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蓓,崔佳佳,姚啟萍,趙 靜,欒海麗
(江蘇醫藥職業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6)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1]。護理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課程思政是實現全程、全方位協同育人的重要舉措。護理專業課程對學生的影響力大,學時安排也比綜合素養課程和思政課程多,因此,必須堅守護理專業課程思政的陣地,充分挖掘專業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多途徑、多方法開展課程思政,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實現對學生的價值引領。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悄然來襲,嚴重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我們身邊有很多醫務工作者不懼風險選擇“逆行”,毅然堅守在抗擊疫情的第一線,用實際行動踐行醫者的責任、使命和擔當。記錄抗疫過程的點滴并將其轉化為護理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素材,對學生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同時也賦予了護理專業課程思政時代特點。
課程思政從理念轉化為實踐,需要廣大教師身體力行、積極探索,教師是課程思政的設計者、實施者和評價者。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多數護理專業課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專業上,對時事政治不關心,也不了解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2],導致課程思政教學與學生學習需求不匹配。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電視、報紙、網絡等各類媒體從國家抗疫的大政方針到臨床一線的醫療救助持續報道,在抗擊疫情過程中舍己為人、無私奉獻的人物和事跡不斷涌現。環境影響人,在閱讀這些新聞收集課程思政教學資源的同時,護理專業課教師主動開展課程思政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斷增強。同時整理課程思政教學素材需要學習馬克思主義原理、觀點、方法,需要研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需要關心時事政治和社會熱點,教師政治素養得到提升,一定程度提高了課程思政能力。
護理專業學生是國家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的重要后備力量,因此引導學生堅定職業理想和信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專業教育的首要任務。調查發現,因就業容易而選擇報考護理專業的學生不在少數,他們沒有明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部分學生學習時得過且過,實習和就業后因不能適應臨床護理工作而出現壓力,容易否定護理職業,辭職轉行。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一線護理工作者舍小家為國家,敬業奉獻的白衣戰士形象深入人心,以他們的事跡開發課程思政素材能引起學生思想上的共鳴。最新的典型案例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體現課程思政的現實性[3],幫助學生認識護理工作的價值和意義,促使學生熱愛護理專業,堅定職業理想和信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責任、擔當和服務意識。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結合我院護理專業培養有情懷、有匠心、有溫度的“三有”護理人才的目標,確定了愛國情懷、敬業奉獻、社會責任感、博愛仁心4個思政主題。圍繞主題,通過關注學習強國平臺、《人民日報》、央視新聞等的權威報道,電話采訪抗疫一線校友等形式收集資料,設計開發課程思政教學素材。
教師傳遞給學生的不僅是知識,更有情緒、情感和情懷。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全國千千萬萬的醫護工作者不計生死主動請命馳援湖北的群體形象和事跡感動國人,鼓舞國人,讓大家堅定了中華民族團結一致必將戰勝一切困難的信心。疫情暴發后,國家組織科研團隊日夜奮戰科研攻關,不斷更新新冠肺炎診療方案,使病死率持續下降。在治療新冠肺炎過程中使用了中西醫結合方法,療效明顯,中醫藥對于緩解病人癥狀、減緩病情發展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以上材料開發思政教學素材“抗擊病毒需要中國方案”“中西醫結合治疫有良效”“醫療‘四大天團’會師武漢”“熱血出征”,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熱情,樹立為國家奮斗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敬業奉獻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護理工作者的職業精神。抗疫過程中無數護理工作者舍小家為大家,沖在一線,穿著厚重的防護服,不喝水,不上廁所,超負荷完成病情觀察、標本采集、藥物治療、生活護理等各項工作。以他們當中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跡開發思政素材“汪暉:采集咽拭子,最危險的地方,有我”“單霞:剃光頭發,保護好自己才能救病人”“90后援鄂護士的紅區日記”“最美的天使印記”“最美的溫暖”。除挖掘典型人物事跡外,身邊榜樣的力量同樣不能忽視。宣傳我們身邊看得見、學得到的平民英雄的抗疫事跡,引導學生對照榜樣找方向、找不足,能夠起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效果。比如從我院畢業生角度出發,開發“蘇醫最美逆行者”系列思政教學素材,旨在引導學生學習榜樣敬業奉獻的可貴精神。
課程思政應將德育置于課程目標之首,不斷提高學生思想道德素養,培養學生服務國家、服務人民的社會責任感[4]。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網絡上出現了大量的謠言、偽科學。比如有報道稱洗熱水澡、吸煙、喝酒可以預防新冠肺炎,新冠病毒氣溶膠傳播危害大,出門要穿防護服,開窗通風會把病毒帶進室內,空氣中噴灑酒精可以殺滅病毒等。針對這些網絡謠言開發系列課程思政教學素材“破疫謠之我行”,在鍛煉學生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同時,也使其意識到破除醫學謠言是每位醫學生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護理教育不僅要教會學生護理知識和技術,更要教會學生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5]。在抗疫過程中發生了很多護患之間的感人故事,圍繞這些故事設計思政教學素材“隔離點里的‘臨時媽媽’”“別擔心,有我們在”“抗疫一線病房里的‘知心電臺’”“病毒無情,方艙有愛”,旨在引導學生感知病人的心理感受,保持同理心,為病人提供科學與人文相結合的護理服務。
為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在教育部停課不停學的號召下,護理專業教師通過騰訊直播、QQ直播等方式開展線上教學工作,發揮課程知識點的載體作用,將課程思政教學素材與相關知識點結合,起到“鹽溶于湯”的隱性教育效果。比如教學素材“最美的天使印記”記錄了抗疫過程中醫護人員因長時間佩戴防護口罩、護目鏡,面部出現了深深的壓痕甚至皮膚破損的故事,將其與基礎護理技術課程中壓瘡的預防和護理知識點相結合,教師組織學生討論面部壓力性損傷發生的原因、癥狀和預防措施,同時將護理人員的敬業奉獻精神傳遞給學生。教學素材“中西醫結合治疫有良效”介紹了中醫藥在本次新冠肺炎治療中的作用,將其與中醫護理中的用藥護理相結合,讓學生體會到祖國傳統醫學的博大精深,熱愛中醫,增強學習成就感和民族自豪感。
課后教師將課程思政教學素材發布到課程網站,組織學生居家開展課后實踐活動,進一步提高學生對抗疫防疫工作的認識,以課程思政引導實踐,以實踐深化課程思政。比如內科護理課程引入素材“破疫謠之我行”,教師組織學生設計抗疫滅謠宣傳海報;健康評估課程引入素材“抗擊病毒需要中國方案”,教師要求學生查閱《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列表比較各版診療方案中診療標準的變化。實踐成果統一拍照上傳到課程網站,師生共同分享,交流心得體會。
抗擊新冠肺炎背景下護理專業課程思政教學素材的開發與應用,不僅豐富了教學資源,為課程思政的開展提供了支持和保障,還提高了專業課教師課程思政能力。課程思政教學素材開發應注意,既要根據教育目標精心組織素材內容,還要思考素材的呈現形式,分析學生的閱讀特點和思維模式,注重圖片、視頻類素材的開發。與傳統教學素材相比,圖片、視頻等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能夠為學生創設可視可感的審美情境,引發強烈的情感共鳴[6],激發學習興趣。在護理專業課程思政教學中開發更多的素材,探索多樣化的課程思政教學形式,是提高學生專業水平和道德素質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方式[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