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強 陳幸福 柯八零 柯胡華
(1.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魯溪鎮農業農村辦公室,江西九江 332300;2.江西省九江市武寧縣官蓮鄉農業農村辦公室,江西九江 332300;3.江西省九江市廬山西海管委會巾口鄉農業農村辦公室,江西九江 332300)
早在20世紀70年代,江西地區就開始引進西門塔爾牛對本地黃牛品種進行改善,將其確定為雜交改良第一父本品種,經過多年研究發現西門塔爾牛在雜交后的生產性能方面十分優異,深受廣大牛養殖戶的歡迎。當前江西省每年推廣肉牛凍精數量達到20萬,肉牛改良20萬頭,繁殖各種雜交商品肉牛數量超過15萬,良種覆蓋率接近10%,利用江西省牛養殖的成功經驗,可以對我國其它地區西門塔爾牛的引進和雜交養殖提供借鑒。
首先,西門塔爾牛和當地純種黃牛雜交之后,不論一代、二代或者三代,在出生重6月齡體重、周歲體重以及成年體重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其次,產肉性能和產奶量也在不同程度的提升,雜交后的母牛要比本地黃牛性情更加溫順,可以滿足于田間耕作和乘騎等需要。
再次,雜交后的品種飼料利用率顯著提升,可以采食如玉米秸稈、稻草、皇竹草和本地牛吃剩的粗略飼料[1]。
最后,雜交品種的養殖效益顯著提升,這是由于西本雜牛生長更加迅速,飼料利用率更高,效益相當于出售2~3頭本地牛。
首先,體型外貌。西雜牛的外貌和父本相似,體格大、結構良好、細致緊湊、四肢結實、背腰平直,并且肉用性能明顯,皮膚呈白色,厚度中等,口舌和鼻鏡都為肉色,光滑向外,并且母牛的乳房發育良好。有相關研究對395頭雜交牛的外貌進行調查,其中93.2%的西雜牛額部有白花,43.2%的西雜牛軀干有白花,40.7%的西雜牛尾稍有白花。
其次,生長發育。研究發現,在粗放的飼養條件下,不同階段的西雜牛和黃牛體重上存在很大差異,出生時的西雜牛一代母牛要比黃牛母牛體重,高145.89%,尺寸增加30~40%,處于18~36月齡的西本雜牛一代要比黃牛母牛體重高出40~60%,尺寸增加10~20%。
再次,肉用性能。在育肥性能方面,地方品種和西本雜牛一代的育肥性比較可以發現,18~20月齡的西本雜牛一代和黃牛進行三個月的強度催肥對比后西雜牛一代平均日增重可達0.88kg,要好于當地黃牛日均增重0.586kg。通過對比西本雜牛一代和三元雜交牛育肥性能可以發現,對體重250kg以上的個體進行5個月的強度育肥實驗發現,皮西本、夏西本、利西本的平均日增重可以達到0.977kg、0.976kg和0.888kg,比西雜一代牛的0.875kg有不同程度提升。通過該實驗證實,在江西可以培育出適應當地環境條件的二元雜交牛和三元雜交牛[2]。
在屠宰性能方面,有相關研究對18~36月齡的江西地方黃牛進行屠宰性能測定,發現錦江黃牛、吉安黃牛、廣豐黃牛三個地方的品種黃牛中,吉安黃牛的骨率要差于廣豐黃牛,而錦江黃牛的屠宰率為54.26%、凈肉率為38.27%,眼肌面積為44.72cm2,要好于廣豐黃牛和吉安黃牛。
在屠宰性能方面,有相關人員對18~20月齡的西本雜牛一代和吉安黃牛進行三個月育肥對比,發現西本雜牛一代和本地黃牛屠宰率凈肉率較為接近,眼肌面積可以提升11.54%。在5個月的強度育肥屠宰測定中,皮西本屠宰率(54.22%)和凈肉率(44.99%)都好于西雜一代,分別提高5個百分點和3個百分點。
最后,肉品質分析。有相關研究對24月齡的西雜一代以及皮西本、夏西本、利西本三代雜交牛進行營養成分分析,發現西本一代、皮西本、夏西本、利西本的肌肉脂肪含量都要好于吉安黃牛,由此說明雜交和育肥兩個手段都可以顯著的提升常規營養成分。在氨基酸含量分析中,相關人員對18~36月齡的黃牛進行18種氨基酸分析,發現西本一代、皮西本、夏西本、利西本的氨基酸總量纖維氨基酸,甜鮮味氨基酸,必須氨基酸含量都要少于地方品種牛肉,而脯氨酸則提升14.50~43.42%。
在微量元素含量的分析中,相關人員經過分析后發現西本一代、皮西本、夏西本、利西本的微量元素都要比本地牛有較大程度的提升,由此分析牛肉中微量元素與飼養環境有關。
通過以上研究分析,可以發現西門塔爾牛和當地黃牛進行雜交的方式可以顯著提升后代生產性能,向社會提供更加優質的牛肉產品,西雜牛在架子牛集中強度育肥或者犢牛持續育肥的飼養條件下,都可以展示出良好的生產性能,不會對江西地方黃牛的營養價值產生影響,還可以提升江西地方品種黃牛的風味。在引進西門塔爾牛之后需要做好飼養管理,以此提升牛肉脂肪礦物質含量嫩度和肉質風味,讓牛肉滿足于各種烹飪方式,迎合市場需求[3]。
綜上所述,經過多年利用西門塔爾牛與江西地方黃牛進行雜交發現,在提升生產性能以及牛肉品質方面都有顯著效果,取得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效益,對江西當地貧困地區脫貧致富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后還需要繼續利用西門塔爾牛促進江西省的牛養殖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