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彩,袁紅霞,劉盛鑫,杜思曈,王 偉
(天津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天津 301617)
2013年《國務院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首次明確提出加快發展健康服務業,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蓋全生命周期、內涵豐富、結構合理的健康服務業體系。中醫藥健康服務的基本內涵包括中醫醫療服務、預防保健服務、養生保健文化傳播以及相關服務,涉及與中醫藥有關的藥品、醫療器械、保健用品、健身產品等支撐產業[1]。而作為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的搖籃,中醫藥類院校要承擔起相應的責任,為中醫藥健康服務深入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截至2019年,我國已有百余家院校開設健康服務與管理相關專業,其中第一批和第二批開設的中醫藥類院校包括浙江中醫藥大學(2016年)、福建中醫藥大學(2017年)、成都中醫藥大學(2017年)、江西中醫藥大學(2017年),第三批的天津中醫藥大學、南京中醫藥大學、湖北中醫藥大學和河南中醫藥大學同于2018年開設了本科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第四批開設的中醫藥類院校有長春中醫藥大學、廣西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和甘肅中醫藥大學。本文以天津中醫藥大學為例,對中醫藥類院校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探索。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開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指出,將健康管理理念進一步納入“十三五”規劃,從原來的“解決人民群眾看病就醫問題”向“促進和保障人民健康”轉變[2]?!督】抵袊?030規劃綱要》提出要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險為一體的中醫健康保障模式,鼓勵中醫醫療機構、中醫醫師為中醫養生保健機構提供保健咨詢和調理等技術支持。
我國慢性病患者總數超過3億,且發病率逐步上升,并呈年輕化趨勢[2]。除此以外,人民群眾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健康需求越來越多,需要更加優質的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
中醫養生保健業服務模式與健康管理服務模式較為契合,也是我國特有的健康服務業態。中醫藥強調的“治未病”與健康管理理念一脈相承。中醫狀態學強調整體觀、恒動觀與辨證論治,認為健康是人與自然、社會協調以及自身陰陽動態平衡的結果,是“天人合一”“陰陽自和”“形與神俱”的功能狀態;健康管理則認為健康受到多元因素的影響,健康重在“管理”。中醫體質學通過體質辨識從整體上對服務對象的形體結構、生理功能、心理機能進行全面了解,再以體質辨識為依據,對健康狀況進行評估并制訂合理的干預計劃;健康管理也是從環境因素、飲食因素、情志因素等方面進行調整,從而達到保持健康的目的。
基于健康管理服務模式的中醫養生保健服務,能推動行業轉型升級,有利于中醫養生保健服務業的發展。目前,中醫健康管理作為中醫學與現代健康管理理念相融合的產物,正在不斷發展,并細化出中醫健康咨詢、慢病中醫健康管理、社區中醫健康管理、中醫健康管理養老服務等多個分支。
健康管理工作涉及醫學、中醫藥學、管理學等學科的專業知識以及服務營銷、信息化、營養、心理、運動、中醫等多方面技術手段,因此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向應是以服務管理為基礎的“一專多能”式發展方向,培養復合型人才。中醫藥類院校以中醫藥為核心,一般會輻射大健康產業的相關學科,能為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提供較好的資源共享平臺。本文以天津中醫藥大學為例分析如下。
1.3.1 師資及實習實訓資源 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隸屬于天津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而該校的中醫學院、中藥學院、中西醫結合學院、體育健康學院、健康與工程學院、健康傳播學院以及管理學院的公共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市場營銷、應用心理學等專業都可為本專業的發展提供較為豐富的師資資源。同時,以上學院和專業的實習實訓資源也可為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的實踐訓練提供保障。如可依托中醫藥類產學研基地設計針對中醫養生學、中醫藥膳與膏方等課程的專業實訓模塊;應用心理、市場營銷、公共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實習實訓中心以及營養與食品衛生實訓中心,也可依托健康心理學、健康營銷學、管理文秘、健康保障等課程設計適合本專業學生的實習實訓內容。
1.3.2 附屬醫院資源 附屬醫院為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應用型知識學習和技能訓練提供了平臺。如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營養門診、體檢中心、健康理療中心,可接納本專業學生實地學習,深入了解健康服務與管理實踐過程。
目前,我國高等院校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尚處于起步階段。雖然2015年之前已有類似專業,但全部隸屬于某個專業,如公共事業管理專業健康管理方向,且開設時間較短。綜合來看,開設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的本科院校以醫學、中醫藥學院校為主,也有體育類、理工類或綜合類大學;高職院校中醫藥衛生類、食品營養類院校居多,也有城建類職業院校,其人才培養著重于職業健康管理方向。所以,不同類型的學校有不同的辦學基礎、辦學理念和辦學特色,培養方案各異,尚無成熟的體系可供參考。
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需要學習醫學、中醫學和管理學等多學科知識,需要掌握醫學、中醫學、營養學、心理學、運動學、營銷學等學科的多項技能,所以有人會對本專業有“又雜又亂”“什么都學,什么都不會”等錯誤認知,社會認同度不高。健康服務與管理并沒有固定內容,而是以健康管理理念為指導,針對具體的健康需求,組織各種資源(人員、產品、技術、場地等)形成的一種全流程服務模式,一般包括監測、評估、干預、再監測、再評估、再干預等流程。所以,健康服務與管理人員更像是健康資源的協調者和管理者,而不是健康方案的實施者。
由于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為特設新專業,高層次人才少,師資力量薄弱。師資匱乏導致教師工作量大大超標,存在一位教師同時負責幾門專業課程問題。從學生角度看,學習過程中可能會囿于教師的固定視角;對教師而言,則需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備課,嚴重限制了提升的空間[2]。
學生實踐訓練需要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共同努力,校內主要依托實驗室和實訓室開展體驗式教學,深化學生對健康服務與管理的理解。但由于資源有限,專門針對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實驗室較少,多與相近專業共享實訓師資、場所及設備,無法真正滿足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學生的需求[3]。
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發展過程中一直存在定位模糊、規范化程度不高、缺乏現代技術手段支撐、服務能力參差不齊、沒有服務效果評價等問題,從而導致公信力下降,行業競爭力不強[4]。中醫藥類院校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應注重解決這些問題,加強中醫藥特色模塊建設,并結合健康產業發展趨勢完善課程體系。天津中醫藥大學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以中醫藥健康管理作為專業特色,在中醫藥特色模塊注重培養學生中醫養生、中醫傳統功法、中醫食療、推拿按摩等“治未病”服務相關技術與技能等。同時,開設健康信息管理、健康營養、健康心理、健康保障、健康企業管理、健康營銷學等課程,注重健康服務中所涉及的管理理論與技能的結合[5]。
天津中醫藥大學采取以下措施加強健康管理與服務專業師資力量培養:在教研室組建和專業建立之初,調選有相關專業背景(中醫學專業、社會醫學與衛生事業管理專業)的教師任教;結合已有教師資源和培養目標,招聘預防醫學和健康管理學相關專業博士,加強專職教師隊伍建設;為提高學生知識應用能力,與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治未病”中心達成協議,由該院有經驗、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醫生作為外聘教師承擔部分專業課程教學工作,如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老年健康服務與管理課程,結合真實案例拓寬學生視野;利用學校專業和教研室建設經費,加強師資培訓;聘請本領域知名專家作為顧問,提高專業建設水平。
積極參與編寫人民衛生出版社組織的本專業規劃教材,參加中國健康管理協會等相關組織的交流會議,與兄弟院校共同探討專業建設,并對有經驗的院校和用人單位調研,結合天津健康服務業發展現狀和本校特色,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
利用學校相關資源加強專業實驗室建設,初步設想建立全方位覆蓋的健康管理基本流程,包括健康體檢、公共衛生、醫療、康復等,配備相應設備,讓學生在操作中提升健康服務與管理能力。同時,順應健康服務業發展趨勢,不斷加強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天津中醫藥大學目前已與康寧津園養老中心達成合作協議,就老年人健康管理方案制定、健康檔案信息利用等議題展開討論,制定與課程和實習對接的教學模式,深化產教融合。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將中醫融入健康服務與管理是時代的呼喚,是當前醫改和大健康形勢的產物。高等中醫藥院校要體現中醫藥特色,從課程體系、實習基地和師資建設等多層面推進中醫藥健康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服務于國家大健康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