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徐州醫科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江蘇 徐州 221004)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倡導共建共享,提出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指導下實現共同發展、共同進步、利益共享的理念。新時代學校育人工作同樣適應共建共享理論主張,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基礎,構建全員參與、全方位覆蓋、全過程實施的學生發展共同體。學生發展共同體的實現要綜合考慮“互聯網+”時代背景,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實現發展共同體的科學、長效構建。
“互聯網+”語境下學校教育教學和思想政治教育要堅持全面發展、共同進步的理論指導,形成宏觀和微觀的學生發展共同體概念。宏觀的學生發展共同體指的是全體學生,強調的是一個都不能少,所有學生都能在發展共同體體系中取得進步、成長,實現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有效融合。微觀的學生發展共同體指的是個人層面上,知識、技能、素質和涵養等全面進步,強調的是一項都不能少。簡言之,新時代的學生發展共同體,要實現個人全面發展、協調發展、集體共同發展,讓每個人都參與到學生培養當中,讓每個學生都受益[1]。
(1)多主體參與。學生發展共同體要肯定和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也要形成多主體模式,讓學生成為教育資源的受益者。推動教師、學校、社會、政府和校友共同參與,構建科學的利益劃分機制,在實現共建的同時做到共享。
(2)全方位覆蓋。學生發展共同體要實現全面發展、全體發展,貫徹全方位育人理念,將學習模式擴展到專業知識學習、專業技能學習、實踐操作、思政學習、科技創新、就業創業、心理健康、價值取向、人生規劃等方面,推動學生德育、智育、美育、體育等全面進步。
(3)全過程實施。學生發展共同體要想得以實現和貫徹,就必須堅持全過程育人理念,關注不同年齡階段、不同性別、不同成長環境的學生的共性和差異,從學生進入學校適應學習生活環境到圓滿完成學業,構建全過程育人體系,讓學校育人有始有終,首尾結合,關注學生成長成才全過程,實現立體化、動態化評價和考核。
(1)構建學生安全穩定系統。學生發展共同體強調的是全體學生參與,增強學生主人翁意識,促使學生關心他人、幫助他人,實現學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延伸,提高學生安全意識,構建完善嚴密的學生安全體系。
(2)推動學風建設。學生發展共同體能從情感、認知和實踐等多個角度提升學生學習意識、學習能力和學習定力,給予學生個性化指導和群體性幫扶,實現層次化、階段式教學,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和情感目標,關注學生在不同階段的進步、成長,讓每個學生都能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因此,構建學生發展共同體能有效推動校風、學風建設,提升學生學習自覺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探究欲望。
(3)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學生發展共同體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集體意識、合作意識、交流能力和適應能力,對學生成長發展過程中所需的各種素質和能力進行全方位覆蓋,拓寬學生視野,使學生形成新的學習格局,強化學生對自我的認知,從而推動學生可持續發展、全面發展和均衡發展。
(4)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學生發展共同體是在統一的發展目標導向下形成的,需要學生對集體、學校和社會產生認同感和歸屬感,對情感、道德、文化和意識形態有一致的認知。學生發展共同體需要對學生的個性、特征、興趣和認知能力進行充分挖掘,讓學生的潛能得以展現,劣勢得以彌補。在這個過程中必然需要發揮優秀學生、精英學生的引導作用。學校要整合教育資源,拓寬教育渠道,優化教育資源配置,從而使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扎實有效[2]。
當前,學生的總體發展態勢較好,思想政治覺悟高,教育教學持續改革。但是,“互聯網+”語境下,當代學生的生活、學習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傳統的注重個體發展的育人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新時代的需求。因此,要在“互聯網+”理念的指導下,從價值、利益、機構、平臺和信息等多個角度構建學生發展共同體的育人體系。
首先,從信息角度構建。“互聯網+”使得學生處在信息爆炸的環境中,溝通方式多樣化,通過電腦、手機等都可以實現信息傳播,因此學生足不出戶就能了解天下大事。但互聯網的普及也帶了一些新的問題,比如,現實中學生之間的人際溝通較少,網絡溝通增加,獲取信息主要通過網絡,對真實人際關系體驗感較少,缺乏共情能力和與人溝通能力,與集體脫節,內心孤獨,關注自我發展,對集體和他人漠不關心,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狹隘,缺乏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這些現實問題也凸顯了在“互聯網+”語境下構建學生發展共同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其次,從共同體結構角度構建。學生發展共同體結構較健全,囊括政府、學校、教師和家長等多個主體,強調多方利益主體在統一的價值追求指導下實現對學生的有效培育。而“互聯網+”語境下,學生只關心自我發展,重視自我利益,對集體文化、社會主流文化缺乏認同感,對集體活動、發展共同體組織參與意識淡薄。因此,“互聯網+”語境下的學生發展共同體要引導每個學生都參與進去,提升其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強化個體和集體的融入,讓每個人都成為共同體的一員。
再次,從利益角度構建。學生發展共同體并不存在明確的實質性利益,更多的是追求個體共同發展、協調進步,實現學生群體內部的共建共享和公平正義。“互聯網+”推動了價值追求的多元化發展,學生有了不一樣的發展目標,也形成了多維度的發展需求,為實現學生全員發展和全面發展,必須通過有效的利益構成,實現對教育教學、發展資源的優化配置,讓每個學生都能成為學生發展共同體的受益者,從而形成較一致的發展目標。
最后,從價值追求角度構建。學生發展共同體要做到繼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塑造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追求,通過價值共同體塑造來形成發展共同體,將科學的價值追求落實到學生發展的方方面面。“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要注重文化教育、價值觀塑造等方面的工作,做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讓學生在網絡世界自覺抵制低俗文化的干擾,形成科學健康的人生追求、涵養高尚的文化品位[3]。
“互聯網+”語境下學生發展共同體的構建是一項系統工程,應當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理念為指引,充分發揮學生、學校、教師、政府和家長的作用,落實到日常教育教學之中,構建完善的育人體系,實現發展共同體有共同目標、身份認同和歸屬感。學校和教師應當重視學生發展共同體的構建,通過挖掘不同學生群體和學生個體的特長、潛能,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優勢,達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協同發展、共同進步、全面成長的目標。
學生的共同發展、全面發展應當以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價值追求為前提,凝聚全體學生力量,圍繞新時代國家發展、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社會進步、經濟繁榮等主題,確立學生發展共同體的目標。學校可以通過開設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邀請專家、學者、知名校友等開設講座,指導學生深入學習新時代背景下國家發展、社會進步和個人成長的發展規律,或者在思想政治課程教學過程中,創新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強化文化教育、思想教育、意識形態教育和素質教育,讓學生深入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幫助學生堅定人生信念,樹立崇高的人生追求,強化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
結合“互聯網+”背景,將時事熱點帶入思政課堂,創新思政實踐活動形式,借助網絡開展主題教育,以學生容易接受的方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聯網+”背景下進行共同目標和價值理念教育,緊緊圍繞學生的語體特征、發展規律,挖掘網絡資源,創新課堂教學方式,利用微課、慕課等教學形式,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采用案例法、情景法、層次法和小組探究法等,讓同心協力共筑“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種子深深植根于學生心中。
理念文化教育中,要充分發揮文化教育、德行教育和藝術教育的作用,注重“互聯網+”環境下學生中國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培育。學校可以在日常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教育,弘揚革命精神,宣傳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念,開展形式多樣的藝術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讓學生了解傳統文化、藝術,感受中國人文美、歷史美,從而對實現“中國夢”形成強烈的認同感和責任感。
在學生的全面發展過程中,要使其將對自由、生命、人生價值、富足心靈、智慧頭腦和高貴靈魂的追求作為目標。要想實現學生個體全面發展,就要在學生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教育教學體系。
首先,優化課程設置,強化思想政治課程和其他課程融合,構建立體化、全方位的課程體系,讓學生在課堂上不僅學到專業知識,而且學到和專業相關的精神文明、思想觀念和價值追求,實現學生智、德、美協同發展、全面進步,有效解決有知識、無德行的問題。
其次,教師要充分發揮引導作用,將師風師德建設滲透到學風建設之中。對于低年級學生,教師要引導他們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盡快融入。對于高年級學生,教師在做好專業課教學的同時,也要做好創新創業教育,在專業課上灌輸職業精神,幫助學生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為學生順利進入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再次,政府和社會力量的積極參與。“互聯網+”背景下,學生所處的生活、學習環境更加復雜。網絡改變了人們的交際、溝通方式,也為更多消極思想提供了生存的“溫床”。在復雜的時代背景下,政府、社會、行業、企業也要參與到學生發展共同體之中,為學業指導、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利條件,優化網絡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為學生全面發展、全員發展提供良好生態環境。
最后,共同體成員要做到互相幫扶、協同進步。學生發展共同體構建過程中應當明確學生的協同發展是針對學生群體,是針對每個學生。學生并非孤立存在,他們的成長發展關系到整個群體的進步,關系到我國的青年一代。因此,共同體成員之間也要有責任感和使命感,做到互相幫扶、共同進步。學生要堅定共生共長的發展態勢,以自己的成長經驗適時對他人提供幫助,并做到優勢互補,通過改善人際關系,創建多種形式的活動共同體,形成話語共同體[4]。
政府、社會力量構筑的外部發展環境,學校、教師提供的優質環境都是學生共同發展的外界元素。對于學生而言,應當努力實現自身全面發展,明白成長和發展是內源性的,只有從自身出發形成內源動力,才能實現個人發展,實現發展共同體的價值目標。
“互聯網+”語境下的學生個體自主發展囊括多方面,學生要充分發揮自覺性、主動性,突出主體地位,主動接納并踐行發展共同體理念。體現在學習上,就是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避免互聯網環境中的各種誘惑,合理利用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技術,創新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合理規劃時間,不沉迷網絡、不傳播謠言、不沉溺游戲、不亂交友、不荒廢青春。在日常學習中注重基礎知識和應用技能相結合,做到知識與能力并重、知識和素質并重。體現在生活中,就是做到規范自身言行,樹立正確價值觀,不受網絡謠言和負面思想影響,肅正內心,提升文學、藝術修養,將個人發展目標融入集體發展目標之中,實現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