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鼎新
摘 要:隨著社會發展,城鎮化步伐加快,農村寄宿制學校也相應而生。農村寄宿制學校為農村孩子學習和成長提供了一個有利的環境,學校從硬件設施到師資配備,和城市學校相比,都有了很大的改觀。但孩子在需要親情滋潤的成長關鍵時期,卻離開家人走向獨立生活。在校園里會出現部分學生對生活缺少激情,待人接物顯得麻木、冷漠,不能融入班級生活中,這是學生情感缺失的一種表現。結合在平時工作中對寄宿生情感缺失的關注,淺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關鍵詞:寄宿生;情感缺失;成因;對策
一、農村寄宿生情感缺失的表現
(一)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一些學生對待自己身邊的事情,如果與自己沒有關聯的,就會置之不理。有部分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只關注自己的學習成績,對別人和班上事情很少去關心,如果被安排去做某一件事,他們只會機械地把自己該做的事情做完,而缺少一種大局意識。在以成績論英雄的時代,學生有了好的成績就會得到別人的青睞,學習之外的事情似乎都與自己關系不大。
(二)待人接物比較冷漠,為人處世比較偏激
當今農村家長一般都能滿足孩子的物質需要,而在思想和情感方面的溝通少之又少。寄宿制學校的孩子只有在周末才能回家,家長都會給孩子做上一頓好吃的來改善孩子的物質生活,但很少去關注孩子內心想什么。孩子和家長彼此都不知道內心所想,在交流中話不投機、找不到共情點,這樣漸漸地就會變成熟悉的陌生人。家長會因孩子處在青春叛逆期而遷就孩子,孩子卻因家長不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變得麻木和冷漠起來。
(三)缺乏面對現實的能力
部分學生平時愁眉苦臉,給人感覺心事重重,但又不知道怎樣向別人傾訴內心;對周圍的人不信任,缺乏安全感,情緒起伏無常;對于自己做的事情缺少自信和激情,多是無奈的敷衍和應付。
二、農村寄宿生情感缺失的成因
(一)家庭因素
在學校中情感表現異常的學生,一般都是來自原始家庭受到不同程度創傷的家庭,如單親、離異。在他們需要親情滋潤的關鍵時刻,由于種種原因,親人給予不了他們所要的東西。這些情感并不像有形物質一樣,缺少了一下子就能看到,而是在孩子平常的言行舉止中才會呈現。再加上家庭教育的錯位或缺失,孩子從小在為人處世方面沒有一個穩定的參照物。長此以往,一個做事缺乏自信、內心比較敏感、做起事來固執或偏執的孩子就出現了。
(二)學校因素
學生來到學校,融入集體生活是他們從家庭走向社會的過渡階段。但是由于來自不同的家庭,總會有部分學生因為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而不能走進他們所在的班級中。老師關心學生,學生希望得到老師青睞。特別是對于寄宿生來說,他們由于長時間見不到自己的親人,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渴望在老師那里傾訴,從心理上得到幫助和疏導。但是教師關注的是教學,而對學生的行為變化、情緒起伏并不給予過多的關注,這樣導致個別學生因情緒不穩,在與他人交往中由于情感缺失變得生硬,不能很好地融入集體生活,享受到集體生活中應有的快樂。
(三)社會因素
隨著手機在人們生活中普及,以手機為載體的網絡游戲、微信、抖音和快手等層出不窮。這些東西方便了人們的生活,豐富了人們的閑暇時間,同時也讓一部分學生禁不住手機的誘惑而成為虛擬世界的囚徒。學校嚴禁攜帶手機,但是孩子回家后,和家人不能友好地去交流溝通,手機成了他們最信任的伙伴。這樣的孩子回到學校對周圍的事情顯得冷漠,因為他們對別人持有懷疑,不愿意接納性格活躍、開朗的人。相反,他們往往就會和“志同道合”的人走在一起,如玩一個游戲且在同一個等級的人。他們因為網絡缺少了和別人的溝通,而變得冷漠與麻木。
三、彌補寄宿生情感缺失的幾點建議
(一)重塑家庭教育,彌補親人隔閡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言行舉止的第一任老師。原始家庭由于種種原因受到創傷,從而導致產生這樣一些不能融入集體生活中的孩子。讓孩子從自身家庭里獲取親情滋潤,來滋潤他們冷漠的情感是最直接的一種方法。老師通過家長會、家訪和心理溝通,讓這些監護人轉變育人觀念,掌握一些正確的教育方法,合理地引導孩子的發展。
(二)開展校園活動
參與活動是建立人際關系最有效的一種途徑。學生在學校雖然過著集體生活,但總有部分學生內心封閉,不主動接納別人,不能把自己融入自己所在的班級中。學校應積極開展一系列活動,在老師和班干部的精心組織下,讓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中去。讓那些內心封閉的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找到自信,在與他人的合作中漸漸地學會交流與溝通。讓情感受阻的學生在參與活動中學會自我疏導、自我療愈,減少和別人交往時的冷漠與尷尬,以積極、樂觀的心態融進集體生活中。
(三)提升鑒別能力,營造良好氛圍
當今網絡技術快速普及,但是網絡信息魚龍混雜。把孩子與網絡世界隔離開,這顯然是不現實的。只要積極、健康地引導,合理地疏通,讓他們在應用手機和電腦時,不要沉迷于虛擬世界,做到適可而止,在家長、老師和身邊同伴的幫助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縱觀當今寄宿制學校,寄宿生情感缺失不再是校園里的個別現象。情感缺失的彌補從家庭、學校到社會都應積極重視起來。每一個家庭需要重視孩子,從幼兒時注重孩子情感的健全培養;在學校里,老師引領學生積極、主動融入集體生活,讓他們在參與班級文化活動中,學會和別人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從而學會和他人溝通和交流,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情有義的人。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課題《班級文化對寄宿制學生情感缺失的彌補研究》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立項號GS[2017]GHB2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