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鵬
(湖南省郴州市桂陽縣仁義鎮人民政府,湖南桂陽 424406)
由冠狀病毒科豬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起的具有較強傳染性的疫病即豬傳染性胃腸炎,由于被感染到的病豬會長期攜帶病毒,并迅速向健康豬群傳播疾病,因此一旦出現豬傳染性胃腸炎就會嚴重影響到養殖戶的經濟狀況,給其帶去非常嚴重的損失,必須要為養殖戶明確防治該病的方法,以確保養殖場業的良性發展[1]。
全世界的豬群身上都有可能發生豬傳染性胃腸炎,其中最容易感染豬傳染性胃腸炎疾病的豬群為剛剛出生10d左右的仔豬,且仔豬一旦感染,死亡率近乎百分之百,而斷乳仔豬的死亡率一般在10~20%左右,成年豬基本不會死亡。任何季節都可發生豬傳染性胃腸炎,最容易發病的季節為早春、晚秋時節。豬傳染性胃腸炎的主要傳染源為病豬以及攜帶病毒的豬[2]。
不同年齡段豬的感染傳染性胃腸炎的癥狀具有較大區別。體溫的下降,并伴隨呈黃色、黃綠色或灰白色的腹瀉,為一般豬的疾病表現,部分腹瀉嚴重的一般豬還會伴隨程度不同的脫水。而食欲下降,持續上升的飲水欲望,超過40℃的體溫,且多會伴隨哺乳奶的質量下降、奶量減少為哺乳豬的疾病表現,隨后哺乳豬還會相繼出現嘔吐、腹瀉嚴重等。腹瀉、嘔吐則是仔豬的疾病表現。
在解剖檢查時可發現病死豬明顯的消瘦、脫水現象,且卡他性炎癥亦會出現在病死豬的小腸及胃部,且其小腸內部會伴隨少量的出血以及一些未被消化的凝乳塊,且黏膜附有粘液、腫脹,在擴張的情況下可呈透明狀態。另外,病死豬的腸內還會存有大量的黃綠色液體狀物質。在顯微鏡下觀察病死豬的小腸切片還可發現其小腸絨毛的脫落、萎縮,因此,即使患病的母豬康復也會生出身上絨毛有輕度萎縮的仔豬[3]。
初步診斷可依據豬傳染性胃腸炎疾病的臨床癥狀、發病特點以及剖檢變化,確診需使用免疫學技術、分子生物學技術等實驗室技術。并在診斷中將豬傳染性胃腸炎疾病與流行性腹瀉病區分,通常流行性腹瀉病比起豬傳染性胃腸炎疾病具有相對較低的死亡率。
預防豬傳染性胃腸炎發生的最為有效的措施之一就是為豬群做好免疫接種。一般為防治仔豬感染,需在母豬妊娠生產前的1~2個月于其后海穴肌肉注射5ml的豬傳染性腸胃炎滅火菌苗以及弱毒凍干苗,使母豬在妊娠期存在抗體并將其傳遞給仔豬,以獲取免疫能力。另外,當仔豬生長到20kg時需為其接種2ml的疫苗,當其生長到50kg時需為其接種5ml的疫苗,為了提升豬群在冬天的免疫力,還需在冬天來臨之前對育肥豬及保育豬接種疫苗。
保持豬舍以及養殖場的空氣新鮮、光照合理、清潔干燥、溫度適宜對于預防豬傳染性胃腸炎也起著非常重要的積極作用。確保幼豬的飼養溫度保持在25℃以上,并特別做好在冬天的豬舍保暖,加強通風和換氣,確保豬舍的空氣流通,不被污染。并將飼養管理的重點放在協調處理豬舍的“保溫、通風換氣、防賊風”上,最大程度的減少環境給豬群帶來的一系列應激性刺激,比如臟亂、寒冷、污染以及潮濕等,并加強豬舍養殖環境的防疫消毒以及飼具、圈舍的衛生綜合治理,將衛生消毒工作制度化、常態化,禁止出現飼管人員串舍、串場、串崗現象。
對于確診的患豬應結合其患病程度對癥治療。通常采取單獨隔離輕微癥狀的患豬,立即撲殺后期出現癥狀的患豬,并為其進行無害化處理。具體方法為:為患豬提供足夠的無菌飲用水并為其斷食2d,給予脫水嚴重的患豬每次約1000ml的口服補液鹽,并連續三天每天為患豬的一側肌肉注射一次10ml的干擾素誘導劑聚肌胞,一側肌肉注射一次2ml/kg·bw的病毒靈注射液。按照1:10的比例添加98%的強力霉素粉劑于患豬的飲用水中,指定嚴格的消毒方案,并定時在治療期間實施[4]。
由于豬傳染性胃腸炎具有極高的傳染性,且仔豬一旦患病就有接近100%的死亡率,而成年豬一旦患病雖不會死亡也會使其發育速度嚴重減慢,給養殖人員帶去非常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養殖戶們一定要多多學習科學養殖和管理豬群的相關知識,并加強與基層獸醫站的聯系,堅持自繁自育生豬,及時為豬群進行免疫接種,并加強對豬群的飼養管理,多為豬舍消毒、通風,確保豬舍環境的干凈、光照合理以及溫度適宜,科學的進行豬群疫病防控,一旦發現異常情況立即對癥處理、治療,并做好疾病的預防工作,以提升生豬的安全,減少豬群的患病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