有關規范要求,執行嚴格的空置制度。
3.2.1 場內禁止出現同源肉品
個別傳染性疾病,有經牦牛肉制品傳播的可能,如:火腿、肉片、香腸等等。由此,為切斷傳播途徑,務必要加強場內同源或異源產品的管理,禁止場內人員攜帶任何肉制品入場。
3.2.2 注意加強飲水、喂料等管理
場內飲水管理,定期投放消毒藥劑。比如:漂白粉、氯制劑等等。同時,周期性取樣調查,檢測水源的理化性狀,評估水源的安全性。場外放牧期間,禁飲死水,多飲活水,確保飲用水源的安全。
做好補飼管理,注意貯料安全,加強通風管理,避免有霉變。定期評估飼料安全,評估好供貨商飼料,做好貯存、儲運、來源等的風險控制。禁用牛源配料產品,尤其高風險區的飼料,禁止使用。
3.2.3 定期驅寄生宿主
牦牛某些寄生蟲病的流行,與場內蚊蠅、蜱蟲等肆虐有關。這些寄生蟲體取食患畜血液后,能持續數月甚至數年保持傳染態勢。由此,牦牛養殖場內,應定期用化學藥劑,以驅滅寄生蟲源。此外,注意及時清雜草,破壞蜱蟲生長環境。條件許可的豬場,設置防蚊網、防鳥網,落實好滅鼠措施,以降低此病感染幾率。
3.3.1 做好防疫接種工作
接種防疫疫苗,能增強牛體抗病性,降低易感性。
為確保接種有好的效果,這些問題應注意:
按計劃地給牛群進行防疫接種,可以迅速有效地預防相關的疾病。
為了針對牛群防疫接種取得較高期望預期的效果,一定要掌握本地區養殖場相關的傳染疾病的種類以及病毒具體的流行規律和發生季節,深入了解本場牛群的生產、飼養、管理和人畜流動情況,根據我們收集和了解的實際情況,依據自己的需要制訂相應的防疫計劃,適時適當地進行防疫接種。
一般對于在疫區的動物,即便是沒有發病的動物也盡量要做一下防疫,平時要多注意觀察,及時發現被污染的病牛。
3.3.2 健全生物安全管理
以優化牛場生物安全管理,營造適宜的防抗病環境。
加強牛場管理,規范消毒管理。協調好放牧、舍飼補飼,滿足牦牛營養需求。留意牦牛群變化,發現疑似病例,務必及時隔離。早診治,避免延誤治療時機。同時,安排專人護理。受威脅牛群,緊急接種防疫疫苗,增強抗病體質,遏制此病的擴散蔓延。
3.3.3 做好防病應急處理
個別病勢呈蔓延態勢,應根據威脅范圍,劃定疫區、受威脅區,嚴格封閉化管理,禁止車輛、人員等隨意進出。同時,就疫區中被污染的料槽、用具等等,均需用石灰、燒堿等徹底消毒。殘留糞污、尸體等等,集中深埋無公害處理。加強病死畜尸體管理,人不能食用,野獸不能拖走,避免形成新的傳染疫源。劃定疫區內,最后一頭病畜痊愈或捕殺,延后2~3周,無重復疫情出現,場內經徹底消毒殺菌后,經1~2周可恢復常態化管理。
牦牛患病的誘因,基本是由于機體功能損害或因與外界環境失衡而引起的.其結果導致牦牛生長受阻、生產性能低下或喪失.嚴重的導致死亡。對牦牛疾病的防控,務必要堅持“預防為主”的原則。同時,就健全生物安全措施,加強飼料管理,嚴格圈舍消毒,規范場內牦牛防疫接種,以增強抗病體質,降低各類病患的易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