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明 朱云華 畢樹林
(1.云南省宜良縣耿家營鄉畜牧獸醫站,云南宜良 652100;2.云南省宜良縣動物衛生監督所,云南宜良 652100;3.云南省宜良縣九鄉畜牧獸醫站,云南宜良652100)
2005年10月,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的具體要求。2013年底,昆明市制定出臺了《關于全面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的實施意見》(昆通〔2013〕20號)及《昆明市2014年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工作方案》(昆辦通〔2013〕111號),提出了昆明市美麗鄉村建設的標準,即“三清四美三宜”。“三清”即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清潔水源;“四美”即規劃科學形態美、村容整潔環境美、創業增收生活美、鄉風文明和諧美;“三宜”即宜居宜業宜游。養殖業作為農民增加收入、農村發展脫貧致富的主要支柱產業,為實現全民奔小康目標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但其產生的大量廢棄物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目標格格不入,如何防治養殖業污染成為美麗鄉村建設的主要工作之一。本文簡要談談如何做好養殖業污染治理,助力美麗鄉村建設,讓農村更美更宜居。
養殖業產生的主要污染物是糞便、尿液,據相關調查發現,一頭豬在一年的時間里大概會產生2.5 t糞便,一個超過萬頭的豬場,一年產生的糞便可超過25 000 t。大量的污染物如果沒有經有效治理,將對環境產生嚴重的危害。
(1)糞便中大量的病原微生物滋生繁殖,對人畜健康造成極大的影響。如果禽畜糞便未經有效的處理,其糞便中所含的病原微生物、病菌或是寄生蟲卵等就都成為了致病因子,很快在環境中傳播,無論是人類還是牲畜,都可能會感染,引起疫病的傳播蔓延。
(2)糞便中大量的氮、磷和有機物,造成土壤和水源造成污染,對農作物、水生生物的生長產生影響。畜禽糞尿中含有大量的氮、磷和大量的有機物,一頭育肥豬平均每天產生的廢物為5.46L,一年的排泄總氮量達到9.534kg,磷達到6.5kg,生化需氧量(BOD)和化學需氧量(COD)較高。未經任何處理的污染廢棄物會給土壤和農作物的生長造成不良的影響,如引起作物徒長、返青、倒伏,使產量大大降低,推遲成熟期,影響后續作物的生產等。進入水體后,可使水體富營養化,引起硝酸鹽和亞硝酸鹽濃度過高,一些有毒藻類的生長與大量繁殖后排放大量毒素于水體中,導致水生動物的大量死亡。
(3)糞便中氨、硫化物、糞臭素等不適氣味,造成空氣污染。糞便會產生大量氨、硫化物、甲烷等有害氣體,具有非常刺鼻的氣味。氣體進入空氣后,會嚴重地污染周圍居民的生活環境。輕者會覺得惡臭難忍,重者甚至會影響到身體健康。
2019年12月,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當前生豬規模養殖環評管理相關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年出欄量5000 頭以下的生豬養殖項目,無需辦理環評審;年出欄量5000 頭及以上的生豬養殖項目,探索開展環評告知承諾制改革試點,建設單位在開工建設前,將簽署的告知承諾書及環境影響報告書等要件報送環評審批部門,環評審批部門在收到告知承諾書和環境影響報告書等要件后,可不經評估、審查直接做出審批決定,并切實加強事中事后監管。此《通知》的出臺對恢復生豬產能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事后監管的模式也對糞便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養殖企業在建設養殖場時應按環保的相關規定建立相應的糞污處理設施設備,確保建成投產后糞污處理達到環保要求。環保部門也應加強養殖場建設過程中的監督指導,變事后監管為事中監督指導,達到畜牧發展及環保治理雙贏的局面。
(1)推廣使用新型糞污處理工藝技術,提高處理效率。鼓勵引導規模養殖場建設必要的糞污處理利用配套設施,對現有基礎設施和裝備進行改造升級。鼓勵養殖密集區建設集中處理中心,開展專業化集中處理。養殖企業要按照“三防”(即防雨、防滲、防溢流)要求,配套建設“三分離”(即固液氣分離)“三配套”(即建設與養殖規模匹配的儲糞場、污水儲存池、沼氣池)設施。
(2)推行種養結合,構建種養循環發展機制。推行生態養殖模式,按照以地定養、以養肥地、種養對接的原則,養殖場(小區)對畜禽廢棄物無害化處理后,就近應用于蔬菜、果樹、林木、大田作物等生產,做到糞污資源化利用,實現農牧良性循環和種養平衡。
(3)加大畜禽污染整治力度,規范糞污處理。要規范養殖產業和市場秩序,對不需要辦理畜牧、環保等手續的小型畜禽養殖場(戶)要加大整治力度,限期建設糞污綜合利用等設施,防止糞便亂堆亂放,污水排入溝渠或滲坑。對污染嚴重的“小散亂污”養殖戶、不符合法律法規規定選址條件的畜禽養殖場(戶)和整改不到位或沒有整改價值的,要逐步實施關閉或搬遷。
(4)提高養殖人員的環保意識,從源頭上控制污染。相關部門應定期對養殖人員進行法律法規和專業知識的培訓,加強環保意識的教育。通過培訓教育,養殖戶掌握科學的養殖技術,一方面提高經濟效益,一方面減少環境污染。在一些養殖聚集區,可以通過樹典型的方式培養幾家養殖場(戶)達到示范引領的作用,逐漸改善鄉村人居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