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龍
(青海省大通種牛場,青海大通 810102)
巴氏桿菌病,也有牛出血性病的別稱,是影響高原牦牛正常生長發育的主要病癥,會引起牦牛急性腸胃炎、發熱、肺炎等等,關節出現化膿性炎癥為常見的慢性病例,也會有一部分病牛出現爛喉癥狀。為了減少巴氏桿菌病的負面影響,應當采取可行性高的防控辦法。
高原地區的一家養殖場牦牛總養殖數量在400頭以上,日常主要采取的養殖方式為放樣,繁育方式為自繁自養。之前已經按照免疫計劃實現了口蹄疫等相關病癥的免疫,在2019年8月,養殖戶觀察到5頭牦牛倒地不起、體溫飆升、精神萎靡的情況,當晚4頭牦牛死亡。到獸醫到養殖場親診時,牦牛傳染數量已經達到了26頭,其中育肥牛7頭,犢牛19頭,犢牛中已經有9頭死亡?,F場存在牛舍潮濕、糞便堆積的情況[1]。
病牛發病時周身會產生水腫,遍布全身,通常在頸部和咽喉部位會有較高的水腫出現概率,在以上部位的皮下組織極其容易出現嚴重性或惡性水腫。如果發病情況較為極端,牦牛舌頭部位則會出現腫脹。如果巴氏桿菌病屬于水腫類,則通常在癥狀表現上,牦牛呼吸會更加急促,也會產生更多皮膚上黏膜,如果沒有第一時間救治,通常病程會維持在12~36h。
如果巴氏桿菌病屬于敗血類,則牦牛在發病之后,體溫會飆升至42℃,高溫發燒會導致牦牛飼料采食量下降,食欲漸廢,病牛精神萎靡,心跳加快,身體各部分會成干燥狀態,并伴隨腹痛腹瀉的狀況。從糞便排泄物的外觀觀察,會發現其中夾雜粘液和血液。通常情況下,牦牛腹瀉之后,會使體溫下降,會引發極高致死率,病程通常會維持在12~24h。
如果巴氏桿菌病屬于肺炎類,由于伴隨肺炎癥狀,就會使牦牛呼吸更加困難,之后會產生流鼻涕和咳嗽的癥狀。通常患病病程最長不會大于1周,最短在3d。水腫癥狀通常會伴隨肺炎癥狀,產生敗血情況概率較高。巴氏桿菌肺炎類癥狀會引發極高致死率,相關研究資料顯示致死率在大約80%。如果病?;謴蜕眢w健康,將會極大提升自身免疫力[2]。
巴氏桿菌病屬于一種病原菌,在牦牛呼吸道中,通常為宿主病毒共棲狀態。該病沒有明顯的發病季節,但是在特殊天氣下容易發病,比如氣候巨變、冷熱交替、悶熱多雨等等。病毒通常散發傳播,在牦牛身上的組織液和排泄物中都會存在,一般感染會發生在消化道或呼吸道。如果牦牛群中產生了巴氏桿菌病,通常難以找到感染源,普遍會從牦牛養殖環境上找原因。例如牦牛圈舍通風性不好、飼料發霉、周邊環境存在寄生蟲等等,都會降低牦牛機體抵抗力。病菌很容易侵入牦牛體內,進入血液引發內源性傳染。
巴氏桿菌病主要采用藥物治療,譜抗菌為首選藥物。如果病牛癥狀較為嚴重,則應當利用譜抗菌進行治療。質量方式為注射,通常會選用肌肉注射,每天注射1次。在首次注射時會適當增加注射計量,尤其應當控制輸液速度,藥物包含葡萄糖、碳酸氫鈉和復方氯化鈉,3種藥物應當有機結合,不僅應當充分發揮藥物功能,還應當保證牛體酸堿平衡[3]。
4.2.1 加強日常預防管理
為了降低牦牛的患病概率,應當強化預防管理工作的落實情況,在飼養、衛生、消毒和疫苗等方面引起足夠的重視,并落實相關工作,防止巴氏桿菌病的傳播。除此之外,養殖工作人員應當全面提升飼料管理水平,加強牦牛的抵抗病毒能力。另外應當保證牦牛圈舍和活動場所的清潔性和良好衛生情況,為牦牛提供更好的生存環境。定期對牦?;顒訄鏊M行清潔消毒,防止巴氏桿菌滋生和傳播,消毒時應當利用石灰乳和漂白粉,對于未經感染的健康牦牛,應當定期進行接種疫苗的操作,最大程度降低牦牛發病率。
4.2.2 加強專業技術隊伍的培訓
除了強化養殖人員和飼養員的日常管護工作,還應當有針對性培訓專業技術隊伍,提高獸醫治療的針對性,學習相關的疫病防控知識。技術人員需要親自接種,使免疫質量得到提高。如果條件允許,應當加強巴氏桿菌的研究工作,強化調查,針對牦牛活動頻繁區域更應如此,從而為科學防控提供更專業的參考依據,全方位保證牦牛的安全健康[4]。
巴氏桿菌病對高原牦牛正常的生長發育,會產生較大負面影響,嚴重情況甚至會大面積引發牦牛死亡,使養殖戶經濟蒙受巨大損失?;诖耍B殖戶一定要充分認識到該病的防控重要性,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降低病菌傳播概率,提升養殖業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