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猛
(甕安縣扶貧開發辦公室,貴州甕安 550400)
生豬養殖已成為農村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養殖環境沒有進行對應改善、管理水平低下等原因,在實際養殖過程中,缺乏科學的管理意識,導致無法收到理想收益。甚至生豬疾病會直接影響肉質,給養殖戶帶來不少的問題與經濟損失,所以對提高生豬養殖的關鍵技術進行有效的控制顯得尤為關鍵。
根據養殖經驗,影響生豬養殖效益的因素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首先,豬舍的環境管理。環境的好壞對于生豬養殖的影響非常大,適宜的生長環境不但不會給細菌滋生提供便利條件,而且會促進生豬的發育。其次,品種的選擇。要把握生豬生長速度、瘦肉率等關鍵指標,確保養殖效果的穩定性。再次,營養補給。科學的人工營養補給會加強生豬的抵抗力和飼料轉換率。最后,技術保健工作。常態化的獸醫防治和保健預防是杜絕生豬傳染病的關鍵一環,要引以重視。
養殖場地作為生豬生長的直接環境,對其影響較大,選擇合適的場地后,要加強豬舍的管理和改造,以減少病菌的滋生,為生豬生長發育提供基礎條件。以貴州省甕安縣扶貧開發辦公室搜集的案例為例,普遍情況下,都會把豬舍建在地勢高、通風性好、排水功能完備的地方,以防止形成雨水積存、給細菌生長提供適宜條件。與此同時,還要充分考慮日照的時間和面積,以實現合理的采光,避免豬舍潮濕。建筑豬舍時,要安置多處通風口,室內養殖還要安裝適宜亮度的燈光,最為關鍵的是要做好日常清理工作,控制糞便的長期堆積以免產生有害細菌。還要注意不能長時間積累飲用水,對草席等輔助物進行更換,并置于陽光處暴曬,以減少細菌滋生。除此之外,要營造出室溫恒定、空氣濕度達標以及空間分配合理的飼養環境,以便提高豬群免疫力[1]。
生豬的品種選擇對于后期的飼養培育影響重大,要結合養殖環境進行合理的選種,具體如下:一方面,對于圈養的生豬,要盡量選擇抗逆性強的品種,例如山西黑豬,這種生豬的適應性強,而且繁殖能力號。另一方面,要選擇出肉率高、生長快、肉質好的品種,如湖北白豬等。
值得注意的是,豬群中疾病的出現一部分原因是繁殖引進帶來的,也就是通過生殖傳播的。為有效控制生豬疾病的傳播,養殖人員要對接生器等公用設備進行嚴格消毒,以確保無潛在隱患。若為培育優質生豬而進行外地選種時,則要注意以下三個方面:首先,要做好社會調查,確保購買地無疫情發生。一旦有疫情表現最好不要購買,即使沒有疫情也要做好相關的檢驗,并經過一段時間的隔離處理后,再進行正常養殖培育。其次,做好生育環節的準備工作,對養殖場地進行全方位的消毒,為幼豬的生長提供良好環境。最后,注意工作人員的衛生管控。養殖人員出入豬舍時,都要進行消毒,以切斷病菌的傳播途徑。
做好生豬的育肥及出欄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首先,調整飼料及營養成分。相關統計顯示,幼豬感染疾病的概率要高于成年豬,這就要求飼養人員在培育階段關注飼養過程,科學合理的配置飼料,不僅要保證幼豬正常營養的攝入,還要適時適量的添加微量元素,如亞硒酸鈉和VE的補充,從根本上提升生豬的體質,提高抵御疾病的能力[2]。此外,要結合疫苗接種等常規手段進行輔助維護,以達到免疫的效果。總之,在進行飼養管理時,要善于觀察調理效果,適當調整方案。其次,對生豬進行科學斷奶。幼豬生長至幼齡時,一般約7周歲左右,其胃部便具備了消化粗飼料的能力,此時要及時斷奶,這樣不僅利于縮短成長周期,而且也能夠增強抵抗力。最后,做好科學飼喂,即“用餐”時間要固定,不能飽一頓、饑一頓,簡單說就是要定時定量。同時幼豬經初步飼養過后要經常到陽光充足的地方自由活動,有利于上膘長肉。另外,要善于觀察,發現生豬表現異常就立即尋找原因、最終解決問題。
科學技術的發展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生豬養殖過程中的重大問題發生,因此,要大力推廣科學的養殖手段,讓飼養人員掌握專業的知識和技術,并不斷加強現有工作人員的職業培訓,以期構建精良的管理團隊,使養殖場的管理工作走上新的臺階。在此過程中,要注重提升飼養人員的綜合素質,發揮精細化管理模式的廣泛作用,細化環節管控,杜絕影響生豬養殖效益的問題出現。
除此之外,動物監督所應在責任轄區內,通過網絡、電視、廣播等宣傳媒介,加大科學養殖的宣傳力度。對以養殖業生產為主的地區,還可以通過開展“生豬養殖課堂”等開放課程的形式,向各地區的養殖場經營者講授飼養方面的專業知識,提高科學意識和養殖水平,從技術手段上解決問題。
對生豬養殖關鍵技術進行探討,不但要進行理論層面的研究,還要從養殖手段、豬舍管理模式、當地的氣候環境等多個角度出發,進行科學合理的管控。目前,生豬的養殖雖已具備系統化的管理,但仍要從少投資、降風險的角度思考問題,不斷地創新養殖方案,積累養殖經驗,最大限度地提高養殖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