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競輝
本周,繼續研讀,學習了高峰校長在“校長論壇”里的文章,與前幾篇論文相比,這一篇更加具體、直白、接地氣。題目本身就已經高度概括了全文觀點。高校長從四大方面行文,當然,第四部分是著重論述的對象,即“教師要把課堂‘人、物、事三要素統合起來才能追求到有效的課堂教學”。他又指出“‘人是核心和目標,‘物是基礎和手段,‘事是路徑和策略。”在這第四個大版塊的幾乎每個環節,高校長又條分縷析地進行了梳理,涉及教師團隊、學生團隊、家長團隊、教室環境、資源、教學資料、課堂常規、問題行為、課堂教學等諸多方面,不一而足。
25頁的內容,接近16000字,其中的信息量,對我這個仍在成長中的學術負責人來說太飽滿,需要反復咀嚼消化,甚至要像牛一樣“倒嚼”,才可能吸收徹底。
其實,“是什么、為什么、怎么做”在文章中都能找到足夠明確的答案。尤其是“怎么做”,高校長已經提供了可借鑒的方法,“拿來主義”再加以靈活運用就可以做。但我在看完全文之后,頭腦中冒出的第一個念頭是:有效課堂管理的落實者是“人”,關鍵還是“人”的問題!“人”的選用、“人”的培訓、“人”的鼓舞與鞭策、“人”的評價與反饋……這些不得不慎重考慮。
一、盡量選擇相對適合的人
其實這一點比較理想化,因此,我用了“盡量”和“相對”。如果在學校選老師的時候,能有更多的自主選擇權,我們就更有可能在初始時選到相對適合的人。在選班主任時,如果恰好一位老師有內驅力,愿意承擔班主任工作(無論他教哪門學科),那當然很棒!因為至少,愿意和熱愛會幫助他在這個資源“爆炸”的時代找到很多方法,克服自身問題并嘗試做好。負責校內其他工作的老師也是一樣,“伯樂”盡量選擇適合的,可能會事半功倍。但往往沒有很多這樣的“恰好”,怎么讓他變得適合,需要花不少功夫。
二、大力幫助、支持有潛質和愿意干的人
也就是加強這部分人(相對適合者)的培訓。還拿班主任來說(其他崗位相通),可以加大培養力度。班主任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一名優秀的班主任幾乎能勝任學校的各項工作。他絕不能只想到自己任教的學科,而應是善于多方溝通、協調、合作的典范,愿意愛孩子,研究孩子,甚至有想要成為兒童問題專家的高目標,以能幫助孩子為己任、為樂事的態度積極面對各種紛繁復雜的
“煩心事”。在校級班主任建設工作中,我們可以有目標地讓中青年班主任結對子,提供班主任學習、交流、培訓的機會(線上線下)、開展班主任基本功大賽等多種形式,不斷促進每一位,尤其是有潛質、愿意干的班主任的專業化成長。
三、讓“榜樣”“標桿”的力量影響人
各個崗位、各門學科都有履職盡責,力爭上游、學而不厭的人,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樹立“標桿”不是為了“綁架”他們,也不是說他們需要為此付出“扮演”“完美角色”的代價,而是一種鼓勵信號的釋放,就事論事,“就點說點”的具體贊賞。讓大家感受到榜樣在奮斗過程中的獲得感及付出時的被認可感,從而自發催生向好向上的動力。比如,表彰校級優秀班主任,推廣優秀班主任的好做法等。
四、讓更完善的評價體系促進人
就如“微國家”建設一樣,我們不是沒做,而是沒堅持很好地落實和督導。國家層面講“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我們的“微國家”也應如此,一旦建立起來之后,就要人人遵照標準去做,不但學生遵守,各科的任課老師都應明確并遵守。在進行這方面培訓的時候,教師應讓每個人都明白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該如何操作,做得相對有成效的班級可以成為開放的“窗口”。“微國家”中的每位成員都應當被中肯地評價(這就需要評價體系、評價標準),可與“追星”獎勵相聯結。除了班級內定期對微國家成員進行評價外,級部也可進行評比,各項“工作”的負責人介紹自己在班級內承擔的工作,在分享中不僅能加強對“工作”的認識和榮譽感,更好地盡職盡責,還能鍛煉語言表達等能力,提升個體素質。
五、在良性的競爭與美好的合作中成就人
這點其實不用多說,競爭與合作幾乎無處不在,不論是個體還是小團隊,都需要在良性競爭中觸發不斷提升自我的意念,與其回避這個問題或我們所謂的“對手”,不如光明磊落地勇敢迎接挑戰并學會為對方和自己鼓掌(不論成功與否,只要全情投入、全力以赴,有所成長)。學校層面可以搭建競爭的平臺促進良性競爭。另外,與人合作的美好,也可以成就人。我想,在學校的很多工作中(比如教研、微國家建設、好玩課程等),各學科老師之間、年級之間、部室之間如果能再多些溝通互動,就更能促進彼此的工作和教師之間的情誼。
現階段,大家可能都意識到了作為教師要提高教學水平,要學“課標”、通教材、曉學情等,這是好事,是進步,但千萬別忘了,既然課堂教學和課堂管理一起構成了整體性的“課堂”,我們就得雙管齊下,不要當“偏科”的教育者。有效課堂管理的落實者是“人”,教育教學的實踐者是“人”,“人”的問題要靠“人”的合力去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