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元旦
(共和縣恰卜恰鎮獸醫站,青海海南 813099)
牦牛只有在高寒地區才有的,主要是食草,伴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層次發展,對牦牛產品的加工也朝著終身的方向發展,牦牛養殖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但是還有很多的牧民對牦牛的習性并不了解,在過程中經常會出現胃腸疾病,給養殖經濟增加了壓力。
牦牛瘤胃積食出現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牧民在實際的生活中采取傳統的養殖手法,直接將牦牛置于戶外讓其自主覓食,地理位置存在有一定的特殊性,這就造成了牦牛在外吃了很多難以消化的事物,包括塑料等,難以消化。牦牛的癥狀主要表現為排泄能力下降,腹部出現腫脹,反芻次數受到影響。
牦牛食道梗塞也是引起胃腸疾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出現這種疾病主要是因為牦牛食用了大量的飼料,對其正常生活產生了不良影響,具體表現為,牦牛無法繼續進食食物,出現流口水和咳嗽等癥狀。
一些牦牛因為食用了很難消化的飼料,再加上后續沒有充足的維生素和礦物質,胃部消化受到影響,出現了脹氣和創傷性胃炎的情況。病癥初期的癥狀是食欲衰退,反芻次數減少,中期肚脹,后期排放的糞便不僅干而且發黑,并伴有難聞的臭味。長時間沒有有效治療,就會變成腸炎,排出棕色稀便。
牦牛染上疾病之后,大多數情況下,都會直接找獸醫治療。但是從目前的發展來看,獸藥并沒有統一的標準和規格,所以一些商販為了能夠實現經濟收益的最大化,會考慮在獸藥中加入不合法的藥物,只要過程中,減少有效藥品的成分,亦或是在藥物中沒有明確的標出含有的藥物成分,牦牛食用藥品的效果大大折扣,延誤了最佳治療時間。
在診治牦牛胃腸疾病的過程中,很多都是處在病癥的中后期,造成了多種病原混合感染,臨床癥狀較為復雜,很難明確牦牛的疾病類型,不能將病學診治原理充分的運用在治療過程中,甚至一些獸醫不是按照病理治療,耽誤了最為合適的診治時間。
養殖牦牛的位置比較特殊,牦牛本身免疫系統受影響,機體的抵抗能力下降,缺少疾病的防御能力。免疫力下降的原因有兩種:傳染性、非傳染性。傳染性是牦牛本身就有病毒,病毒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得到治愈,造成后續免疫系統紊亂,降低了免疫力,一些疾病不能通過自身的免疫系統救治;非傳染性則是牦牛很長一段時間營養不足,免疫力下降。
牧民在養殖過程中,對牦牛胃腸疾病的防治理念是以預防為主體,輔之以治療,預防的重要性遠遠高于治療。如果在前期牦牛胃腸疾病中不采取積極的救助手段,后期牦牛會出現病變,再進行治療,已經太晚。
做好牦牛的喂養工作,需要做好預防胃腸疾病的接種工作,在喂養飼料的選擇環節,需要嚴格的選擇飼料,不允許為了節省成本,給牦牛喂食過期、變質的飼料,對其機體免疫力產生不良影響。另外,還需要在牦牛的飼料中適當的加入能夠提升牦牛免疫力的中藥制劑,維生素就是很好的選擇,這樣牦牛的免疫機制能夠得到提升,胃內刺激才能削減,為牦牛的健康生長創設良好的環境氛圍。
牦牛經常會感染的疾病要加強了解,這樣當牦牛出現了突發性疾病時,就能夠在第一時間進行救治,可以緩解胃腸疾病的病變。當牦牛出現食道梗塞的情況,需要進行有效治療,幫助牦牛盡快將阻塞食道的實物排放出來,可以將食道阻塞物下推,將胃導管插入到體內,快速打氣,推動阻塞,另外,還可以讓牦牛多運用,尤其是頸肌運動讓食物快速的消化。牦牛前胃弛緩,可以將體內的積食快速排出,喂食緩瀉止酵劑,幫助腸胃蠕動,提升腸胃的興奮度,和瘤胃按摩、牽引,積食能夠迅速的排出。如果牦牛的病情較輕,可以采取按摩的手法,幫助牦牛排氣,還可以灌服熟菜油,配合白酒和水等,對牦牛的胃部進行刺激。
不管是牦牛的養殖區域亦或是放養區域,都要加強管控,確保牦牛在生活中不會食用很難消化的事物,減少胃腸疾病的出現。養殖區域要加強消毒,合理的選擇消毒液,避免其他疾病的出現。
出現胃腸疾病的牦牛,要嚴格的按照獸醫開具的藥方科學診治,合理的使用獸藥,藥物的劑量和使用方法都要嚴格的按照規定喂養。此外,藥物的合格性要保證,這樣才能夠把握好病情的最佳治療時間。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增加藥敏試驗,這樣藥效才能夠得到提升,牦牛救治的難度明顯降低。
選擇獸藥時,要盡可能選擇知名度比較高的獸藥公司的藥品。購買獸藥時,需要向專門的站點購買。有關部門需要嚴格的管制獸醫和獸藥,避免不法商販的出現,提升執法的強度和力度,從根本上減少商販欺瞞行為的出現。
牦牛是高原地區重要的經濟來源,因此,高原地區為了能夠更好的促進畜牧業的健康發展,需要選擇科學的手段,減少牦牛胃腸疾病的出現,加強疾病的預防護理和綜合診斷,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牦牛的健康,提升牧民的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