旦 巴
(青海省玉樹州治多縣索加鄉獸醫站,青海治多 815499)
我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在我國海拔2500m高原地帶,一般以牦牛養殖業為主要發展經濟產業,也是我國高寒牧區農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物質基礎。20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部分牦牛群中流行一種傳染病,主要特征為腹瀉和消化道黏膜脫落。該病在牦牛群中傳染性較強,流行程度較廣,產生了很大危害。
牦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沒有明顯的發病季節,一年四季均存在發病可能,但通常每年5月至9月之間為該病多發期。各種年齡的牦牛都有發病可能,針對年齡超過三歲的牦牛,一般母牦牛發病概率較大,公牛發病情況較少。牦牛的發病率和致死率通常在大約30%,不同地域和不同牛群之間存在較大差異。20世紀90年代,相關部門對四川、青海和甘肅的牦牛,分別進行了血清抗體檢測,結果顯示總陽性率為34.8%,四川省為28.6%,青海為28.7%,甘肅為37.9%,可以印證這一研究事實[1]。
牦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通常會存在3~5d的潛伏期,在發病初期通常會有上感癥狀表現,體溫會飆升至大約40℃,如果出現腹瀉癥狀,體溫會稍微下降。該病病程長段各不相同,與牦牛體質和環境因素息息相關,有的病程會持續15d以上,也存在5~7d急性死亡的情況。如果患病牦牛泌乳與反芻現象停滯,就會產生特征明顯的癥狀,例如嘴角流涎、眼角流淚、口腔粘膜產生爛斑、鼻腔流出粘液性鼻涕等?;疾£笈T谂疟銜r,糞便外觀會呈現水樣,之后會呈現粥樣。外觀的呈現順序并不固定,也有先粥樣后水樣的例子。糞便顏色通常會呈現黃綠色或灰褐色,氣味惡臭,內涵氣泡,在3~4d之后糞便中會存在粘液、血液和粘膜碎片,有一些病例會在排便階段就產生血液粘膜。
隨機對40頭患病致死牦牛進行解剖檢驗,病理變化主要集中于消化系統。通過觀察可以發現,口腔和食道黏膜處產生爛斑、潰瘍和出血斑點;瘤胃與網胃粘膜存在充血、出血和水腫現象,癥狀程度各不相同;真胃粘膜會出現彌漫性充血、出血和水腫現象,很容易脫落。在十二指腸的部位,特別是回腸、空腸的外觀,呈現血紅色,粘膜會出血脫落,其中一小部分呈現潰瘍現象;腸內容物主要呈現黑紅色或紅色,氣味惡臭,在盲腸、結腸和直腸粘膜位置,會有出血脫落癥狀出現,癥狀各不相同;在腸系膜淋巴結會呈現腫大現象;肝部淤血腫大,顏色呈現灰褐色,膽囊腫大,膽囊粘膜會存在彌漫性出血點。除此之外,心臟冠狀脂肪的狀態呈現膠樣,心內膜會出現分布不均的出血點[2]。
將患病致死牦牛的淋巴結和脾建成小塊,固定于戊二醛磷酸鹽緩沖液中,濃度為2.5%,作薄切片。經過電鏡放大,漿細胞之內觀察到了附近有眾多病毒粒子,外觀呈圓球形,尺寸在50~70nm。
將牦牛血液在犢牛睪丸細胞培養瓶上接種,至于37℃的恒溫箱之內,培養5~7d,持續觀察細胞病變情況。在沒發現細胞病變的情況下,盲傳了20代。同時選取盲傳16代的培養物,稀釋10倍,在犢牛睪丸單層細胞小瓶上接種,經過3~4d培養之后,利用熒光抗體進行染色操作,對染色細胞進行鏡檢,發現細胞漿液中存在亮綠色熒光,可以證明其中存在牦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病毒[3]。
對牦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病毒的防治,國內還沒有正式生產的疫苗,未能形成批量生產。20世紀80年代曾制造過針對該病的弱毒凍干苗,盡管可以產生保護性中和抗體,但是會出現過性熱反應的副作用,而且經濟成本較高,因此沒有批量生產。在90年代曾使用過該疫苗針對青海地區的養殖牦牛進行注射,事實證明具有良好防疫效果,證明了牦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病毒弱毒凍干苗在臨床上是經得起考驗的。
除此之外,在證明存在牦牛粘膜病之后,也用過注射豬瘟弱毒苗的方式防制。相關資料顯示,為成年母牦牛注射5頭豬免疫量,防疫效果良好。犢牛注射3個豬免疫單位之后,會在15d之內產生50%的保護性中和抗體;對成年牦牛注射10個豬免疫單位,會在15d之內產生85.3%的保護性中和抗體,可以發現豬瘟弱毒苗具有良好的防疫效果,值得廣泛推廣[4]。
綜上所述,牦牛病毒性腹瀉-粘膜病對牦牛群體健康和養殖戶經濟效益,帶來的影響不容小覷。養殖戶一定要引起充分重視,從自身做起,學習該病相關防治知識,立足于養殖場內的疫情流行現狀,加強疾病防治管控工作的落實,在維持當前經濟效益的同時,實現牦牛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