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永華
(桂陽縣方元鎮(zhèn)人民政府(農業(yè)綜合服務中心),湖南郴州 424404)
羊傳染性膿皰是一種經常發(fā)生在山羊、綿羊養(yǎng)殖過程的疾病,近年來隨著養(yǎng)羊業(yè)的發(fā)展,這種疾病逐漸有蔓延的趨勢,由此會給整個養(yǎng)羊業(yè)造成巨大的損失,還會減少牧民的經濟收入。
羊傳染性膿皰病毒本身所具有的抵抗力非常強,一旦發(fā)揮極易導致連續(xù)性危害,這種病毒是一種副痘病毒,能夠有效的抵抗外界環(huán)境,在低溫環(huán)境下的存活時間很長,還會干擾綿羊與山羊,由此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無法估量。在消毒羊傳染性膿皰時可以使用10%醋酸、10%石灰、2%氫氧化鈉溶液,凡是感染的羊都是重要的傳染源,病毒在痂皮中的存留時間很長,這在一定程度上會直接威脅到整個養(yǎng)殖行業(yè)的健康、長遠發(fā)展。病毒侵入羊體時可以借助被感染的飼料、飲水、養(yǎng)殖場地,順著皮膚與黏膜與破損處,進入羊體以后病毒會大量繁殖,從而會對整個羊群健康產生嚴重威脅[1]。
這是一種比較常見的類型,病變發(fā)生位置主要集中在口唇部位。發(fā)病初期,小紅斑會出現在鼻鏡、上唇、口角,慢慢的會向丘疹轉變,之后破裂的膿皰會變成疣性硬痂,顏色為黃色或棕黃色。若病變的經過呈良性,則痂皮會自然的脫落,養(yǎng)只也會逐漸恢復健康。隨著病情的進一步惡化,相應的會擴大病變面積,相應的也會感染口唇周圍的面部皮膚,進而會對羊只健康造成嚴重威脅。若不能及時處理口腔病變則極易影響羊只進食,最終導致其衰竭而死。
這種類型在綿羊身上具有很高的發(fā)病率,以單蹄發(fā)病為主,臨床癥狀以蹄叉、蹄冠、系部皮膚存在膿皰為主,一旦膿皰發(fā)生破裂,會馬上潰瘍,嚴重情況下會造成繼發(fā)感染,還會導致深部組織出現嚴重的化膿,如肌腱、關節(jié)等,從而會對養(yǎng)只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臨床上比較少見的類型包括乳房型、外陰型。其中外陰型主要在于陰道存在許多膿性分泌物,陰唇腫脹明顯,且陰部皮膚伴有潰瘍的情況,膿皰也會出現在乳房上;乳房型會直接影響母羊的哺乳功能,經過乳汁還會對羔羊造成一定感染[2]。
該病在秋季具有很高的發(fā)生率,會感染不同性別、日齡、品種的羊,易感性最高的當屬3~6月齡的羔羊。這種疾病在短時間內就能夠獲得迅速傳播,多數以群發(fā)性經過為主,在臨床上具有很高的病死率。而成年羊只的易感性不高,以散發(fā)性經過為主。
羊傳染性膿皰本身所具有的臨床特征十分明顯,初步診斷時可根據不同程度的膿皰、痂皮和流行性特征,如口鼻、口腔黏膜、齒齦、唇部等,診斷過程中還需要對羊痘病、壞死性桿菌進行科學的區(qū)分。確診時需取一定計量的膿皰液或水泡液,開展病毒分離培育工作,并認真檢查包涵體,或者在電鏡下直接觀察病料負染色;或者在診斷時還可以利用血清學方法,如補體結合試驗、酶聯免疫吸附試驗、免疫熒光抗體等。
當前,針對這種疾病尚未研制出特效療法,最為有效的措施就在于對癥施治、防治繼發(fā)感染。針對皮膚痘疹和潰瘍的部位,可以涂抹碘甘油或紫藥水,使用0.1%高門酸鉀溶液來沖洗黏膜感染部位;用針挑破結節(jié)處,并涂抹碘甘油,從而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針對口腔潰爛處,可以在一些注入稀鹽酸,經羊嘴自由反芻實現對傷口的洗滌,然后可以均勻的涂抹抗生素軟膏或碘甘油;為有效的預防與控制繼發(fā)感染,可以聯合使用廣譜抗生素類藥物或磺胺類藥物[3]。
與此同時,做好臨床施治工作。混合100g哈拉油、300g敵百蟲,攪拌均勻,在病患部位均勻的涂抹,連續(xù)使用1~3d;肌肉注射100mg/ml病毒唑、5mg/ml地塞米松注射液,按照2:1的比例混合;為配合治療可以局部涂抹碘甘油。用藥1~2d,效果明顯,臨床治愈率高。針對那些感染比較嚴重的病理,需要聯合使用青霉素與鏈霉素進行治療,一天兩次,康復效果理想。
羊傳染性膿皰在侵害羊體時主要經過損傷的皮膚、粘膜,主要傳染源在于病羊、帶毒羊。廣大養(yǎng)殖戶在日常預防過程中需要重視新羊只的引進工作,引進時做好疾病檢疫工作并禁止傳入病原。飼養(yǎng)管理方面,重視優(yōu)質飼料的喂養(yǎng),確保羊只健壯,促進其抵抗力的不斷增強,充分保護羊只,避免損傷其皮膚與粘膜組織。同時,及時接種疫苗,針對7日齡羔羊及時接種羊口瘡弱毒細胞凍干苗,通常接種10日就會產生一定免疫力,免疫期限1年[4]。
綜上所述,羊傳染性膿皰的侵害對象主要是2~6月齡的羔羊,若羊場沒有接種相關疫苗,則在羊只患病的情況下極易死亡,而接種過疫苗的羊場,羊只發(fā)病率、死亡率均比較大,但是極易造成繼發(fā)感染,由此會導致大量羊只死亡而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基于此,做好羊傳染性膿皰的預防與治療工作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