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紅梅,王建華,張振濤,于姝燕,格根塔娜,王 敏,張可青,孫麗君,薛培鳳
(內蒙古醫科大學,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在國際交流與合作越來越頻繁的今天,國民經濟發展越來越快,人們對健康和醫療條件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如何培養富有責任心、正義感和敬業精神的醫護人員,是醫藥院校急需解決的難題。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教是為了不教”,斯普朗格也說“教育的終極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東西,而是把人的創造力量激發出來”。然而,當前大學課堂普遍重教輕學,采用教師主導教學模式,只注重教師教學質量而不注重學生自主學習。另外,學生學習動力不足,自律能力較差,課堂出勤率低,缺乏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和正確有效的學習方法,學習效果不佳。對分課堂“強調教學流程的改革,無需大量投入,是一種經濟、實用的教學改革,推廣性很強”[1]。因此,本文嘗試將對分課堂這一新的教學理念用于大學教學,旨在改變高等院校以教師講解為主的教學模式,促進學生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和知識運用能力。
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把教學分為3個階段,即講課(Presentation)、內化(Assimilation)、討論(Discussion)[2]。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并不復雜,重點是要學會精講和留白。第一節課教師依據教學內容講授重、難點知識和學習目標、章節內容,只進行框架式和引導式講授,學會運用我國傳統藝術中的重要表現手法——留白。比如,教師畫出一棵參天大樹的樹干,學生要學會畫出繁茂的枝葉。在第二節課之前,學生主動學習與本章節有關的內容,教師給學生留出主動探索的空間,讓他們將知識運用于實踐,并提出相應的問題。課后學生的主要任務是獨立思考、復習、閱讀和完成作業。第二節課上就相關的問題學生分組討論,討論形式可以多種多樣,根據具體情況開展組內討論、組間討論或全班討論。最后教師及時進行總結和輔導,以取得較好的效果。對分課堂將整個教學過程分為3個階段,學生在第一節課上完成對新知識的學習,然后利用一段時間對新知識進行熟悉、理解和掌握,并在反復思索中完成對新知識的消化和吸收。在此過程中,學生也會聯想,對已經學過的知識重新定位、思考,這正是孔子說的“溫故而知新”。對分課堂雖然是一種比較新的教學方式,但并不難操作,關鍵是將“即時討論”改為“延時討論”。以隔堂對分為例,在本節課討論上節課內容,學生利用兩節課之間的時間完成作業,自主學習,內化吸收,帶著問題進行討論,互相分享,探究本源。這不僅提高了學生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還提升了團隊協作、有效溝通等方面的能力。
目前,我國高等醫藥院校常用的教學方法仍是課堂講授,以成績高低論成敗[3],還沒有完全擺脫應試教育。雖然這種教學方法能大量、集中、快速地將知識灌輸給學生,但學生被動按照教師的要求接受知識,不利于綜合素質的培養。另外,傳統教學方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如果以后成為教師,難免會沿襲舊的教學方法,若進行教學改革則需要大量時間和精力。然而,高等院校職稱評定標準又偏重科研,因此實施教學改革教師力不從心。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授課力求詳盡、完整,學生在聽課時記筆記,考前復習筆記或課件,完全被動接受,沒有自學意識。對分課堂上,學生在教師講授之后要閱讀相關材料并進行獨立學習,在討論環節每位學生都要參與,分享自己的學習體會、難點、困惑和收益,互相啟發,學生參與度大大提升。在小組討論過程中,學生把所學知識逐漸內化為自己的觀點,從而慢慢培養主動學習的習慣。
在對分課堂上,教師只進行框架式、引導性講授[4],而不像傳統課堂上那樣對所有的知識進行總結、組織、解釋和呈現。教師節省下來的時間可以用于解決學生的共性問題以及不懂和困惑之處。這樣不僅贏得了學生的尊重,而且教師教學效率也大大提高,還減少了工作量。
學習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探究真理的過程。而很多醫藥院校是以期末考試成績來評定學習效果,如果學生平時不學習,期末只能死記硬背,臨時抱佛腳,蒙混過關。對分課堂則是在師生互動中完成整個教學活動,在教師講授之后,學生需要查資料、記筆記,之后再進行討論,逐漸加深對內容的理解和掌握。學生查資料、整理、總結、歸納的過程也是提升學習效果的過程。
在對分課堂開展之初,學生由于新奇而表現出很高的積極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會出現懶惰、懈怠現象,有些學生甚至不參與課堂討論或很少提問,這是正常現象。這就需要教師結合課堂內容、學生特征,使對分課堂教學多樣化。雖然對分課堂教學方法是固定的,但教師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不是照本宣科,只有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已經形成了被動學習的習慣,對“滿堂灌”和“一言堂”教學方式比較認可[5]。而在對分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發揮主導作用。一方面,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在對分課堂開展之初,學生潛能的開發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完成,教師需要以啟發者和主導者身份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另一方面,教師要把握好課堂重、難點,構建知識體系,并且在有限的時間內將教學內容條理清晰、通俗易懂地講授出來。這些都需要教師精心備課。
對分課堂是基于我國現實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6],其出發點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學習,減輕教師的負擔。在對分課堂中,教師必須把部分課堂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形成師生對分的課堂格局。此外,對分課堂無需大量資金投入,更注重對教學過程的改革,是一種經濟實用的教改方法。在對分課堂中,學生參與度提高了,教師無需為吸引學生注意力而去“表演”,反而是回歸到引導者的角色。教師雖然講得少了,但其作用得到了發揮,價值得到了實現,贏得了學生更多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