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 理
(四川省廣元市農業農村局,四川廣元 628017)
廣元劍門關土雞堅持“土雞血緣、原糧飼喂、林下放養、半年出欄”,雞肉品質好,市場認可度,為農戶脫貧增收作用明顯。劍門關土雞雛雞由專門的養殖場脫溫后由農戶飼養,在脫溫場進行了全面的疫苗防疫,效果好;但在農戶放養期間,由于后期管理不到位,特別是放養場衛生打掃及科學消毒工作開展不力,導致在養殖期間時常有非典型雞新城疫發生,經過對全市放養劍門關土雞67批次2.2萬只土雞的觀察、診斷及治療,總結出了散養劍門關土雞非典型雞新城疫有關防控要求及措施。
其發病雞表現為體溫升高,被毛蓬亂,采食量下降,精神萎靡,放養時不愿走動,原地打轉,頭頸扭頭向上,部分雞表現為呼吸道癥狀和神經癥狀,還有的雞表現頭頸扭曲等癥狀,病死率為15%左右。進行病理剖檢發現,病死雞口腔、鼻腔粘液增多,消瘦,嗉囊腫脹,肝臟松軟易碎,脾臟稍腫大。心冠脂肪萎縮,心內膜有點狀出血,肺淤血。個別病死雞腺胃乳頭出血,十二指腸、盲腸和回腸粘膜呈彌漫性潮紅,有的盲腸扁桃體腫脹出血,直腸呈不規則的出血斑點和條紋。部分病死雞表現為亂黃性腹膜炎,嗉囊內有大量積液,氣管環出血,表現為雞新城疫癥狀的非典型性;散養劍門關土雞非典型雞新城疫病死率不高,病程長,僅憑臨床癥狀難以確診。對疑似發病雞群應盡早根據臨床癥狀,流行病理特點、解剖病變和采用實驗室診斷方法盡快確診,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防治疫病擴散,減少經濟損失。
有些土雞放養場衛生條件差,雞舍內經常不清掃、不消毒,舍內衛生臟亂差;隨著雞只個體不斷長大,也未能適時分群,造成雞規模群過大、密度過大;土雞養殖場只配備了一個放養場,沒條件進行輪牧。很多土雞養殖場沒有嚴格的有效消毒措施,工作人員甚至外邊人員隨意進出,沒有專門的全身消毒室,只是對腳底進行踩踏消毒,做不到每次真正有效消毒。特別是有些鄉村防疫人員,每天都連續巡防、處理多起發病雞群,病死雞在場內隨意剖檢,沒有做到死后焚燒、深埋要求;甚至大多數土雞養殖戶心甘情愿讓獸醫在雞舍內進行剖檢,這些都是雞新城疫入侵健康雞群導致發病的主要原因。
土雞放養密度過大,未按要求投喂一定量的青菜葉,飲水不干凈,飼喂的糧食中有霉菌,隨意變更飼糧導致應激發生。放養地點草、蟲不多,或連續1~2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在同一個地方、一個圈舍進行飼養,雖然有雞活動的地方,可已經沒有適合雞吃的蟲、草了。放養雞早上喂給雞料太多,使雞養成了惰性,不喜歡到遠處尋食;由于放養場坡度太大,使雞不愿也不便到遠處、長距離尋食,導致放養雞吃不飽,體質變差,對疫病抵抗力降低。低營養管理導致雞出欄個體差異大,不能進行同進同出,導致雞群交叉感染。
照搬照抄書本上制訂的免疫程序,免疫過早,導致沒能避開高母源抗體的影響。沒有認真研究雞新城疫IV系苗、Ⅱ系苗與克隆30疫苗的使用方法,應滴鼻、點眼、注射的圖方便隨意改為飲水免疫。應該用單苗的隨意選擇聯苗,隨意與傳染性支氣管炎(IB)疫苗一同使用,導致了干擾免疫反應,達不到免疫要求。首免與加強免疫不連續或兩次免疫時間太近,造成免疫空隙或相互干擾,導致野毒乘機感染,引發雞新城疫病。具有較強免疫抑制因子危害的傳染性法氏囊病、超強毒馬立克氏病、呼腸孤病毒病,以及潛伏在雞傳染性貧血等疫病未進行同步檢測;誤認為經常用藥的雞不容易得病、使用藥品愈多見效就愈快,尤其是濫用一些如磺胺類、呋喃類等藥物,或者干脆多種藥物原粉同時使用進行保健預防;導致使雞體本身的免疫組織受到破壞,引起免疫抑制。
發現雞只發病,應馬上隔離發病雞,處理病死雞。迅速將發病雞群進行隔離飼養,并對病死雞進行焚燒或深埋,對受污染的廢棄物(糞便、污水)要進行嚴格的無害化處理,以防病原傳播蔓延。對雞群中沒有癥狀的雞進行緊急免疫接種,通常用新城疫IV系苗5倍量進行肌肉注射,對于病雞和可疑病雞使用抗新城疫高免卵黃抗體,肌內注射5ml/只,2 次/d,連用2d;黃芪多糖可溶性粉混飼,每1000kg飼料混合500g,連用5d;電解多維混飼,每1000kg飼料混1000g,連用7d。為了預防繼發感染,用鹽酸多西環素可溶性粉混飼,每1000kg飼料混合200g,連用5d。治療5 d后,再無新發病例,雞群趨于穩定,可將雞群發病死亡率控制在10%以內。要及時清理雞舍內的糞便,對圈舍周邊環境進行徹底清掃,換用另一個放養場地;再選用高效無毒的氯制劑、碘制劑等消毒藥交替開展帶雞消毒,對飼養用具和受污染的場地也要進行噴霧消毒,1d/次,以減少病雞排毒對其它雞的污染,待病情控制后,改為3d/次。
林下放養雞場要設在地勢高燥、背風向陽、通風良好、給排水方便、坡度不大的地方,避開斷層、滑坡、塌方地段,遠離畜禽養殖場、屠宰加工場、居民住宅區,地勢開闊、交通便利、水源穩定、電力有保障、植被覆蓋率高的果園、林地或山地作為雞場的建設地;劍門關土雞養殖場不能建在飲用水源附近,要采用全進全出飼養模式。
要搞好劍門關土的放養管理,一是林下放養雞場應選擇較為健壯的雛雞,飼以優質飼糧、新鮮菜葉和潔凈飲水,滿足雞群生長發育需要,提高雛雞的抗病能力。二是嚴格控制育雛舍內的溫度、濕度、通風、光照及飼養密度,創造適宜雛雞生長的環境,減少應激反應的發生,并按要求適時斷喙,雞個體達1kg以上應戴眼罩,防止啄癖發生。三是合理選擇放養時間。育雛期結束后,由舍內轉到舍外放養時,放養密度應按50~60只/667m2,每群不宜超過600只;要選擇晴朗無風或少風的天氣,并在放養開始1~2d,在飼糧中添加適量的多維,以增強雞群放養的抗應激能力。四是在雷雨天或雪天不要放養,在圈舍內飼養要注意通風,及時衛生打掃,不能有刺鼻氣味產生。
一是飼養人員自身衛生。土雞飼養人員要經常更換衣服、鞋帽,清洗手腳,出入需經消毒室、消毒池消毒。二是用具及飼料要保持清潔。飼養過程中,每天要清洗、消毒飼槽及飲水槽,防止飼料、飲水污染,定期清掃儲料間,防止飼料霉變。三是定期打掃糞便。每周對舍內外雞糞進行1~2次清掃并堆制發酵.以殺滅病原微生物。四是實行輪放輪養。同一放養場地在飼養1批雞后要更換場地或停養3個月以上,使場地自然凈化,抑制病菌的繁殖。減少病原微生物數量。五是加強環境消毒。嚴格做好雞舍內外環境的科學消毒工作,要及時用不同的消毒藥交替消毒,尤其是要定期在圈舍及放養場所(特別是陰暗潮濕處)噴灑2%的燒堿或撒上1層生石灰。
一是堅持長期監測。通過監測,及時了解雞群感染雞新城疫的狀況;每天早晨,在雞群出圈舍后或喂飼時間,仔細觀察雞群的精神狀態、采食、飲水、糞便等,以判斷雞群是否發生疫病。二是搞好免疫接種。在雛雞7目齡用新Ⅳ系點眼/滴鼻(或新支流H9N2油苗每只頸部皮下注射0.3ml),23日齡用新Ⅳ系點眼/滴鼻,60日齡用新Ⅳ系+傳支H52點眼/飲水,120日齡新支流H9N2油苗每只肌肉注射0.5ml,免疫前后24h禁用消毒藥,免疫前后5d禁止飼喂抗生素藥物,以確保免疫效果。在散養劍門關土雞放牧階段,每隔15d用中藥黃連、白頭翁等3~5d以預防雞的腸道疾病,用金銀花、連翹、柴胡等預防雞的呼吸道疾病,以保障雞群的健康和避免化學藥物的殘留。
散養劍門關土雞農戶很少自己進行脫溫育雛,大多是購買脫溫雞,進行林下放養,因此買回的育成雞一定要通過藥物保健,調整雞群到最佳健康狀態,提高機體免疫,增加抵抗力,才能做好新城疫疫苗的基礎免疫。應全面加強飼養管理,減少應激,增強雞群健康水平,從而全面提高養殖效益,為農戶增收作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