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軍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二師二十二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新疆和靜 841303)
畜禽場地沖洗的污水、尿液、加工廠污水等屬于重要污染源,污水中含有大量有害物,且生化指標極高。一旦此類污水排入江河之中,將導致水質不斷惡化,成為水體富營養化的主要誘因。同時,畜禽污水的排入導致敏感的水生生物不斷死亡,對水產業的持續發展產生阻礙;還會對地下水造成嚴重污染,使水體發黑、發臭,后期治理難度極大,很可能造成永久性的污染。
當前養殖場規模不斷擴大,畜禽糞便量也隨之增加,成為畜牧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據統計,我國每年產生的糞便量在17噸左右,是工業固廢物量的2.7倍,如若糞便沒有妥善處理,勢必會對周圍的水體、土壤與作物等造成嚴重污染,成為人畜疾病的傳染源。部分地區將糞便直接還田,但如若過量使用便會導致重金屬大量沉積,對土壤環境產生極大負面影響。
在畜禽糞尿中含有許多未被充分消化的有機物,主要有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等。前者在有氧條件下可釋放大量熱量,形成水和二氧化碳;在無氧狀態下,氧化反應不夠完全,便會生成有機酸、甲烷與醇類。后者主要由蛋白質組成,在有氧環境下,蛋白質分解后形成硝酸鹽類;在無氧狀態下,可分解成乙烯醇、氨、甲烷、硫化氫與三甲胺等帶有惡臭氣味的氣體,引發空氣污染。
現階段,畜牧養殖對環境造成的污染越發嚴重,相關部門應結合多種因素制定相應的管理方案,采用經濟性治理等方式,做好污水、臭氣與糞便的污染治理與控制工作,使環境污染控制效果得到顯著提升。
在新畜牧場地選擇中,應確保交通便利,合理規劃與道路之間的距離,還應確保用水便利,遠離人口密集區域。在規模化養殖中,難免會產生大量糞便,為了提高糞便資源的利用效率,可在農田周圍建設畜牧場,并大力宣傳促進農業與牧業的有機結合,促進糞便資源的充分利用。在畜牧經營中,積極采取“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模式,構建畜禽養殖→糞便→沼液→沼氣→無公害產品循環鏈,鼓勵農區與養殖戶之間簽訂協議,在農區中對畜禽糞便進行集中處理和使用,解決當地糞便污染問題,提高糞污資源的利用效率。此外,還應加強污染監測力度。當前畜牧業飛速發展,應強化畜禽污染現狀調查,科學準確的掌握臭氣、污水與糞便的污染情況,為生態保護提供有力依據。
(1)合理配制飼料。對畜禽所需飼料的營養價值進行測定,配制出與不同生產段需求相符合的飼料,減少養分的過量供給,由此降低養分排泄量,避免對環境帶來不良影響。
(2)消除抗營養因子。在畜牧養殖中,主要采用植物性飼料,以餅柏、豆類為主,大多含有大量抗營養因子,此類因子可減少飼料中營養物的利用率,增加排泄量。對此,可將飼料適當的加工處理,如將其膨化或者制成顆粒等,以此減少飼料中因子含量,提高養分利用率,進而減少磷與氮的排出量。
(3)采取多段飼養法。將畜禽按照不同營養需求進行劃分,再采取與之相應的飼養方法。畜禽隨著飼養時間的不斷延長,對營養的需求也發生改變。飼養者可通過調整配方充分滿足其生長需求,減少對磷、氨基酸的攝入,可避免其過量排泄對大氣環境產生的不良影響。
在生態學原理引導下,組織構建生態畜牧場,將區域的自然資源優勢得以充分發揮,使動物、植物與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得到有效利用,并與現代技術相結合,實現無污染的綠色生產。在生態畜牧場中,采用“中心牧場+糞便處理系統+廢水凈化系統”模式,在糞便處理系統下產生沼氣,對此類產物直接或者二次利用。在糞便處理方面,可將其作為肥料施加到農田之中,不但可使土壤環境得以改善,還可充分發揮糞便積極作用,將其制成顆粒肥料,提高利用效率;還可將其投入沼氣池中,為人們生活中沼氣能源獲取提供便利,減少煤氣利用率,提高糞便利用價值;還可將其作為飼料投入到水生物養殖中,由此增加水生物飼料,提高糞便的綜合利用率。同時,還可將其作為燃料,依靠合理技術提高其利用效果。發揮廢水凈化系統優勢,對場內廢水與尿液等集中控制,對土地外流灌溉進行凈化,促進廢水的循環利用,由此提高場內產出,確保環境綠色無公害,為生態平衡貢獻更多力量。
綜上所述,在環保型社會背景下,相關部門應加強對畜牧養殖中環境污染問題的重視程度,結合區域實際情況制定全面可行的管理方案,通過科學選擇畜牧場地、采取動物營養性環保技術、構建人工生態畜牧場等方式,促進畜禽糞便在生產與生活中的應用,由此提高環境治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