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云倉
(東烏旗阿拉坦合力蘇木綜合保障和技術推廣中心,內蒙古東烏 026314)
口蹄疫為偶蹄獸易感的傳染性極強的流行病,此病在牛羊養殖群體中發病的概率極高,有著極強的傳染性。
自病理學來看,致病菌源多寄生牛羊糞便中,養殖養殖不善、衛生條件不達標等等,都將造成此病的擴散蔓延。初期癥狀多數較嚴重,會持續數月。由于毒性強,根治難度大。病畜即使康復,也會持續攜帶病毒數月之久,有再次復發的危險。由此,在控制此病方面,最先應該做到的是預防。
牛羊口蹄疫發病的癥狀不一而足,病毒危害以及治療的情況也與牛羊的種類以及免疫系統密切相關。但是總的來講,牛羊口蹄疫在發病的過程中還是存在一些典型癥狀的。所謂口蹄疫,其主要的發病區域是牛羊的口腔、蹄部,對于哺乳期的牛羊,還會出現在乳房區域。發病之后,病牛、病羊的口腔、蹄部、乳房會出現大小不等的水泡。病情嚴重時,水泡會不斷擴大,并形成血爛斑,甚至傳染呼吸道、肺部、腸胃等。發病的牛羊主要表現為食欲下降、精神萎頓,哺乳期的動物則表現出乳量減少,同時母牛、母羊與新生幼畜還會通過哺乳接觸交叉感染[1]。通常成年畜類的抵抗力較強,在藥物控制下能夠得到有效治療,但是幼畜的免疫系統脆弱,一旦發病,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就會出現水泡破裂、細菌感染、口腔潰瘍,甚至感染呼吸道,消化道,引起血性腸炎和心肌麻痹等癥狀,增加死亡概率[2]。
早確診,早隔離是控制口蹄疫擴散傳播的關鍵。日常牛羊養殖管理期間,養殖戶主必須要準確掌控口蹄疫診斷癥狀,定期組織檢查,注意不同疾病癥狀的區別診斷。此病易與口炎混淆,應做好鑒別診斷。通常情況下,口炎多見口腔、鼻孔,初期有發熱癥狀,未見有成片病灶即可逐漸痊愈,切不會造成內臟器官的病理變化。口蹄疫在口鼻、蹄部等處均有病灶,且毒型多樣。初期水皰,后期破裂潰瘍。嚴重時,危及到咽喉、胃粘膜等內臟器官。
養殖管理人員對此類病癥必須要加以區別,在確診的前提下,能提出合理的康復治療方案[3]。
3.1.1 改善養殖管理條件,增強牛羊抗病體質
改善場內養殖條件,定期清潔圈舍,規范舍內消毒管理,注意調整喂料的營養全價,以增強牛羊抗病體質,降低感染口蹄疫的幾率。
3.1.2 規范接種防疫程序,確保牛羊高抗體效力
綜合口蹄疫流行特點,冬季為牛羊口蹄疫敏感期。為此,春秋季為接種的關鍵期。當前,適用疫苗有:口蹄疫O型-亞型Ⅰ型二價滅活疫苗、口蹄疫O型-A型二價滅活疫苗和口蹄疫A型滅活疫苗。具體選用何種疫苗,免疫程序如何,應依據每個養殖場情況而定。多數情況下,初生牛羊90日齡,可用O型和亞洲I型口蹄疫聯苗注射,一段時間后,用A型口蹄疫疫苗注射。初次免疫后,間隔30d,需用聯苗加強注射1次,可確保免疫效力1年之久。
接種疫苗期間,可配用東方牛疫健,用本品每次1000~2000g拌料1t,注意調拌均勻喂服。該飼料添加劑,能誘導機體形成強干擾素,增強抗體水平,有效延長牛羊對口蹄疫、傳染性胸膜肺炎的有效保護期。
3.1.3 做好病情應急管理,遏制病情的擴散蔓延
牛羊口蹄疫屬惡性傳染性疾病,一旦發現疑似病例,務必及時上報,有待專業獸醫及早確診,以進一步封鎖、隔離、捕殺、無公害處理。同時,劃定疫區、疫點、受威脅區,做好疫區、受威脅區流行病學調查,檢查臨近養殖場有無感染。在捕殺處理患病牛羊的同時,注意處理場內污染物,做好堆積發酵無公害處理。劃定疫區最后一頭死亡或捕殺完畢后3周,沒有繼續受染病例,經全面檢查合格后,可解除封鎖恢復正常生產。
確診的疑似病例,及時隔離治療。同時,用2%苛性鈉,全場消毒,遏制病情擴散。隔離病例,及早治療,以降低此病帶來的威脅。當前可用療法,患病水皰處,用0.1%高錳酸鉀水溶液沖洗消毒。而后用碘甘油涂抹。對癥治療同時,用天健牛毒清,全身注射給藥。當處于流行初期,每天注射1次。當蹄甲、口鼻等處,水皰破裂潰瘍,每天注射2次。藥物治療同時,用東方牛疫健拌料,以防心肌炎。
除西藥療法,中藥處方同樣為不錯的選擇。處方:花粉、生地、赤芍、荊芥,各取10g/次;連翹、大黃、甘草,各取15g/次;貫眾、山豆根,各取20g/次,上述藥材研磨成粉,加蜂蜜,每次150g;綠豆,每次30g,經開水沖服,能起到不錯的治療康復效果。
無論是養殖產業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還是就降低養殖經濟損失來看,做好牛羊口蹄疫的防控工作,為當前國內防疫工作面臨的重要任務。當前,口蹄疫的臨床施治,以對癥用藥為主,同時注意全場消毒。但是,考慮到此病帶來的威脅較大,更建議將防控的重點落實在早期 預控上,自降低此病的易感性、增強禽畜的抗病體質上著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