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繼秀
(平邑縣畜牧獸醫局,山東平邑 273300)
(1)入場前的檢查。經調運進入屠宰場的生豬,需查證驗物,如《動物檢疫合格證明》《重大動物疫病非疫區證明》等證件,與此同時,每頭豬都要配有耳標,待檢查合格,確保證物相符后,方可進入屠宰場。
(2)屠宰前的檢查。生豬入場之后、屠宰之前,需要入場檢查合格證,確定豬只健康之后,生豬需要接受進一步觀察,保證生豬屠宰之前無疫病,包括精神狀態、食欲以及飲欲等方面均無異常,出現異常或者疑似臨床癥狀應該及時送往檢疫中心進行檢驗。
(3)屠宰前的復檢。生豬屠宰以批量屠宰方式進行,為了避免之前的檢查存在遺漏環節,正式屠宰之前還要實施復檢,統一檢查保證豬群健康狀態,健康檢查合格的豬,可以簽發準宰證。在規模化屠宰制度下,生豬運輸數量多,在運輸過程中有些豬只可能會出現身體問題甚至死亡,這些豬只要提前送往健康檢查中心進行檢查,無疫病情況下可以對其簽發急宰證,先行對其進行宰殺。
屠宰后的生豬檢疫工作要全面,針對生豬身體的各個部位實施檢查。首先檢查頭部之后是四肢,最后開膛檢查內部臟器,對內臟及皮下組織進行檢查,主要檢查是否存在寄生蟲或其他疾病。
(1)頭部與蹄的檢查工作。頭部的檢查工作主要采用剖檢的方式,對其左右頜下淋巴結進行切面觀察,重點檢查是否存在局限性炭疽。對其左右咬肌進行切割,檢查是否寄生囊尾蚴,并檢查其口腔與蹄是否存在丘疹或紅斑。
(2)胴體檢查。對生豬體表檢查完后,便可對生豬進行開膛檢查,主要是對生豬的脂肪、肌肉、皮下組織以及內臟等部位進行檢查,看是否存在皮下出血、膿腫以及其他異常現象。此外,還要對髂內淋巴結、腹股溝淋巴結進行仔細檢查,查看是否存在淤血、水腫與出血等癥狀。
(3)旋毛蟲檢查。旋毛蟲檢查是生豬肉樣檢查必須的項目之一,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應取肉樣并撕取其上附著的肌膜,通過觀察可發現肌肉纖維表面是否存在白色點狀的蟲體;也可將肌肉纖維進行切片處理,放入低倍顯微鏡下觀察是否存在旋毛蟲的蟲體。
(4)內臟檢查。對于生豬內臟的檢查工作,主要涉及到心、肝、脾、胃、腎以及肺部的檢查。
①心臟檢查。健康的豬心臟應呈淡紅色或棕紅色,輕微擠壓后,會感到較好的彈性。對于生豬的心臟檢查可以判斷生豬是否患有豬丹毒病或者是口蹄疫等病癥。患有豬丹毒病的病豬,心臟二尖瓣的位置會出現菜花一樣的贅物,而患有口蹄疫的病豬則會出現虎斑心等病變特征。
②肝臟檢查。對于生豬肝臟的檢查,主要是檢查生豬肝臟中是否存在寄生蟲。除了要對肝臟的外表進行觀察以外,還要將其膽管切開,檢查其中是否存在寄生蟲。
③腸胃檢查。對于生豬腸胃的檢查,主要觀察其腸胃漿膜是否存在異常現象,并觀察其黏膜處是否存在充血或水腫等情況,上述癥狀均屬豬瘟以及豬丹毒病的病理變化,一旦在生豬腸胃檢查中發現類似情況,證明該豬已患有豬瘟或豬丹毒病,不能流入市場供人們食用[1]。
④腎臟檢查。對于腎臟的檢查,與腸胃檢查的目的基本相同,主要是為了確定生豬是否患有豬瘟或豬丹毒病之類的病癥。除了表面檢查以外,可以對生豬的腎臟進行剖檢,檢查其中是否存在淤血或出血、腫脹等情況[2]。
生豬屠宰檢疫之后,對于不符合檢疫標準的豬只以及產品要出具相關的檢疫處理通知單,監督屠宰場和貨主,假如發現患病豬只,按照相關標準處理。有關部門和崗位工作人員應該做好場地清理以及器具消毒工作,重點做好生物安全處理記錄工作。在豬屠宰檢疫時,如果發現生豬患有規定以外的疾病,監督場方要按照《病害動物和病害動物產品安全處理規程》處理病豬胴體和副產品[3]。
3.1.1 急性型豬瘟
當生豬患有急性型豬瘟時,淋巴結會出現腫大和出血的現象并且伴有暗紅色,壞死十分明顯,當按壓時,手會有堅實的感覺。同時病豬的皮膚顏色與正常的豬相比較淺,在病豬的腎部有雀斑形式的出血點,心臟、膀胱等部位會出現出血性斑點,其皮下組織中的脂肪尤為潔白,在脾臟的尾端有實質性的梗死[4]。
3.1.2 慢性型豬瘟
在檢疫中,檢疫人員要仔細觀察生豬的結腸粘膜、回腸、盲腸上是否存在黑褐色的潰瘍,檢查其腎部的體積是否變小,重點觀察其腎部是否存在一定量的出血點。
發現豬瘟出現之后要及時關閉和封鎖檢疫現場以及養殖場,使用石灰乳對養殖場地和檢疫現場實施消毒,噴灑漂白粉液,進行反復清洗。對于感染的豬只和豬肉制品要及時銷毀,疑似感染的豬只和肉制品也要實施高溫處理。
生豬屠宰檢疫環節旨在保障豬肉市場秩序、保證食品安全,為飲食健康提供保障。生豬屠宰之前和之后都要嚴格落實檢疫程序。隨著豬肉制品質量要求逐步提升,生豬檢疫要點也越來越多,工作人員應該嚴格執行操作程序,落實檢疫目標,科學處理檢疫結果。本文嘗試分析生豬屠宰檢疫與處理的要點,旨在給從業者提供必要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