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登陸
(安鄉縣畜牧水產事務中心,湖南常德 415600)
非洲豬瘟的產生與非洲豬瘟病毒(ASFV)有關,任何種類、年齡階段的家豬與野豬都會感染,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高熱、皮膚充血和臟器(淋巴結、脾臟、腎臟等)出血。該病在臨床上具有很高的致死率,臨床上尚未研制出有效的治療方法,染病豬群的病死率為100%,由此會直接影響整個生豬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1]。
發病豬場的分布呈明顯的點狀,該病的發生具有一定潛伏性,最長可達12天;病豬在發病初期,體溫會升高到40℃,伴有食欲減退的情況,大量出血斑會出現在病豬的背部、后臀部、腹下,其顏色隨著病程的進一步發展會逐漸從紅色變為黑色;疾病后期,出血斑會在皮膚上凸起,形狀不規則,且與豬丹毒的皮膚病變存在很大區別,指壓以后不會出現褪色的情況;該病發病較為急促的1~2d以內就會死亡,長達3~4d,發病豬的體重在35~200kg之間。
由于非洲豬瘟在臨床上的表現差異非常大,很難識別,但是存在多種典型癥狀,即高熱、嘔吐、腹瀉或便秘、虛弱、很難建立;在耳、鼻、腹部、臀部部位的皮膚呈明顯的紅色、藍色、紫色,伴有呼吸困難與咳嗽的情況,會造成母豬流產、產弱胎或死胎[2]。
臨床癥狀不明顯,病豬會突然的死亡。
病豬體溫為42℃,精神萎靡、厭食,出血點在四肢、耳朵、腹部皮膚比較常見,可視黏膜存在發紺、潮紅的情況,黏液膿性分泌物會從眼、鼻中流出;便秘、糞便表面覆蓋血液與黏液,或者腹瀉、糞便帶血,步態比較僵直,病情延長者會誘發相關神經癥狀,如共濟失調和后軀麻痹等。
臨床癥狀類似于急性,但是病情輕、病死率低,體溫低溫波動且缺乏規律性,溫度通常會超過40.5℃,伴有關節疼痛與腫脹的情況,呼吸比較窘迫;仔豬在臨床上具有很高的病死率,病程5~130d,一些病例可以康復或者轉為慢性病例。
病豬的臨床癥狀表現為呼吸困難、發育遲緩、毛色暗淡、體弱、濕咳、皮膚局部潰爛,臨床死亡率不高,病程最短2個月、最長15個月。
脾臟腫大時最為明顯的剖檢病變,比正常脾至少大3~6倍,顏色較暗、質地比脆,淋巴結尤其是胃腸、腎存在明顯增大、水腫和出血的情況,形態與血塊十分詳細,斑點狀出血會出現在腎臟表面。
由于非洲豬瘟不會總是出現上述臨床癥狀,發病早期或感染時很難在臨床上做出科學的診斷,且疾病極易混淆其他疾病,在實驗室確診之前任何診斷都缺少結論性,因此這種疾病在臨床上都是推測性的進行診斷[3]。
非洲豬瘟對豬產生的致病性較高,但是這不是一種人畜共患疾病,且當前缺乏有效的疫苗與治療方法,為徹底根除疾病就需要采取一系列嚴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及時撲殺和開展無害化處理。
由于非洲豬瘟本身所具有的傳染性較高,傳播媒介在于污染物品,為此需要相關部門密切關注國際疫情,嚴格檢疫與查驗游客所攜帶的物品、國際郵寄品、國際運輸工具,對貨品走私行為進行嚴厲打擊,聯合周邊國家強化做好管控工作,防止疫情進入我國。與此同時,相關部門需要重視相關計劃的制定,如流動控制、疫病補助、病豬撲殺、疫區劃定等,確保在疫病發生后能夠及時控制,不斷縮小疫病的傳播、蔓延范圍。
最先發現疫病的當屬養殖戶,為此在基層農村地區需要相關部門積極的開展宣教工作,指導養殖戶形成正確的防疫意識。一方面,在知識宣傳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各種媒介,如廣播、報紙、刊物、新媒體等,幫助養殖戶能夠正確的認識非洲豬瘟和基本臨床癥狀;另一方面,為進一步切斷疫病的傳播與蔓延,就需要養殖戶采取一系列保護措施來充分保證養殖場的安全;除此之外,針對那些地區比較偏遠的養殖場,養殖戶更需要具有強烈的疫病防控意識,禁止接觸野豬、家豬。
非洲豬瘟得以蔓延、傳播的另一途徑就在于運輸車輛,為此相關部門必須高度重視生豬、豬肉產品的運輸管理工作,嚴格消毒所有運輸車輛,對生豬健康、車輛備案、產地檢疫證明等進行嚴格查明,運輸車輛一旦發現違規情況,必須進行嚴肅處理。
當前,疫情防控形勢依然比較嚴峻,在這種情況下依然需要加快非洲豬瘟疫苗的研發進度,強化對診斷技術的研發。為徹底凈化非洲豬瘟,需要成功研發出相應的疫苗與更快速、更敏感的診斷方法,唯有此才能實現我國生豬產業的振興[4]。
綜上所述,非洲豬瘟已經對人們的食品安全造成嚴重威脅,還會直接影響供應鏈中的養殖者與其他環節的參與者,由此很難實現養豬業的健康生產,且因非洲豬瘟所造成的貿易限制,相應的會直接影響國際貿易。我國作為世界第一大養豬大國,在世界總飼養量中我國的豬飼養量大約占50%,因此為推動我國養豬業的健康發展和確保社會經濟的穩定性,急需要做好疾病的防控預警、徹底消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