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莎莎
摘 要:閱讀教學是一個多元對話的過程,教師應在閱讀教學中努力構建動態生成的對話課堂,通過師本對話、生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及自我對話等多維對話,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增值。
關鍵詞:對話;閱讀教學;有效增值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關于閱讀教學的建議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那么,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筆者通過師本、生本、師生、生生、自我等拓展多維對話,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增值。
一、研讀品析,讓價值在“師本對話”中彰顯
教師作為課堂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其與文本對話的廣度與深度決定著課堂對話的質量。在閱讀教學前,教師必須與文本進行探索性對話,關注文本特點,品析文本語言,探尋文本價值,對文本進行教學定位,把握好知識重難點的突破口,設計能為學生思維發展起引領作用的方法與策略。
例如,統編教材《慈母情深》一文,筆者基于對文本的深入研讀,把教學的關注點聚焦在讓學生體會場景和細節描寫中蘊含的情感,體會對話和詞語的反復對情感表達的效果。教學預設時,教師抓住“進工廠找母親”和“母親給錢買書”兩個場景引導學生品味細節;而對于單獨成段的對話描寫,則讓學生關注對話的提示語和標點,加深對文本的感悟;最后通過尋找文中反復寫法的句子,用對比、換詞等方式,體會反復在文中的表達效果,并仿照課文,運用細節描寫和反復的修辭手法寫寫自己的生活經歷,讓學生在言語實踐中習得語言。這一切都源于教師對文本的研讀品析,才讓文本的價值得以彰顯。
二、潛心會文,讓語言在“生本對話”中積淀
生本對話是對話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閱讀教學有效開展的關鍵。閱讀教學中的生本對話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教師應引領學生走進文本的深處,讓學生在與文本展開深層的對話中理解文本的主題和意境,并把文本遣詞造句的精妙及表達構思的匠心內化為獨特的個性感悟。
例如,統編教材《白鷺》一文,開篇即以一句“白鷺是一首精巧的詩”在讀者心里投下了優美的意象,結尾再以一句“白鷺實在是一首詩,一首韻在骨子里的散文詩”與開頭呼應。教學這樣一篇能有效提升學生審美素養的美文,筆者引領學生跟隨作者的筆觸,在明確文章首尾呼應的寫作方法后,再讀文章的主體部分。讓學生通過圈畫批注描寫白鷺“色彩搭配和諧、身段大小適宜”的詞句,感受白鷺顏色、身段的精巧和諧之美。進而通過展開想象,描述畫面,再現白鷺釣魚時的閑適、閑立時的悠然、飛行時的空靈,體會白鷺如詩般的韻味。課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潛心會文,積淀課文詩一般的文學語言,培養學生的語感。
三、和諧生成,讓思維在“師生對話”中發展
師生對話貫穿于課堂教學活動的整個過程,它是建立在師生雙方互相尊重與信任的基礎之上,通過語言進行雙向交流和溝通。師生對話的模式不單以問答的形式呈現,還可表現為交流、探討等。師生對話中,教師善于捕捉對話過程中的生成性信息作為課堂資源,啟發學生思考。
例如,筆者執教統編教材《搭石》一文時,當學生讀到“擺搭石”的場景時,有學生指出:“當我們見到馬路有磚頭等障礙物時,人們寧可繞道而行,也不愿彎腰拾起清除道路障礙。這里的人們早早就自覺搭石,趕路的人發現石頭不穩,還找來合適的石頭搭上,這確實是一道獨特的風景。”此時,老師引導:“孩子們,你能想象擺搭石的人們當時內心的想法嗎?”學生細細揣摩后,有的說:“擺搭石的人心想,擺好平整的石頭就可讓鄉親們輕松渡水。”有的說:“擺搭石的人心想,這石塊不穩,渡水的鄉親們容易摔倒。”課例中,教師捕捉課堂生成資源,發展學生想象思維,讓學生品出看得見的景背后盡是看不見的情。
四、合作探究,讓知識在“生生對話”中共享
生生對話是學生之間就某一話題展開的討論與交流,高質量的生生對話是在學生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完成的,它能帶來思維的碰撞與知識的共享。筆者認為,在生生對話中,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預設對話情境來搭建起生生對話的支點,并借助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圍繞學習中的共性問題展開高質量的生生對話。與此同時,教師可參與到合作探究中進行適時點撥,鼓勵學生主動探究,讓學生在參與對話中學會合作、學會傾聽、學會思考、學會表達,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五、理性思考,讓潛能在“自我對話”中激發
除閱讀教學的四重對話之外,還有學生與“自我”的對話。學生的自我對話在于結合生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的進行,不斷調整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最后綜合形成知識的構建。筆者認為讓學生“自我對話”最好的途徑是引導學生結合生活體驗,進行大量的文本拓展,促使學生勤于思考和感悟,學生在文本拓展中思考真實的自己,透過文本意義在學生心靈上的投射,喚醒內心的“自我意識”,實現學生自我潛能的激發。
綜上所述,“對話”是教師、學生、文本等各方面相互作用、共同創生的過程。閱讀教學要通過師本對話、生本對話、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及自我對話等多維對話,提高閱讀課堂教學實效。
參考文獻:
李森,伍葉琴.有效對話教學:理論、策略及案例[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