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愛紅
(云南省曲靖市陸良縣畜禽改良站,云南陸良 655600)
在現代農業體系中,畜牧業屬于關鍵組成部分,成為帶領養殖戶脫貧致富的新路徑。近年來,生豬養殖在各地得到推廣,在養殖中應針對不同類型生豬實施精細化管理,做好日常飼養與免疫等工作,為豬營造良好健康的生長環境,以此提高養殖質量與產量,從而獲得更多養殖效益。
在此類生豬養殖中,需要保障充足的營養攝入,飼養者應及時調整日糧,在確保其肌肉結實的基礎上保持性欲良好。對于1~2年齡的公豬來說,每日的配種頻率為每周5~7次之間,但應保證每周有3d的休息時間;對于2~5年齡的公豬,該階段的公豬已經成年,配種頻率也可適當提升,每周保持在10次以內,每周2~3d休息期,以此增加豬仔的數量。在公豬管理中,應做好配種記錄,并將其作為評價公豬生產性的重要指標,促進養殖質量與數量的提升。
對處于妊娠或者空懷期的母豬,應控制好飼養量保持體形,以免出現過瘦或者過肥情況。在日常飼養中,確保24h供應干凈的清水。待母豬斷奶后便可引進公豬,適當增加喂食量,促進受胎和發情排卵。如若處于空懷期的母豬在10天內未出現發情現象,則應以肌肉注射的方式注入1—2ml的三合激素。在配種過程中,應在欄內單獨實施,飼養者應保證周圍環境安靜,在必要時進行輔助,但應避免對配種豬實施過激手段。在配種結束后,將母豬與公豬分別送入各自的圈舍內,做好記錄。對處于哺乳期的母豬,由飼養者對產床與產房進行徹底的清洗與消毒,對母豬做好洗刷處理,從多角度確保生產衛生,避免豬仔與母豬出現感染,確保豬仔健康。將此類母豬在產前1周送入產房中,適當減少喂食量,在分娩當天無需喂食。在產后1周后適當增加喂食量,在確保營養供應充足的基礎上促進泌乳,為豬仔提供充足養分[1]。
由于仔豬的先天免疫力短缺,體溫調控能力較弱,應在其出生后一周內做好保溫工作,使豬舍溫度始終保持在33℃左右,之后陸續降溫,但始終要保持在25℃以上。對于1~4日齡的仔豬應注意補鐵,注射1ml的鐵硒合劑,提高其成活率。對于8~28日齡仔豬,該階段仔豬進入生長旺盛時期,可在第21~28日進行斷奶,做好斷奶后的飼料過渡處理,確保其充足的營養攝入。對于29~50日齡的仔豬,已經完全斷奶,轉移到保育舍中飼養,將保育舍的溫度調整到27℃,并在日糧中減少蛋白質含量,適當增加粗纖維含量,這樣不但可預防腹瀉,還可促進腸胃蠕動,吸收維C與維E。
為了提高生豬的品質,飼養者應堅持采用無公害飼養技術,做好圈舍的保溫、通風、飼料控制以及分群管理等工作,實現科學飼養目標,具體措施如下。
通常情況下,養豬場的生豬數量較多,必須做好通風換氣工作,才可促進生豬品質提升。同時,圈舍內部保溫工作也應得到充分關注,做到科學布局,且舍內應在恰當位置開設通風口,確保舍內正常通風,避免空氣混濁滋生細菌。在圈舍保溫方面,飼養者還應根據季節變化做好保溫工作,以免生豬夏季中暑或者冬季著涼。例如,夏季氣溫較高應做好遮陽與通風工作,冬季氣候寒冷應注意防寒保暖。保育舍的溫度應始終保持在26~28℃之間,且每周降低1~2℃,直至最終停留在20℃左右時才可實施密封飼養。
飼養者應根據生豬生長階段對飼料量進行調整。在育肥階段,生豬的發育相對較快,對飼料營養的需求較高,可讓豬自由采食,提高其生長速度。后期肉豬的生長速度放緩,脂肪堆積,此時可適當減少喂食量,適時出欄節約喂養成本。為了滿足當前市場需求,養殖者應結合自身情況有針對性的選擇喂養性價比較高的豬種,力求以較低的飼養成本獲得更多收益。
在生豬飼養中應根據要求進行分類,確保豬群整體健康,提高養殖效益。根據大量實踐可知,最為科學的養殖方式便是分群飼養,以一窩為一群集中飼養,確保一欄便是一窩。如若養殖場規模較小,可每10或者20頭為一欄;如若養殖規模較大,可適當增加每欄的養殖量,但仍要確保每欄數量低于30頭,否則將會增加患病概率。此外,還應結合飼養地區的溫度情況調整豬群密度,分群工作做好在晚上開展,這樣可盡量減少外界因素對豬的不良影響。在實際操作中,應將強弱不同的生豬劃分到不同的豬群中,才可確保其健康成長,為養殖者帶來更多經濟效益。
綜上所述,在日常生豬飼養中,應根據不同生豬類型采取相應的精細管理方法,使種公豬、種母豬與仔豬飼養區別開來,實現針對性的科學養殖。作為飼養者,還應做好圈舍溫度、通風、飼料等方面的飼養管理,通過合理的分群管理促進生豬品質與產量的穩定增長,從而獲得更加可觀的養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