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升
(博愛縣農業綜合行政執法大隊,河南博愛 454450)
養殖行業飛快發展,養豬規模持續擴大,相應產生的廢水處理規模隨之擴大。養豬廢水如果未經處理直接排放到自然環境中,會對土壤、水資源帶來不同程度的污染,結合相關數據統計,一頭豬每日產生的廢水大概在30kg左右,一年產生廢水量大概為11t,而養殖場的生豬數量較多,由此形成的廢水規模不言而喻?;诖?,需要結合生豬養殖基地廢水排放情況,把握生豬養殖基地廢水的高色度、高懸浮固體和高有機物濃度等特點,進一步優化設計和運行廢水處理工程,提升廢水處理效果。
生豬養殖廢水處理工程,需要結合具體情況,遵循相應工藝流程優化設計。具體工藝流程:養豬產生的豬糞水、沖洗水通過初沉池,將其中的固體物質清除后進入到調節池,用于調節水質;出水進入到沼氣池后,對廢水厭氧消化處理,大概有50~60%的有機物被厭氧消化,最后所產生的固體泥渣進入到干化場;沼氣池的下一個環節是中間水池,泵入曝氣生物反應池,將其中的有機物、NH3-N等物質去除干凈;泥水分離后,有部分活性污泥進入到曝氣池,其他的污泥分流進入沼氣池;出水溢流到集水池,然后進入混凝池,加入適量的混凝劑PAC,用于減少廢水中的磷、有機物等;進入慢混池,實現處理水和PAC充分混合;流入沉淀池分離泥水,進入干化池、消毒池,借助NaClO消毒處理,經過處理后排出。
(1)預處理。作為一個基礎環節,其目的在于清除廢水中大規模的固體懸浮物,創設便于后期物化反應、生化反應的進水條件,避免固體懸浮物過多影響到管路、設備正常運行。預處理量大概為每日60m3,初級沉淀池是主要的處理設施。
(2)厭氧池。初沉池處理后的廢水,進入厭氧池產生生化反應,實現部分有害物質充分降解、分離,提升廢水處理生化效果。
(3)好氧池。作為核心生化反應設施之一,肺水腫的氨氮物質,經過生化反應轉化為硝態氮。出水進入到好氧池,在好氧池中同活性污泥攪拌混合,基于微生物降解處理廢水有機物。為了更好的滿足生化需要,可以設置微孔曝氣器適當的增加廢水中溶解氧,通過充足的氧氣支持微生物降解作用發生,并充分混合攪拌混合液。
(4)中間沉淀池。在這個階段,將其中泥水混合物分離出來,轉化為回流污泥后進入到好氧池,其他部分用于厭氧消化處理。
(5)后混凝處理。靈活選用物理化學法,對于廢水中的氨氮、SS、總磷和COD等物質充分去除,主要設施包括快速、慢速混凝池,以及二沉池。在在混合反應池中加入適量的混凝劑PAC生化反應后,泥水分離,進入消毒池消毒處理,最后進入氧化塘中。而其他成語的污泥,脫水、填埋處理。
在初期運行階段,處理前3d將適量的清水、污水注入到生化池中,污泥倒入好氧生物反應池,基于污泥泵進入到生化反應池,而曝氣池需要連續鼓氣運行。污泥接種后持續悶曝,控制水氣體積比為1:5到10之間,在這個過程中連續曝氣。1d悶曝后繼續進入原水,然后在下一日進入10~15m3的污水量,至生化反應池處理。
在中期階段,悶曝處理2~3d后,即可發現污水顏色從黑色變為黃褐色,伴隨著處理進程逐步加快,氣味呈現為泥土腥味。這個階段需要大量營養物質支持菌種繁殖,進入污水來補充營養物質連續悶曝。選擇曝氣1h、停10min的方式,加快污泥菌膠團形成速度。
7d到10d悶曝處理后,處理后的污泥外觀表現為淡黃色,30min后污泥沉降比大概為20%左右,觀察污水中浮現黃褐色絮狀物?;谏鬯幚砗筮M入增負荷調試階段,每日增加1/5污水負荷進行出來,平穩過度后加入適量的清水調節,提升處理效果。
生化調試是最后一個階段,依據水中溶解氧量調整水氣比,通常將溶解氧質量濃度維持在1~3mg/L。同時,廢水處理效果,還需要結合總氮、SS、pH值、COD和污泥沉降比等指標進行考量,力求提升廢水處理效果。
綜上所述,生豬養殖基地廢水處理工程設計優化,應選擇合適的參數,契合工程實際情況來完善配套處理設施,滿足高濃度養豬場廢水處理效果。基于厭氧-好氧-化學混凝沉淀處理后,出水水質穩定、各項指標符合廢水排放標準,在滿足養殖場發展需要,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和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