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春玲,季青潔,徐 恒,冷文飛,崔海濤,楊德錢
(1.湖南中醫藥大學2013級本碩連讀生,湖南 長沙 410208;2.重慶市墊江縣中醫院,重慶 墊江 408300)
蛇蟲類藥物具有良好的祛風止痙、破積逐瘀、通絡止痛的功效。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先天體質虛弱、肝腎氣血不足,易受風寒濕熱之外邪侵襲而致病。或有已病者病程日久、纏綿難愈,以致痰瘀互結,經絡阻滯、血脈不暢、肢節不利。冷文飛用蛇蟲類藥以祛風濕、通經絡、破積逐瘀,治療類風濕關節取得良好效果。
類風濕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以滑膜炎為主要特征的免疫系統性疾病。以全身小關節腫脹、疼痛甚至變形為特點,具有多關節、對稱性、侵襲性,常伴有血清、類風濕因子及抗環胍氨酸抗體陽性及關節外器官受累,嚴重可引起關節畸形及功能喪失[1],以骨關節僵硬變形、關節附近呈黯黑色、關節疼痛麻木及指骨不可屈伸等為常見臨床癥狀[2]。西醫認為其發病與遺傳、內分泌、性激素、免疫系統、感染心理因素等有關[3]。類風濕關節炎屬中醫“痹證”范疇[4]。其病因病機最早見于《黃帝內經》,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可由感受風、寒、濕、熱等六淫之邪,同時風寒濕熱、痰濁、瘀血可自內而生,如陽虛內寒、陰虛生熱、血虛生風、脾虛生濕,久為痰濁,氣虛生瘀,風寒濕熱、痰濁、淤血從內而生,痹阻經絡,留滯關節,乃發尪痹。陽氣偏盛或陰虛導致陽氣相對偏亢,內有蘊熱,感受風寒濕熱之邪而發病;或寒濕痹阻證久病不愈,郁而化熱而成濕熱痹阻證,或過用溫燥之品,陽氣偏亢,熱邪內生而發病。《中藥新藥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中將痹證分為濕熱痹阻型、寒濕痹阻型、腎氣虛寒型、肝腎陰虛型、瘀血痹阻型(簡稱瘀阻型)5種證型。
《太平圣惠方》有蛇蟲類藥物組成的方劑,如蠶娥散、天雄丸等,用烏梢蛇、白花蛇、全蝎、地龍等搜風通絡止痛藥。到清代得到進一步發展,葉天士提出蟲蟻類可“飛者升,走者降”的理論依據,在《臨證指南醫案》中認為痹病久則瘀血入絡入骨,提倡用活血化瘀及蛇蟲類藥物以搜剔宣通經絡關節,如全蝎、地龍、穿山甲、蜂房等類[6]。近代用蛇蟲類藥物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病例日漸增多。常用于治療痰瘀互結型類風濕關節炎的蛇蟲類藥物主要有烏梢蛇、白花蛇、地龍、土鱉蟲、全蝎、蜈蚣、僵蠶等。
烏梢蛇。為脊椎動物門游蛇科爬行動物烏風蛇除去內臟的干燥軀體。性甘、平,歸肝經。具有祛風濕、通經絡、定驚等作用。主要運用于治療風濕關節痛,尤善治偏風寒、游走不定者,可配伍羌活、秦艽等加強祛風濕、活血通絡等功效。岳悅兵等[7]研究發現烏梢蛇祛風片治療早期類風濕關節炎有顯著效果。
白花蛇。屬眼鏡蛇科動物,是銀環蛇的幼蛇或五步蛇的干燥尸體。性甘、溫,味咸,有毒,歸肝經。其具有祛風、通絡、定驚止痙的功效,主治風濕頑痹,中風半身不遂:白花蛇善走竄,能內走臟腑,外達肌表而透骨搜風,為治內外風之要藥,治療各種風濕痹證療效佳,尤善治痹證日久之風濕頑痹,麻木、屈伸不利,以及中風口眼?斜,半身不遂,常與防風、羌活、當歸等配伍,活血化瘀、通絡效果更好,如《瀕湖解集方》白花蛇酒。陳永久等[8]研究發現白花蛇散治療類風濕關節炎效果顯著。
地龍。為參狀環毛蚓,背暗異唇蚓,直隸環毛蚓和秉氏環毛蚓的干燥體。性寒、味咸,歸肝、脾、膀胱經。功效為通絡,清熱定驚,平喘、利尿。主治風濕病。地龍善于活血化瘀以通利關節,適用于氣血不暢、經絡阻滯、血脈瘀阻、肢節攣拘。其善治肢體關節腫痛、麻木、屈伸不利等為主要癥狀的痹證,可配伍祛風散寒、通絡止痛藥,如川烏、草烏、南星、沒藥等,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小活絡丹。崔杜君等[9]研究發現地龍通痹湯治療類風濕關節炎200例,顯效152例,緩解28例,無效20例,總有效率90%。
土鱉蟲。為中華地鱉、有冀地鱉和東方后蠊的雌蟲干燥體。其性寒,味咸,有小毒,歸心、肝、脾經;有逐瘀、破積、通絡之功效;主治跌撲損傷、風濕筋骨痛等癥,對關節屈伸不利甚至畸形有良好效果。葉天士善于運用蟲類藥的活血化瘀的作用,認為蟲類動作迅速,應其形,蟲類藥藥效善于攻竄流走,其有使“血無凝者,氣可流通”之功用。于燕等[10]實驗證明土鱉蟲能調節血脂,對血管內皮細胞有保護作用,活血化瘀而不傷經絡,祛邪而不傷正。楊耀芳等[11]研究發現土鱉蟲較強的鎮痛作用。
全蝎。屬節肢動物門蛛形綱,東亞鉗蝎的干燥尸體。性平,味甘辛,有小毒,歸肝經。有息風止痙,攻毒散結,通絡止痛之功效。治療頑固性偏正頭痛、風寒濕痹等癥效果良好。單味研末吞服亦能奏效,若配蜈蚣、僵蠶,或在祛風濕方劑中加入全蝎,功效尤著。余曉芬[12]認為全蝎具有明顯抗炎止痛效果。
僵蠶。為蠶蛾科昆蟲-家蠶的幼蟲在未吐絲前,因感染白僵菌后發病致死的干燥蟲體。其性平,味咸,歸肝、肺兩經。主要功效為祛風鎮驚,化痰散結。主治痰瘀互結型痹證之風濕痹痛。朱良春認為類風濕關節炎大多病程較長,病情纏綿,久治不愈,極易反復發作,一般祛風燥濕、清熱、散寒通絡止痛之藥物只能緩解,不能治愈。此類痹證,具有“久痛多瘀、久痛入絡”的特點,屬于頑痹。同時陽氣虛弱、氣血虛弱等正氣不足等,病邪盛則乘虛侵襲,氣血為外邪所滯,瘀阻經脈,深入骨節,膠著纏綿不去,痰瘀相互膠著,凝澀不通,腫痛以作。腎主骨,久病及腎,久病入骨,因此朱老提出從腎治尪痹,以補益肝腎,以壯督陽治其本,搜風通絡治其標,創制益腎蠲痹丸[13],治療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