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仟
(陽谷縣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山東陽谷 252300)
種公母豬應來自不同血緣,發揮雜交優勢,避免近親繁殖。要及時更新淘汰高齡種豬.因為高齡母豬產仔少、弱仔多。
首先要科學配料:妊娠母豬日糧中粗蛋白質應占12~14%、消化能為11.5~11.9MJ。適量添加多種氨基酸、多種維生素、含曬微量元素及鈣、磷、食鹽。其次在母豬妊娠后期(產前1個月左右)要當適增加飼料的能量水平。適當增加精料、多種維生素和脂肪。在臨產前1周內給母豬注射含硒制劑,日糧中添加維生素C和生化制劑,可減少仔豬的死亡率和發病率。
危及仔豬生命和健康的早期疫病主要是紅痢和黃白痢。母豬在產前1個月和半個月左右各分別注射仔豬紅痢苗和大腸桿菌基因工程疫苗。
公豬應該選擇具有中高等遺傳力性狀的公豬,要進行合理的配料與保健。日糧中粗蛋白質含量為12~14%,消化能在12.2~12.8MJ為宜適量添加多種維生素、微量元素、礦物質等。
每年春秋各注射一次豬瘟豬丹毒二聯苗(或加豬肺疫的三聯苗)四四倍量肌,每年3~4月份肌注乙腦苗一次,春秋各肌注一次豬偽狂犬基因苗。
初生仔豬對外界適應性差,抵抗力較弱,消化功能不夠完善。如果飼養管理稍有疏忽,就容易引起死亡。
產前3~4d每日要用清水清洗按摩乳房,以刺激乳腺,促進產后乳汁分泌;臨產母豬的乳房、外陰部用0.1%高錳酸鉀溶液消毒,產房地面、墻壁及助產器械也要進行消毒處理。
仔豬產出后應迅速擦干口鼻中的粘液,以防窒息而死。并把身上的粘液盡快擦干,促進血液循環。如果仔豬臍帶沒脫離母體,可用雙手配合慢慢將臍帶理出,將臍帶內的血液向仔豬腹部方向擠壓后,在距腹部4-6cm處用手指掐斷或用消過毒的剪子剪斷。將處理好的仔豬放到溫度在30度左右的壞境中,降低初生仔豬的環境應激,防止仔豬凍傷凍死。
初乳中含有大量的母源抗體,可使仔豬獲得對疾病的免疫力。也富含蛋白質、礦物質和維生素,其中大量的鎂元素能促進胎糞排出,促進消化道活動。因此,仔豬出生后應盡早讓仔豬吃上初乳,以便從中獲得抗體和豐富的營養,增強抗病能力。在哺初乳前要擠掉少量初乳,以減少因母乳污染引起仔豬的疾病。
1日齡仔豬適宜溫度為34~35℃。以后每天降12℃,直至保持20~21℃室溫環境。具體保溫措施可在護仔欄內安裝1個可調控高低的150~250W紅外線燈泡(視季節氣溫而定)。距地面約50cm。要加強人工監護,嚴防搶乳爭斗和母豬壓死、踩死仔豬等事故發生。
為保證仔豬正常生長,必須及時補喂飼料。一般于5-7日齡對仔豬開始誘導補料,可將乳豬料撒在補料間地面,也可捏些放在仔豬口中,引誘其采食。10日齡后逐漸增加喂料。10~20日齡每頭每天補料0.1~0.2kg;20日齡后。母豬泌乳量開始下降,每頭每天補料0.2~0.4kg;30日齡后,每頭每天補料0.4~0.5kg。補料要求是高能量、高蛋白且營養全價、適口性好、易消化的全價配合料。
使仔豬順利斷奶一般1月齡左右就可斷奶,有的推遲到40~45日齡。斷奶前后,要特別加強對仔豬的管理。采取趕母留仔的方法,將母豬調出,仔豬留在原圈飼養,并且保持飼料不變、飼養方式不變,使仔豬逐漸適應由吃奶到完全吃料的轉變。在原圈飼喂10~15d后要適時轉圈分群,將強仔、弱仔分群分圈飼養。為減輕應激,斷奶前后5d可在仔豬飲水中添加維生素C或電解多維。
哺乳仔豬每日需要7mg的鐵。但母乳中含鐵量很低,仔豬每天從母乳中僅可獲取lmg的鐵,故仔豬很容易發生缺鐵性貧血,出現食欲減退、腹瀉等癥狀。仔豬2~3日齡時。可在頸部肌注100~150mg含鐵制劑。
仔豬黃痢多發生于l-3日齡,一般不超過7日齡。發病后引起仔豬嚴重腹瀉,死亡率較高。應預防為主,可于仔豬產后1日齡肌肉注射長效抗生素預防。仔豬白痢一般發生于10~30日齡,以2~3周齡最多,病死率較低,但可嚴重影響仔豬的生長發育。預防可在飼料中添加土霉素、痢菌凈、強力霉素等抗生素,連用3~5d。治療可肌注環丙沙星、磺胺間甲氧嘧啶等藥物,配合使用維生素C和維生素B效果更好,治療時要對仔豬的注意補液措施。
仔豬20日齡以后,必須進行體內、外驅蟲,可選用左旋咪唑、伊維菌素等驅蟲藥。
制訂科學的免疫程序,做好豬瘟、仔豬副傷寒、仔豬水腫病等傳染病的免疫。如豬瘟的免疫,一般豬場或散養戶,可在20日齡、60日齡前后各注射1次豬瘟疫苗:在疫情發生較重的豬場和地區可采取超前免疫,即在仔豬產后吃初乳前.給仔豬注射l頭份的豬瘟疫苗,2h后再哺初乳。
制訂完善飼養管理制度,加強消毒和隔離,實行全進全出生產方式,可有效保證生豬生產安全,減少疾病造成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