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木子爾
(普格縣螺髻山鎮畜牧獸醫站,四川普格 615300)
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市場對雞肉產品的需求量持續增加,帶動了雞養殖行業的快速發展。林下散養雞作為當前最為流行的一種養殖方式,其具有降低飼養成本、提升養殖效益、提升雞肉品質以及保護生態環境等優勢,成為了當前雞養殖中的重要方式。因此,養殖戶在林下散養中,要注重把握技術要點,保證雞群健康、提升養殖效益,推動行業的穩定以及可持續發展。
林下散養與規模化養殖存在一定差異,其對場址環境要求較高,養殖戶在開展林下散養之前,要合理選擇地址。首先,散養場地盡量要坡地較緩、水源充沛、植被茂盛,可以為散養雞提供豐富的水源和食物,滿足其生長對營養的需求;其次,場地要遠離工礦區以及居民區,保證環境優越、生態良好;最后,場地要交通便捷、空間充沛,樹林密度合理,為散養雞提供充足的空間[1]。
想要提升林下散養的經濟效益,養殖戶要根據當地的環境特點,合理選擇散養品種,保證散養雞可以快速適應環境,避免遭受病害侵襲,對雞只健康帶來負面影響。當前在我國林下散養雞中,主要的土雞品種為三清雞、蕭山雞以及仙居雞等,其活動好動、體型小、抗病能力強,已經在我國獲得廣泛推廣。但是養殖戶在具體選擇中,要根據當地的實際環境條件,秉承因地制宜的選擇品種,優先選擇抗病能力強、生長速度快以及性格溫順的品種,不能為了求快、求新而引進與當地環境不符的品種,進而造成經濟損失[2]。
林下散養屬于一種綠色環保的養殖模式,在飼養過程中,需要對飼養規模進行科學控制,密度不能過大,現有的資源難以滿足所有雞只的健康發育,進而降低養殖效益;密度也不能過小,容易導致資源浪費,難以實現預期的經濟效益。一般情況下在開展林下養殖中,其養殖數量基本控制在100~200只之間,養殖戶要根據場地實際情況,對數量進行科學規劃。
林下散養不等于完全的放任不管,養殖戶在確定好飼養場地后,需要搭建養殖棚舍。首先,在搭建養殖棚舍之前要對場地進行調查,盡量將棚舍建立在防曬、防雨、朝陽、通風以及開闊的地帶;其次,棚舍規模要根據飼養規模進行科學確定,并且做好遮陽、遮雨等措施,保證雞群在陰雨護著烈日等天氣下依然可以自由飲水和采食;最后,結合飼養規模確定料槽和水槽的數量,料槽呈現“U”型,可以滿足多只雞同時進食。
在林下散養過程中,病害是危害雞只健康的關鍵因素,如果飼養品種抗病能力較差,則容易患上各種疾病,為雞只健康和養殖效益帶來負面影響,因此,養殖戶要加強消毒管理工作,為雞只健康生長創設良好環境。首先,在飼養中實行全進全出的養殖模式,每天在雞群進入棚舍之前,要對棚舍進行全面而徹底的消毒,制定科學的消毒計劃,并且將其落實到各個生產環節中;其次,養殖戶在開展消毒作業中,要注重交替使用不同的消毒藥劑,避免細菌和病毒產生耐藥性,重點對水槽、食槽進行消毒,如果雞舍地面潮濕,可使用草木灰或者生石灰,保證地面干燥清潔,為雞只創設良好的生長環境;最后,在養殖場地周圍做好防護措施,與養殖無關人員嚴禁隨意進入養殖場內部,避免攜帶各種病毒和細菌。
在雛雞飼養中,尤其抗病能力較差,養殖戶需要提升思想認識,首先,定時飲水,通過大量飲水可以促使雛雞排除體內胎糞,促進其新陳代謝,提升觸及到采食量,在飲水管理中,水溫需控制在30℃左右,并且適當加入一定量的葡萄糖和白糖,起到喚醒食欲的作用,飲水需要保證清潔足量,飼料營養要均衡合理、容易消化,對雛雞進行采食訓練,幫助其養成定量、定時采食的正確習慣,做好少次多量;其次,適應外部環境,在雛雞生長過程中,養殖戶需幫助雛雞快速的適應外部環境,在雛雞5周后,每天可適當的進行戶外訓練,幫助其逐漸適應室外溫度;最后,在雛雞7周齡后,養殖戶可訓練雛雞外出采食,為了幫助其更好的適應環境,在外部采食一周前,養殖戶可將昆蟲或者青草作為飼料,在雛雞度過一周的適應期后,進入林間進行自由采食,在采食過程中加強歸隊訓練,可以促使雛雞根據口令及時歸隊[3]。
在雞只生長期中,為了便于統一管理,養殖戶可將公雞和母雞分開,在這一階段做好驅蟲工作,首次區中在戶外飼養4周左右,二次驅蟲在戶外飼養8周以后,需要選擇質量良好的驅蟲藥物,混入飼料或者飲水中為雞只服用,防止出現中毒情況。
在我國經濟發展新形勢下,市場對雞肉產品的需求量持續增加,林下散養作為一種生態養殖模式,散養雞肉質鮮嫩、營養豐富,受到了消費者的一致好評和認可,因此,養殖戶在開展養殖活動中,要把握其技術要點,為雞只創設良好的生長環境,實現預期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