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祝慶 丁 焱
(江蘇省泰興市虹橋鎮畜牧獸醫站,江蘇泰興 225400)
本病的病原菌為沙門氏菌,該菌兩端鈍圓,能運動,不形成芽孢、無莢膜,屬兼性厭氧菌,革蘭染色陰性。本病原菌分布廣泛,能夠在外界環境生存數周或數月,并且對日照、腐敗和干燥等因素具有一定的抵抗力,在60℃、70℃和75℃條件下分別經1h、20min和5min死亡。該病原菌對化學消毒劑沒有較強的抵抗力,一般常用的碘類、酚類以及含氯消毒劑能夠將其滅活。
(1)各年齡、品種的豬均可感染致病,以4月齡內的仔豬多發,當飼管不善、豬舍潮濕、飼養擁擠,養殖環境衛生條件差以及外界氣候驟變、飼料突換、長途運輸等應激因素存在時,仔豬腸道中的沙門氏菌毒力會隨著機體抵抗力的下降而增強,進而發生內源性感染副傷寒。
(2)發病仔豬和帶菌仔豬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腸道中的致病菌可通過乳汁、糞尿和流產胎兒排出,繼而感染同欄豬群,形成外源性感染;健康豬經采食被致病性沙門氏菌污染的飲水和飼料而感染發病。
(3)本病無顯著季節性,但多見于陰雨連綿的潮濕季節發病,一般呈散發性或地方性流行,當本病與氣喘病、豬瘟等其他疾病并發或繼發后,病死率會明顯增加。
即敗血型,以斷奶前后的仔豬多發,呈急性經過,發病仔豬體溫升高可達42℃,精神頹廢,食欲廢絕,先便秘繼而腹痛下痢,弓腰尖叫,排出腥臭味水樣稀糞呈黃綠色并混有壞死組織和血液,眼結膜潮紅,眼角可見黏性分泌物,發病后2~3d內,腹下、四肢內側、耳頸部、鼻端和胸部皮膚出現斑點呈藍紫色,機體迅速衰竭,步態不穩,呼吸困難,多于2~4d內死亡,個別發病仔豬于24h內死亡。
即結腸炎型,該型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多由急性型轉來。發病仔豬寒顫發熱、喜扎堆,食欲下降,精神不振,頑固性下痢和漸進性消瘦,排出黃綠色或淡黃色惡臭糞液,眼角有膿性分泌物黏連上下眼瞼,慢性型病程可拖延數周或更長時間,部分發病仔豬后期腹部皮膚出現彌漫性痂樣濕疹呈黑褐色,頸部、耳端和四肢內側皮膚發紺,最終衰竭而亡。耐過豬生長發育停滯,成為僵豬。
急性型病死豬剖檢后腸系膜淋巴結明顯腫大、出血,全身黏膜、漿膜存在出血點并伴有卡他性炎癥;肝臟淤血腫大,有灰白色壞死灶;脾臟、腎臟腫大、充血;肺臟水腫,出現卡他性肺炎。慢性型病死豬特征性病變主要集中在腸系膜淋巴結、大腸以及肝臟。腸系膜淋巴結增大數倍,切面呈大理石樣;盲腸、結腸腸壁變厚,黏膜上有一層彌漫性壞死性假膜呈糠麩樣覆蓋,將壞死組織剝開可見潰瘍面;肝臟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性腫大。
通過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能夠初步診斷仔豬副傷寒,進一步確診則需進行實驗室檢驗:①采集病豬糞液接種在麥康凱瓊脂培養基,采集病死豬腸系膜淋巴結、腎臟、脾臟和肝臟等組織接種于TSA瓊脂培養基,經37℃24h培養后,麥康凱瓊脂培養基和TSA瓊脂培養基上都能觀察到光滑濕潤、邊緣整齊、中等大小的半透明菌落;挑取單個菌落通過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兩端鈍圓的革蘭氏陰性短桿菌。②采取病毒性病原PCR檢測,檢測項目包括豬輪狀病毒(PoRV)、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TGEV)、豬偽狂犬病病毒(PRV)、豬圓環病毒2型(PCV2)、豬流行性腹瀉病毒(PEDV)、豬藍耳病病毒(PRRSV)和豬瘟病毒(CSFV),RT-PCR檢測結果顯示檢測的病毒均為陰性。
發病仔豬肌注頭孢噻呋鈉,5 ml/頭,1次/d,連用3d,發熱病豬加注氨基比林,因腹瀉而脫水明顯的病豬可采用5%葡萄糖生理鹽水+安鈉咖進行體液的補充和強心;飼料中添加黃芪多糖原粉,連用一周;未發病豬群免疫仔豬副傷寒弱毒凍干苗。
中獸醫認為本病系濕熱所致,臨床治療應扶正祛邪、清熱祛濕、消腫散瘀,辨證施治。方劑(5頭5~10kg仔豬用量):白頭翁50g,金銀花30g,龍膽草、黃連各25g,諸藥共研為細末,水煎候溫灌服于病豬,每天一劑,連用5d。
一方面,堅持自繁自養,強化仔豬飼養管理,保持合理的飼養密度,確保初生仔豬早吃、吃足初乳,保持豬舍干燥、溫濕度適宜,飲水衛生和飼料清潔,避免飼料突換,并且協調做好豬舍通風換氣工作,最大程度上減少應激反應。根據仔豬生長周期所需營養,對日糧中的營養成分進行科學調配,合理調整青粗飼料配比,適量添加礦物質、微量元素和維生素,從而保證仔豬機體營養全面,增強仔豬抗病力。另一方面,采取全進全出的飼養方式,豬出場后要對設備、豬舍、墻壁和用具等進行全面的清洗和消毒,空置約20d后再加強消毒一次,方可進下一批豬只;并且嚴格消毒措施,及時清除圈舍糞污并進行堆積發酵處理,選用3~5%氫氧化鈉溶液、0.3%的過氧乙酸等消毒藥劑對飼具、圈舍等定期輪換消毒;實施預防接種,1月齡以上仔豬口服或注射接種副傷寒弱毒疫苗,能夠有效防控仔豬副傷寒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