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長靜 陳銳霞
(1.廣西武宣縣通挽鎮水產畜牧獸醫站,廣西武宣 545903;2.廣西祝氏農牧有限責任公司,廣西玉林 537500)
2018年8月,相關部門組織調研人員團隊,對廣西玉林、南寧、梧州等地黃羽肉雞的養殖進行系統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廣西全區家禽業產值為425億元,占全區畜牧業總產殖的38.7%,廣西黃羽肉雞出欄總量為16.8億羽,占肉雞出欄總數的81.9%,為了促進黃羽肉雞的發展,給養殖戶帶來增收效益,應規范黃羽肉雞的生態健康養殖技術,以下淺談本人的一些飼養管理方法:
雛雞進舍前對欄舍內四周徹底沖刷,清潔衛生之后噴灑消毒溶液,欄舍空置一到兩周的時間,再用微生物消毒制劑浸泡育雛用具后晾干。把暴曬過的谷殼、鋸末、碎秸稈攪拌均勻,加入微生物糞便發酵制劑,在雞舍地面鋪設2~4cm的厚度[1]。
雛雞進入雞舍之后即可喂水,在水中添加益生菌、復合維生素來預防應激和促進胎糞的排出,水溫控制在19~26℃之間。飲水2h之后才能撒喂雛雞專用顆粒飼料,雛雞的消化機能尚未健全應遵循少量多餐為宜,一周齡后,改用料槽或料桶進行飼料的投喂。雛雞3日齡前進行24h光照,3日齡后逐漸把光照時間降為自然光。
育雛舍溫度的控制要求相對嚴謹一些,第一周為36℃,第二周開始逐周下降2℃,溫度降至24℃時即可;在濕度控制上,前四周控制在70%,之后控制在60%,秋冬季節空氣相對比較干燥,應在雞舍內放置水盤,提升空氣濕度;另外,需要注意保持通風良好,降低呼吸道疾病發生的概率。
雞群以自由采食為主,每日保證飼料和飲水的干凈衛生,飲水中適當添加益生菌。日常飼養,需要密切觀察雞群的狀況,注意其飲水量、采食量、糞便顏色等,如發現情況異常,應第一時間隔離處置病雞,防止疫病進一步蔓延[2]。
公雞和母雞在采食量和生長速度上相差比較大,因此應進行公母分群飼養,分群的標準可以按照采食強弱、體重大小來分,并對飼養密度進行適當的調整。
小雞具有較快生長發育速度,因此營養需求量大,特別是對蛋白質飼料的需求,在日常飼料中,應保證蛋白質含量達到標準,最大程度促進小雞的生長發育。
依據雞群日齡的大小和氣溫的實際情況,合理調節雞群的飼養密度,最佳飼養密度為20~30羽/m2。為保證雞群采食量達到標準,可酌情添加料桶或食槽數量,并把食槽或料桶墊高,防止雞群碰翻飼料,造成浪費現象[3]。
黃羽肉雞和土雞類似,具備較強適應能力和抗病能力,因此雞舍結構不用太復雜,但是應注意氣候因素對雞群產生的影響,盡量使環境趨于穩定,防止極端天氣影響到雞群的健康。
當公雞處在性成熟階段,經常會追逐母雞,也會出現相互之間打斗現象,生長速度放緩,導致養殖成本直線上升,基于此,80日齡左右應對公雞進行閹割手術,閹割后的公雞性情趨于溫順,利于日常飼養管理,促進生長發育,和降低肉質中的脂肪含量,從而提高黃羽肉雞的經濟價值[4]。
晴天可以小范圍對雞群進行放養,每天控制在3.5小時左右,在雞群適應外部環境之后,可以適當延長放養的時間和擴大放養的范圍。冬季氣溫較低時,上午11點再放養雞群,下午提早把它們趕回雞舍。夏季放養時應分區放養,合理劃分場地,放養過后,及時消毒場地,減少疫病發生的概率,還可以促進牧草的生長,實現循環利用。
雞群生長發育進入中雞期階段時,轉喂中雞飼料,飼料的轉換應分三天進行過渡完成,飼料中同樣添加益生菌。
該階段為黃羽肉雞生長后期,采食量劇增,發育速度較快,因此應注重能量飼料的添加。另外在飼料中添加黃連、魚腥草、黃柏、板藍根等草本中藥植物,添加比例為千分之二,以保證雞群的健康。需要注意的一點是,應合理控制雞群的脂肪含量,不能使雞群肥肉過多[5]。
飼料中同樣添加各種草本中藥植物,含量和大雞期相同,同時添加玉桂、八角等植物香料粉以提高雞肉的品質。
119日齡后應提供潔凈程度較高的細沙,刺激雞群提升消化機能,助于飼料的消化吸收。
項雞飼養到120日齡左右,生長速度基本是平緩的,吃得多長得少,此時即可上市銷售;閹雞飼養到160日齡時料肉比增長較快,此時也是閹雞出欄的最佳時間,應盡快出欄上市,以增加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