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艷杰 付媛媛
(漯河市外埠入漯畜產品查驗中心,河南漯河 462300)
該養殖場共有鴨棚10棟,每棟6000只。均接種鴨瘟疫苗、禽流感疫苗,新城疫疫苗未接種。發病7d,平均死亡率2.16%,7d內死亡共計412只。使用氟苯尼考、阿莫西林、鹽酸多西環素、恩諾沙星等抗生素治療5d效果不明顯,死亡率繼續增加。
病鴨采食量下降,飲水量增加,精神萎靡,兩腿無力,雙翅下垂,扎堆;糞便呈現黃綠色、黃白色、淡黃色牛奶樣或水樣;口、鼻、眼粘有漿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甩頭,呼吸困難;頭頸顫抖或向后仰、轉圈、扭頸,呈角弓反張樣,全身痙攣性抽搐、共濟失調。
心包膜增厚,心包積液,心外膜有纖維素性滲出,心包膜和心外膜粘連形成心包炎;氣囊壁渾濁、增厚,表面附有纖維性滲出物,呈灰白色或灰黃色;肝臟多腫大、質脆,呈土黃色或棕紅色,被膜增厚,易脫落;喉頭及氣管環出血,肺臟出血或淤血;食道粘膜有芝麻大小灰白色或淡黃色的結痂,易剝離,剝離后可見紫色斑點潰瘍;腺胃乳頭與黏膜、腺胃與肌胃交界處有出血點或出血斑;十二指腸、空腸、回腸及泄殖腔黏膜出血、壞死。脾腫大,胰腺表面出血,有少量白色或灰白色壞死點散在。
按照禽流感、新城疫、鴨瘟試紙條檢測步驟操作,結果顯示新城疫呈陽性。后經PCR檢測結果表明,確診為新城疫。革蘭氏染色法鏡檢,發現革蘭氏染色陰性菌,無芽孢,無鞭毛,有莢膜,菌體大小約為 0.3~0.5μm,大部分單個存在,少數呈長絲狀或雙排列狀,兩極深染的短小桿菌,診斷為鴨疫里默氏桿菌。綜合判斷,診斷為鴨新城疫與傳染性漿膜炎混合感染。
一是采取生物制劑治療。如干擾素、轉移因子等進行抗病毒治療,或采用疫苗緊急接種。二是使用抗生素聯合治療。本場以10%氟苯尼考粉+10%鹽酸多西環素可溶性粉(規格100g/袋,各1袋)兌水100kg混合飲用,每天兩次,連用5d。個別嚴重的病鴨可個體注射5%氟苯尼考0.1~0.2ml/kg,連用2d。三是中藥固本治療。用藥以清熱解毒、涼血止痢為主。黃連11g、黃柏13g、黃芪9g、蒲公英13g、金銀花11g、連翹11g、桔梗9g、穿心蓮11g、蒼術11g、木香9g、馬齒莧15g、甘草6g。粉碎后按1.5%拌料混飼,連用5d。
一是加強環境控制。該鴨場養殖環境差,地面潮濕,四面通風,溫度較低。建議要搞好環境衛生,定期消毒,做好通風、溫度、濕度、飼養密度等工作。二是改變養殖模式。該鴨場為開放式旱養,無游泳池。根據生活習性,建議增加游泳池或每一小單元設置1個大水盆并及時更換水。三是強化疫苗接種。疫苗接種是預防本病的關鍵措施。應根據當地疫情制定科學合理的免疫程序,確保接種質量。四是做好鴨群日常保健。建議要加強飼養管理,定期在飼料中添加清熱解毒、扶正祛邪的中藥及有益菌,可大降低發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