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技大學體育部 北京 100083)
2020年的“新型冠狀病毒”給人類造成的巨大傷害可謂空前,疫情的大數據顯示,死亡率高的是耄耋老人和體弱多病的群體,通過與新冠病毒的抗爭,人們會發現在強大的病毒面前,醫療條件再好也需要健康的身體做基礎。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健康是民族的希望,少年強則中國強。
目前,高校體育發展的現狀是,外來的“和尚”好念經,網球、羽毛球、跆拳道等是選課熱門,中國傳統武術越來越邊緣化。大學生是國家培養的社會精英階層,其興趣愛好決定著中華文化發展的方向,在這個群體中傳播和弘揚中華武術文化,不僅對大學生自身的健康發展有意義,而且對整個社會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的引領作用。
當前大學生對中華武術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認為凡是武術就能打。有隔空打牛的、槍炮能躲的、電光火石的等等,如蕭峰的降龍十八掌,在少室山大戰丁春秋時,作者描寫其掌風超過音速。國內某一女太極大師,在視頻上發功時一掌過去,學員又蹦又跳,像踩了電門。這些的所謂功夫經不起科學的檢驗。近來網絡上又熱炒“功夫”打假人徐曉東,可謂“戰績斐然”,一是大師太極雷雷不到5秒結束,二是46秒三次擊倒習詠春拳的呂剛。還有被媒體熱炒的傳武大師馬保全被普通搏擊選手幾秒KO等新聞。這些武俠小說、電影、電視劇、網絡游戲的夸大和無節制的特效混淆了人們視聽,使得大學生對中華武術持懷疑態度。這些所謂大師、高手根本代表不了中華武術真功夫,但這些不良炒作,卻給中華武術帶來了極大的負面影響。
分析社會上這些騙人功夫,行家一看就知道違背物理力學原理,技擊格斗不可能不發生身體接觸,隔著空氣就能把人打傷,已超出力學范圍,都騙到了電磁學范疇,讓電磁學通論的物理學家麥克斯韋都無法解釋,這種隔空打人的功夫顯然是偽科學。衡量功夫的高低、力道的大小,一定要符合牛頓第二運動定律,即F=MA(力量=質量×重力加速度)。不管是傳統功夫,還是現代搏擊,只有在體重、速度、力量、專項等占優的選手才是“能打”的基礎。錄像中李小龍的真功夫1秒鐘可以打出9拳或踢6次腿,能把一個身穿護具的200磅壯漢踢退20m,用雙節棍能擊出1600磅的力量,這種能力才能在全美空手道大賽中打敗諾里斯奪冠,在長島空手道比賽中以全KO的紀錄稱霸。
武術是中國傳統的運動項目,它是與踢、打、摔、拿等技擊動作為主要內容,通過徒手或借助器械的身體運動表現攻防格斗的能力。它分為:(1)套路:即預先按順序編排的,具有攻防含義的徒手或器械動作組合;(2)對練:即有兩人或多人按一定編排接近實戰的,徒手或器械演練攻防動作;(3)技擊:一般兩人實戰狀態下的散打、推手等攻防格斗動作。武術作為體育運動之一,它寓技擊和攻防演義于體育運動之中,技術上仍保留著攻防的特性。套路運動體現更多是“攻防含義動作”的串聯,突出健身防病功能。而散打運動更多的保留了攻防格斗的原汁原味。
中華武術展現的是內外合一,形神兼備的民族風格,其練習形式、內容豐富多樣,有實戰競技對抗性強的散打,有適合健身演練的各種拳術、器械的套路,運動風格適應不同年齡、性別、體質的人們需求,且對場地、設施要求較低,受時間、季節限制也很小,較之一些現代體育項目,具有更為廣泛的適應性,低成本性、易開展性。
根據2018年9月25日國家衛健委解讀 《中國青少年健康教育核心信息及釋義(2018版)》的數據,我國6-17歲兒童青少年超重率是9.6%,肥胖率是6.4%,兩個加起來有16%。2014年中國7-18歲在校青少年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別是1985年的11倍和73倍。近幾年進入大學的胖子和心血管疾病人數仍有增加趨勢,健康問題已嚴重的影響了他們的日常學習和生活,其原因一是由于高考體制,升學壓力很大,許多中學體育課如同虛設;二是家長、學生終身體育的認識意識薄弱,認為運動會占用大量學習時間;三是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引發的不良飲食習慣;四是過度使用電腦、手機而擠掉了運動時間。以上因素造成了大學生亞健康人群暴增。
在互聯網+時代,也是人才競爭激烈的時代,大學生群體的健全人格對整個社會以及個人的可持續性發展都有積極作用。武術運動作為高校體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塑造大學生健全的人格方面有其獨到作用,如編排精美的太極拳能體現的東方古典藝術的神韻,有利于大學生內在感情的抒發和內在修養的塑造。《大學》中曾提出“內外兼修”被太極拳充分體現,太極拳講究“內”修品性,“外”修技藝,可讓大學生心平氣和、恬靜自然;而散打可以培養大學生勇敢頑強的拼搏精神,帶給學生沉穩、勇敢和自信,能掃去浮躁、憂郁、懦弱等不良心理的陰霾,進而提升他們的社會適應力。
國家衛健委青少年健康會議上提出“兩不要”,一是不要長期只從事一種運動方式的鍛煉,容易產生勞損和傷病;二是不要在疲勞的狀態下進行高強度或者身體對抗性比較強的運動,就是運動要適度。所以,大學生在從事足球、籃球這些西方現代體育運動的同時,也應該掌握一項傳統健身技能,增加終身體育技能的多樣性。武術運動,對內能理臟腑、通經脈、調節精氣神;對外能利關節、強筋骨、壯體魄;內外兼修則能提高人體抗病力,防病于未然;還能發展柔韌、協調、力量、速度、耐力等綜合素質。通過中華武術“夏練三伏,冬練三九”健身思想的長期熏陶,能夠幫助大學生提前養成終身體育的習慣。
以散打為例,據2007年6月的調研數據,在隨機抽取北京65所本科高校中的35所院校中,開設課程的有18所,有武術協會的有9所,有代表隊的只有3所,在北京幾十萬大學生中的發展態勢極不均衡和偏弱。反觀,中國近鄰日本、韓國,大中小學的習練柔道、跆拳道人數占青少年總數的百分比要高出很多。2015年韓國國技院統計,跆拳道在訓學員約500多萬,中小學80.9%以上的男生和40%以上的女生都練習,成為青少年都練的國術運動。2013年全國學校體育武術項目聯盟主席趙光圣曾說,“學生喜歡武術,卻不喜歡武術課”,也道出了中華武術在高校發展的現狀。
當全世界都熱衷于中國功夫時,我們卻迷失于枝繁葉茂中,思想的僵化迂腐,體系的落后都制約著武術發展。中華武術正像武俠小說描寫的一樣,是門派眾多,內耗巨大、雜亂無序,不思改革進取,錯失了在我國舉辦奧運會“入奧”的最佳時機,讓喜歡中華武術的大學生們失望之極,轉而去學了跆拳道、空手道的大有其人。讓中華武術尷尬的是:不缺失文化和內涵,卻太亂、太玄、太繁。據統計目前流傳有序,傳播廣泛的拳種就有129種之多,讓大學生“無從入口”。反觀拳擊、跆拳道等項目,它們的創立發展的歷史都遠遠在中華武術之后,但它們依靠實用簡約的教材體系、舉國的推廣和宣傳體制,成功地走上了“奧運”舞臺。
在高校強化傳統武術教育能讓未來社會精英階層理解傳統健身文化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有利于中華武術的生存和發展,讓中華武術這一健身的瑰寶更好的造福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
1967年11月,在接受美國武術雜志《黑帶》的專訪時,李小龍發表對傳統武術看法,傳統武術套路有一些不符合搏擊的馬步、仆步、攻防招式等形式,造成了練打脫節,學生沒能真正貼近實戰訓練。所以,一個沒有真正理解中國功夫,所謂身懷雜七雜八“真傳”的“大師”,只會遭人痛毆,如馬保國、太極雷雷之流。
正確的功夫對決,從現代體育公平、公正角度,比賽的兩人一定是要做到性別、年齡、體重級別、專業訓練年限等相近才有可比性。目前我國武術是理論、套路、技擊相對分離的,當今武術家與冷兵器時代的武術家有著本質的區別,過去武術家是能文能武。最能代表中國格斗功夫的是中華武術中的散打運動。早些年舉辦的“散打王”比賽中涌現出像柳海龍、方便、寶力高等優秀的選手,以及近年來MMA賽事涌現了許多優秀選手,如,張偉麗、李景亮、王冠、宋亞東等,他們才是這個時代中國功夫的代表。
中華武術是可以與傳統京劇媲美的國粹文化,高校體育應當繼承與發揚。本文以為高校武術的課程設置和開展模式一定要服務于大學生的終身體育的需要,建議男生以散打搏擊為主,兼修一套太極拳;女生以太極拳為主,兼修女子防身術(防身散打)。
中華武術的核心價值是與中國傳統文化關聯的,“尚武”精神的價值是“愛國、修身,自強不息”的民族氣質,這是中華民族不能丟失的。中西體育文化的融合與碰撞,需求同存異,取長補短,如果中華武術不進行必要割舍,便很難與現代體育融合。高校武術教學應率先學習現代體育的成功經驗,把繁多的內容進行提煉濃縮,取舍時既考慮文化傳承,又考慮是否能符合終身體育目標。高校是引領傳統文化改革的橋頭堡,擔負著教育改革的重任,應大膽改變高校武術教材各異,內容駁雜的局面。大學生是以專業學習為主,沒有太多的時間在武術學習上面面俱到。所以,大學應統一武術教材內容,并且在內容上大大簡化、割舍,做到易學、易練。如以太極拳為例,先把五大門派陳式、楊式、孫式、吳式、武式合并為一,統一創編三套即可(初級、中級、高級),內容簡約,取眾家精華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能看到自己的魂和影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創編簡單實用的武術教材是繼承文化的關鍵。
武術作為運動項目有其局限性,而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則有其永恒存在的必要性。在我國全面實施三全育人的新形勢下,對大學生的全面素質和健全人格教育是高校體育重要任務,高校體育應發揮中華武術在其“三全育人”中的特殊作用,與現代體育互融互補,為中國造就一個健康向上的中堅群體。缺少中國傳統健身元素的高校體育是不完美的,民族的才是永恒的,隨著中國強國夢的逐步實現,中國傳統健身文化勢必對世界人民的健康產生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