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漫霞,莊文敏,楊翠嬋
(廣東藥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廣東 廣州 510310)
為全面推進公共衛生實踐教學改革,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大學生人文關懷精神,學習公共衛生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提高學生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如MRSA、SARS、登革熱、禽流感等疫情)的應急處置能力,增強大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人才培養質量,自2014年以來,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廣東省教育廳等單位聯合組織開展廣東省大學生預防醫學技能大賽。
2019年,第六屆廣東大學生預防醫學技能大賽分為專業組與非專業組。預防醫學專業本科生參加公共衛生理論知識與案例分析競賽(A組)、預防醫學技能操作競賽(B組),非預防醫學專業組學生參加健康知識競賽(C組)、公共衛生應急技能競賽(D組)。廣東省大學生預防醫學技能大賽已連續舉辦了6屆,我校積極組織學生參賽,非預防醫學專業組獲得一等獎1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5項。筆者作為非預防醫學專業組D組的指導教師之一,全程參與培訓和比賽,現將大賽培訓和參賽經驗總結如下。
比賽是對教師教學水平的檢驗,組建優秀的培訓教師團隊至關重要[1]。培訓教師應當具有豐富的教學經驗,較強的責任心。參與技能大賽培訓的教師為臨床醫學和護理專業教師,他們發揮各自特長,相互配合完成培訓工作。
參賽選手的專業素養和專業技能是其實力的最直接反映,也是比賽的核心。我校以大賽為依托,連續多年在校內組織專家開展校級預防醫學技能競賽。校內非預防醫學專業競賽面向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大三學生,學生自愿報名參賽,教師對報名學生進行培訓,學生借助書籍、操作視頻、動畫、圖片等資源進行學習和操作練習,之后參加選拔賽。選出綜合成績靠前的學生作為省賽選手。選手的選拔主要考慮其專業能力和心理素質[2]。要想在大賽中取得好成績,除了具備扎實的理論知識和過硬的操作技能外,良好的心理素質也很關鍵。
學院領導的支持和重視對于賽前培訓工作的開展至關重要。我們對訓練場地進行規劃,采購部分設備、比賽用物等,搭建訓練平臺,為賽前培訓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保障。
本次大賽D組比賽內容包括現場急救基本技能和公共衛生應急演練兩部分。現場急救基本技能主要考核心肺復蘇(CPR)操作技能。參賽選手隨機抽取題目,每隊3人利用模擬人合作完成操作,限時5分鐘。公共衛生應急演練根據現場設定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進行應急處置,包括個人防護、應急醫學救援(檢傷分類、轉運后送)和衛生處理3項,限時20分鐘。為保證訓練效果,培訓教師對大賽規則和評分標準做了詳盡解讀,召集選手一起梳理大賽流程,制訂培訓方案。
技能大賽詳細規定了每個項目的操作規程,培訓教師要認真研究各項操作規程和評分標準。規范的培訓是長期保持高水平訓練效果的可靠保障[3]。譬如,在心肺復蘇培訓中,以美國心臟協會(AHA)公布的《2015心肺復蘇和心血管急救指南更新》作為參考標準,內容包括環境評估、判斷意識和脈搏、胸外按壓、開放氣道、人工通氣、電除顫以及復蘇團隊協作等[4]。先讓選手觀看操作視頻,接著培訓教師分段演示,對操作手法、要領和標準進行詳細講解,內容包括心搏、呼吸停止的判斷,胸外按壓的位置、頻率、深度,人工呼吸的手法、頻次以及與胸外按壓比等。選手牢記操作流程與要領,邊看視頻、邊在模型上練習。先分步練習各分解動作,之后進行連貫的練習,教師不定期檢查選手練習情況,及時指出不規范動作,直至選手操作標準、規范。
由于比賽有時間限制,因此操作速度直接影響比賽成績。熟練操作訓練是在規范操作訓練的基礎上,選手把操作的各個動作、環節連貫起來,優化銜接,反復訓練以提高速度。此階段要求選手嚴格按照比賽操作流程,不漏項計時操作。如個人防護用品穿脫訓練時,要求選手牢記“先檢查后穿戴”“重點保護部位先戴后脫”原則;強化操作細節,如“戴好口罩后鼻夾的塑形和密合性檢查”“脫完防護用品要洗手消毒”等。心肺復蘇訓練時,要求選手按照“按壓頻率為100~120次/分、按壓深度5~6 cm”的標準訓練,以秒計時,直至形成固定記憶。選手反復練習,教師在每次操作后點評、糾正,并對每項操作進行驗收[5],強化薄弱環節,直至選手熟練操作。
在熟練操作訓練后,進行模擬比賽,邀請往屆選手、其他學生觀摩,現場對選手的操作進行點評,以期盡可能多地暴露問題,查漏補缺。正式比賽時面對陌生的環境,選手難免會出現意外情況,這就需要其有較強的心理素質和應變能力,而通過多次模擬比賽,營造賽場氣氛,則可以提高選手心理承受能力。
比賽的每個站點都要團隊合作完成,首先3名選手共同解讀題目,然后按照題目要求分工,配合完成每項操作,配合的默契度是影響比賽成績的主要因素。訓練中,按照比賽要求扮演相應角色,選手間協調配合完成操作。比如,在應急醫學救援中,要求3名選手分別扮演醫生、護士、檢驗人員,選手根據身份明確分工,條理清晰,忙而不亂,配合默契。操作過程中的精神風貌、行為禮儀、物資準備、操作后物資的處置、同學間的配合等,都能體現選手團隊意識、綜合素質。通過參加大賽可增強選手團隊意識、提升綜合素質,也為其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打好基礎。
以大賽考核標準為指導,注重操作中的細節問題。要求選手在不違背原則的情況下合理設計操作流程,包括操作環節的連接、動作以及醫患溝通語言、表情、肢體動作等。利用手機、攝像機將選手的操作過程拍攝下來,然后與選手一起觀看視頻,點評操作中的需要改進的地方。之后再練習、分析,力求每個操作都規范、標準。讓選手在規范操作的基礎上,加強細節訓練,讓注重細節成為一種習慣[6]。
與此同時,我們還注重培訓及參賽經驗的積累與總結。邀請往屆參賽選手分享訓練和參賽體會、比賽時應注意的問題、易出現的失誤等,要求選手吸取教訓,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技能大賽不僅是專業知識技能的比拼,還是心理素質和臨場應變能力的比拼。如果選手對突發事件的處理和應對能力不強,往往會因一個小小的失誤對整個比賽造成很大的影響。因此,培訓中,既要有統一的標準和原則,又不能刻板、僵化選手思想。除了對選手進行比賽場景模擬訓練、提供不同案例外,提高抗壓能力及臨場應變能力也十分重要。模擬比賽時還可以邀請院領導、專家擔任評委,營造比賽氣氛,提高選手應變能力和心理素質。
選手雖然有多次參加各種校級技能競賽的經驗,但卻是首次參加省級比賽,缺乏經驗,存在時間把控能力不強,時間安排不合理,物資準備階段耗時太長導致操作超時的問題。訓練時各種物資擺放相對固定、場地布局固定不變,選手形成了先入為主的思維,不能快速適應陌生的比賽環境。今后的培訓中應增加物資準備專項訓練,盡可能多地提供不同型號的物資耗材,由不同的人布置賽場、變換比賽場地及評委,提高選手適應能力。另外,由于每年比賽用到的設備和耗材有一定差別,為滿足訓練需要,應盡可能提供與比賽相同的設備和耗材供選手練習。
預防醫學技能大賽提高了學生公共衛生基本技能、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意識,同時也檢驗了教師帶教能力,對規范預防醫學技能操作標準起到推動作用,對提升學生公共衛生實踐能力、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