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芳
(貴州省遵義市正安縣農業農村局,貴州遵義 563499)
黃曲霉毒素主要是由寄生曲霉以及黃曲霉的產毒株產生的。在全球范圍內的多個地區都會發生此中毒情況,此疾病的產生往往是因為禽類食用了被黃曲霉素污染的飼草飼料造成的。其臨床癥狀是以消化機能紊亂、神經質癥狀等為主,會對禽類的健康與生命構成嚴重的威脅,會嚴重影響到家禽養殖業的發展,所以就必須要加強對此疾病的有效防治。
在臨床診斷禽類黃曲霉毒素中毒時可以采用流行病學檢查、對尸體進行剖檢與詢問病史等手段,通過綜合性的檢查研究發現肝毒性。然而,中毒后禽類的肝臟病變情況和狗舌草中毒非常的相似,在此狀況下,就需要對飼料中是否存在黃曲霉毒素的情況及其濃度進行確定[1]。如果禽類屬于急性黃曲霉毒素中毒,那么其肝臟酶活性、血清膽汁酸以及膽紅素等指標都會升高,凝血酶原的時間會發生延長。如果屬于慢性中毒,那么就會造成低蛋白血癥的發生。如果毒素的攝入量很大,那么就可以在禽類的肝腎尿中檢查發現到黃曲霉毒素。
嚴格控制飼料的原料質量,防止其在生產以前就發生霉變,要對飼料的加工過程進行嚴格的管理,尤其是要嚴格地控制與管理飼料的水分與高溫制粒以后的降溫過程,防范由于雨淋、潮濕與高溫等狀況導致飼料發生霉變。
要在庫房中分門別類地儲存飼料原料,使得庫房處于良好的通風狀態,使得環境溫度適宜,保持干燥,縮短儲存的時間。尤其在南方的梅雨季節,不能夠長時間地儲存飼料。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庫房中要實施氣調防霉處理,也就是要充分發揮封密封技術的作用,對倉庫中的氣體成分進行合理的控制與調節,于是環境中就會缺氧,抑制霉菌的生長,導致孢子無法萌發[2]。
為了預防黃曲霉毒素的產生,那么可以適當地添加飼料防腐劑,其中包括有機酸、有機酸脂以及有機酸鹽等,例如雙乙酸鈉、甲酸以及甲酸鹽、脫氫乙酸等。
由于霉菌對于射線的反應十分靈敏,所以可以借助于射線照射的方式有效地防范飼料中霉菌的產生。國外的研究者借助于γ射線實現對雛雞飼料的輻射處理,然后將其放置在溫度為30℃、相對濕度為80%的環境中儲存30d。研究結果表明,霉菌尚未發生繁殖與霉變。在同等條件下儲存30d以后,沒有經過輻射處理的雛雞飼料會發生霉菌大量繁殖的現象。
常用的物理方法包括吸附添加劑、熱處理、溶劑提取、微波以及紫外線等。一般狀況下,在生產中往往會在日糧中添加一定量的吸附劑,從而對禽類體內的黃曲霉毒素進行吸附,抑制機體對于毒素的吸收,削弱毒素對家禽產生的危害,而且可以減少毒素在體內的殘留。其中應用較為廣泛的吸附劑主要包括活性炭、水合硅酸鈉鈣鹽以及蒙脫石等。由于大部分的黃曲霉毒素中都會包含一個或者是多個能夠和水合硅酸鈉鈣鹽進行反應的官能團,其可以實現和水合硅酸鈉鈣鹽的緊密結合。所以借助于水合硅酸鈉鈣鹽可以保護禽類不會受到黃曲霉毒素的傷害,因此得到廣泛的運用。
利用強氧化劑或者是強堿強酸可以破壞黃曲霉毒素的結構,使其變成無毒或者是低毒的物質。而谷物類的氨化處理也能夠達到良好的解毒效果。在滿足特定條件的前提下,能夠有效地減少棉籽粕以及花生粕中含有的黃曲霉毒素[3]。假如有著較長的反應時間,那么毒素結構的改變是具有不可逆性的。對于棉籽、玉米以及花生餅粕等物質,可以采用氨水或者是氨鹽進行處理,這樣可以大幅度地降低其霉變水平,減低幅度能夠達到99%左右。
針對難以被吸附的黃曲霉毒素而言,借助于微生物具有的轉化作用能夠對其毒性進行降解。在現實中應用較為廣泛的生物系菌種主要包括橙色黃桿菌、乳酸菌以及米根菌等。
如果缺乏營養素,那么能夠進一步地促進黃曲霉毒素中毒的發生發展。假如維生素充足,那么就會對中毒進行減弱或者導致其發生失活。因此,在配置飼料時,要加倍地增添維生素,特別是要增加維生素A、D、E與K的含量,這樣一來就能夠削弱中毒的效應,另外也要添加一些煙酸與煙酸胺,在此基礎上使得谷胱甘肽轉移酶獲得更大的活性,從而在解毒過程中更好地和黃曲霉毒素B1進行有機的結合。
在飼料與飼草受到黃曲霉毒素污染以后會大幅度地降低飼料的營養價值,并且影響其適口性,更有甚者還會降低禽類的生產性能,甚至會導致禽類發生死亡,產生極大的損失。另外,在禽類發生黃曲霉毒素中毒以后或許會在其體內發生殘留,人們食用禽類產品以后也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構成威脅。所以,在飼料的加工、生產與運輸等整個過程中都要加強管理與控制,嚴格地防范飼料原料污染以及霉變現象的發生,防止禽類黃曲霉毒素中毒現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