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良
(鶴壁市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鶴壁 458030)
鴨在患有鴨減蛋綜合癥時,主要表現出產蛋率明顯下降的情況。病鴨所產的蛋蛋殼較軟、呈現畸形、蛋的個頭較小,蛋內的蛋清主要表現為稀薄水狀?;加续啘p蛋綜合癥的鴨死亡率較低,一般情況下吃食正常,剖檢后發現染病的鴨卵巢發育不全,明顯表現為輸卵管萎縮、卵泡軟化等癥狀。
鴨減蛋綜合癥是一種由腺病毒引發的傳染病,在冬春季多發,各類品種的鴨在產蛋期間都有可能染病,發病通常較為迅速。鴨減蛋綜合癥的傳染渠道可經由蛋垂直傳播,也可能通過呼吸道、消化系統進行水平傳播。腺病毒主要侵害鴨的生殖系統。腺病毒是造成發病的主要病原,在日常養殖過程中要注意預防,通過注射鴨減蛋綜合癥的疫苗來切斷病原的傳播。鴨減蛋綜合癥的引發主要是由部分腺病毒及其病原因素與營養缺乏因素所引起的。鴨減蛋綜合癥目前沒有特效藥可以進行治療,主要是通過在飼料中適量增加維生素、魚肝油以及礦物質來促使產蛋量的恢復。
鴨在患有鴨減蛋綜合癥的初期階段,發病癥狀表現為所產的蛋的蛋殼較薄,蛋殼較軟,產蛋率開始出現明顯的下降,產蛋量較發病前下降50%左右。發病持續一段時間后,出現薄殼蛋與軟殼蛋的數量不斷的增加,蛋殼的顏色漸漸呈現淺色,逐漸出現無殼蛋與小蛋,此時的蛋殼表面會附著一層石灰斑。鴨蛋的品質不斷的下降,蛋黃的顏色也開始變淺,蛋清逐漸呈現稀水樣其中混雜著絮狀物。鴨減蛋綜合癥發病后期開始出現采食量明顯下降的現象。
鴨減蛋綜合癥在發病初期階段,對鴨的生殖系統進行剖檢并未發現異常情況,再對其他器官進行剖檢也尚未發現明顯變化。發病初期主要表現為卵巢萎縮、縮小,子宮與輸卵管有出血現象且伴有卡他性炎癥,并且輸卵管的黏膜開始增肥,腔內有很明顯的白色滲出物質。部分鴨還出現輸卵管萎縮及腺體水腫的情況,其中染色體會出現單核細胞的浸潤現象,黏膜上皮細胞發生變性壞死,病變細胞內可以明顯的看到核內包涵體。患病的鴨的肝臟部位會表現出明顯的腫大現象,顏色呈現青銅色,并有一定的灰色壞死氣灶。鴨的氣囊部位周圍伴有黃色纖維蛋白狀的斑點,內部輕微混濁。鴨的盲腸有干酪狀物質存在,盲腸腫大后出現出血癥狀。成年鴨一般表現為慢性的帶菌群體,通常沒有明顯的癥狀出現。病毒一般存在于鴨身體的內臟與腸道中。慢性感染的成年鴨,通常都沒有明顯的病變變化。成年鴨患有急性病的較為罕見,急性癥狀表現為精神沉悶、感到疲倦,雙翅下垂、羽毛松亂等臨床癥狀出現。急性病癥常見肝、腎、脾的充血性腫脹,造成成出血性的腸炎或者直接壞死。而產卵鴨的體內,可以明顯的發現輸卵管壞死的現象,卵巢可能出現化膿。這樣的病變通常會不斷的發展為腹膜炎。
鴨減蛋綜合癥在冬春季節的發病概率較高,各類別的鴨在產蛋期間都有可能造成發病。發病的原因,主要是感染上腺病毒后造成鴨的產蛋率下降。為了有效減少鴨群感染鴨減蛋綜合癥,在鴨的幼齡期對鴨進行鴨產蛋下降綜合癥油乳劑滅活疫苗的合理化接種。接種從幼齡鴨出生后15~20日齡進行每只皮下注射0.5mm,之后在鴨產蛋前進行一次肌肉注射,每只注射量為1~1.5mm。往后的每年春末時期、初冬季節都要接種一次,并按照每只1.0~1.5mm的量進行接種[1]。疫苗接種的過程要考慮與大腸桿菌滅活疫苗和鴨瘟疫苗配合使用。為了減少發病的機會,要對鴨養殖的環境進行有效的控制。日常要嚴格控制野鳥進入到鴨舍,以免疾病大范圍的傳播。肉用鴨養殖的過程要采取全進、全出的方式,并且要對空余的鴨舍進行全面的消毒或是清潔,鴨舍要空置一段時間再進行養殖。
發現患有鴨減蛋綜合癥后,要盡早進行治療。由于鴨感染上減蛋綜合癥的概率遠遠的小于雞,發病通常較為的迅速,發病初期的癥狀并不太明顯,所以一般容易被忽視掉,從而錯過最佳的治療時間,鴨群的生產性能恢復的周期延長,導致產蛋量在一段時間內保持很低的狀態。在發病的早期發現并進行治療有助于鴨的生產性能的有效恢復。鴨減蛋綜合癥的治療通常采用物理性治療與藥物性治療。物理性治療一般是對天氣、環境、飼料等進行物理性原理的鴨減蛋綜合癥進行對癥治療,以此緩解癥狀。藥物性治療通常采用天添樂、卵舒康、益母草等進行綜合治療。
綜上所述,為了有效降低鴨養殖過程中出現的鴨減蛋綜合癥時對鴨生產性能的影響,就要在鴨養殖過程中注重鴨減蛋綜合癥的防治。加強養殖人員對于鴨減蛋綜合癥的病理性癥狀的了解,以便在發病初期盡早發現病癥,并實行有效的解決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