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傳凱
(河南省武陟縣畜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河南武陟 454950)
雞異食癖是養殖生產中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病因極其復雜,常可引起雞產蛋率和酮體級別降低下降,甚至導致死亡,危害性[1]。尤其是近期雞蛋價格持續低迷,個別養雞戶在飼養管理上失去了信心,導致管理不到位,致使雞群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異食癖疾病。主要表現為雞群互相啄肛、啄羽等,筆者通過對發生異食癖的雞場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分析,發現初產蛋雞和高產蛋雞發病率較高,降低養殖戶的經濟效益,為此,本文就蛋雞的異食癖的病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綜合防治措施。
發病雞場的雞群多是生長的大小不均衡,尤其是雛雞或中青年雞蛋雞多發。由于該群體雞群正處于生長發育時期,骨骼以及體重都增長較快,若飼養管理不善,易導致雞群整齊度較差,就可以誘發雞異食癖的發生。
通過現場流行病學調查可見,養殖密度分配不當是誘發該病的主要原因。由于養殖場的飼養密度不合理,養殖密度過大可引起水槽以及料槽供應不不足,易引起雞群進行爭奪飲水和飼料,導致飲食或飲水不足,而繼發雞異食癖。
根據現場實地調查,發病雞場的舍內通風不暢,舍內環境較差,空氣質量差,雞群吵鬧,噪音較大;雞舍內外溫度溫差較大,不適宜雞群的生長。另外,雞舍設計不合理,導致舍內的每天光照有限,且強度不均等。以上因素均可誘發本病。
喂食的飼料過于單一,致使鈣、硫、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缺失,進而使雞只抵抗寄生蟲的能力下降,進而誘發該病的發生。
雞異食癖還可能是由細菌和病毒誘發,比如:大腸桿菌等細菌誘發腸道炎癥,雛雞進入換羽期時。雞患有球蟲病,引發雞體發癢,導致雞會啄咬自己的身體,出血處還會引起其他雞的啄食,誘發異食癖。除此之外,不當的斷喙也會造成異食癖[2]。另外體表寄生了螨蟲、虱子等,在此類寄生蟲的影響下,雞的皮膚瘙癢異常,為了緩解癥狀,被迫采用啄食羽毛和皮膚的方式。
此類型在雞群中較為常見,且對雞的危害性也較大。一般多發生雛雞或是感染雞白痢桿菌病的產蛋雞。如果某只雞的肛門處留存大量稀疏狀的糞便,甚至出現堵塞肛門的情況,將會引起其他雞只啄食其肛門處,進而導致肛門處出現損傷、出血等。另外,當飼養人員操作不當時,可能造成雞的泄殖腔和輸卵管外翻,進而誘發其他雞只的啄肛現象。
簡單說就是病雞啄食自己的蛋。引發此種現象的原因同樣是因為飼料中營養成分不足,而蛋殼中含有大量的鈣質、蛋白質以及鹽分,導致病雞啄食。
與啄肛癖相比,啄羽癖的危害性明顯降低,常見于產蛋雞,特別是高產蛋雞。雛雞舍、中雞舍及產蛋雞舍發生率較高,雛雞和產蛋雞在換羽毛階段更容易發生。少數雞互相啄食脫落的羽毛或者新長出的羽毛,從而導致被啄的皮肉出血,發展成啄肉癖。雞群一旦發生此病,就會快速蔓延至蔓延,對雞群整體的生長發育以及產蛋率造成嚴重影響。
散養的雛雞易發生異食癖,通主要表現是雛雞之間相互啄食腳趾,嚴重的可致使雞只出現腿部出血或跛行。另外,若雛雞腳趾感染寄生蟲,特別是螨蟲,會導致病雞啄食其腳上皮膚的鱗片和痂皮,從而導致出血,進而導致其他雞只到來啄食。
養殖戶要科學飼養,提供適宜的養殖密度,合理分配,確保育雛室和飼舍內溫濕度適宜,科學提供飲水槽以及飼槽,確保雞群都能充分食用充足的飲水和飼料,以防營養單一,誘發疾病的發生。
養殖戶要做到科學斷喙,一般雛雞在7~9日齡時進行一次斷喙,70日齡前后依據具體情況再對全部或部分雞只進行修喙,沒有斷過喙的成年雞發生啄喙時,要進行及時斷喙。
要做到科學飼養,一是維生素。如果飼料中維生素含量較少,則雞群必然出現代謝紊亂,從而引發啄肛癖。二是蛋白質,日糧配比中除了植物蛋白外,還應具備氨基酸、動物蛋白等,促進雞群的進食和吸收。三是粗纖維物質。一般來說,日糧中粗纖維含量應該根據雞的種類有所區分。蛋雞日糧的粗纖維應該維持在總量的2.5~4.5%;后備雞群中,此比例應該控制在3~5%之間;雛雞中,此比例應該控制在3~4%之間。四是鈣、磷、鋅等微量元素必不可少,一旦缺失,雞群機體代謝功能的平衡將會被打破,引發異食癖等現象。
夏季溫度較高,在密閉環境下,雞舍易出現潮濕、悶熱,容易滋生大量細菌和寄生蟲,且大量雞群擠在一起,很容易造成傳染,從而引發大規模啄癖。因此,保證雞群機體的涼爽感及舒適性,避免雞群出現皮膚瘙癢等情況。另外還要確保光照也到位,必要時可以適用暖光燈泡。另外,不同品種的雞群應該分隔開來,分別飼養。同時還要改善雞舍環境的方式,能夠保證雞群的生理、心理處于良好的生長狀態,避免焦躁、不安情緒引發心理性啄癖。
綜上所述,雞異食癖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需要及時消除誘因,嚴重的病例及時做好對癥治療,加強飼養管理,及時補充營養,提高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