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元
摘 要:初中物理是認識自然的一門啟蒙學科,培養學生掌握最基本的物理知識和技能,并能用物理語言描述生活化的現象,在生活中運用物理,讓學生在產生學科興趣的基礎上,探索物理知識,從而認識自然、認識世界。
關鍵詞:物理;問題;對策
物理作為自然學科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具有自然學科的屬性,是以實驗為基礎,研究物體運動的一般規律和物質存在狀態的一門基礎性的自然學科,是一切自然科學的基礎。初中物理作為認識自然的一門啟蒙學科,其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學生物理學科的興趣;掌握有關物質最基本的物理知識和物理技能;讓學生通過實驗操作,在實踐中獲得物理方法,培養他們的思維能力,并能用物理化的語言描述物質存在的狀態以及結構層次,從而使他們養成科學素養,形成良好的科學態度,使他們運用所學的物理知識服務于人們的生產生活。鑒于以上物理教學的目標和意義,基于物理課堂的教學現狀,筆者結合本校學生的調查報告就新課程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問題解決策略,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調查基本情況
為了檢驗新課程改革以來我校物理學科課堂的成效,促進物理課堂教學的長足發展,我們物理教研組開展了全校師生的調查問卷活動,涉及20個教學班,850個學生,18位物理教師。發放調查問卷868份,收回調查問卷846份,這次調查真實、有效。
二、存在的問題
針對這次調查,我們物理教研組通過對調查問卷的數據匯總、歸納、分析,篩選出具有代表性的問題:
1.過分地強調學科本位,忽視了學科之間的橫向聯系
基礎自然學科都具有普遍性,物理學科作為基礎自然學科之一,它所概括的一般規律同樣具有基礎性和普遍性。在當前的物理課堂實踐教學中,教師雖然學習了新的教學理念,并嘗試應用于教學實踐中,但是根據調查情況,許多教師覺得新教學理念的落實在培養學生應試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再加上農村的學生由于生活經驗和知識建構的途徑單一,導致他們的認知水平不足,而要解決這一問題的根源還在于教師、教材、課堂。這就導致了教師的唯教材論,沒有按照物理課程標準的指導建議來落實物理教學的目標。對教學理念的理解和教材的解讀,僅僅局限于物理學科之中,這樣就孤立了物理學科和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給學生一個錯誤的價值導向。物理學科的知識體系和基本技能只能適用于物理學科的應試和運用中,和人們的生產生活沒有直接聯系。這樣過分地強調學科本位,違背了物理學科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即物理源于生活,運用于生活。
2.教學方式單一化,影響了學生探究的欲望
雖然新課程的改革在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上給廣大教師帶來了巨大的轉變,但是應試教育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在當前的教育形勢下,成績仍然是評價學生的主要標準,成績也是衡量教師的主要依據。這種教育機制的單一評價,迫使廣大一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淺嘗輒止,大多數在優質課或者示范課這些展示課的時候,才滲透新課程的理念去展開教學,而在常態課中,仍然是拿著新課程的酒瓶,貼著新理念的標簽,裝著陳酒。在教學實踐中仍然以傳統的模式組織開展教學,喋喋不休,不厭其煩,支離破碎地講解分析,大量的題海訓練使學生潛意識里認為除了上課認真聽講外,下課死記硬背加上刷題就是學好物理課的主要途徑。這樣錯誤的認識嚴重地影響了學生的興趣,制約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究欲望,甚至對物理學科產生厭倦,大大地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和效果,成了物理課程改革的瓶頸。
3.不能面向全體分層施教
物理學科作為自然科學,其主旨是培養學生對物理學科的興趣,對自然學科的興趣。特別是初中物理,它是物理學習的啟蒙學科,更應該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這也是初中物理教學的主要目標。但是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多數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只注重教材的解讀,緊緊圍繞教材所呈現知識體系的重難點寫教案,而在授課的時候也是重點講解重難點,這樣教學內容的取舍對于優等生來說達到了培優的目的,對于中等生來說,通過上課的認真聽講、課后的復習鞏固,勉強能掌握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和技能,但是對于班級一大部分學困生來說就不知所措了。上課教師講解比較深奧,學生聽得一知半解,下課所涉及拔高鞏固訓練高不可攀,這樣他們就會對當天所學的知識和技能“欠賬”,久而久之,欠的賬越來越多,對后面的知識理解就愈加困難,漸漸地,他們會對物理學科失去興趣。這樣雖然對教師來說總體成績很高,總體的評價也不錯,但是和物理學科倡導的宗旨背道而馳。
4.評價膚淺,缺乏多元化
教學評價作為課堂教學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教學實踐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好的教學評價是一味調味劑,也是一份興奮劑。它貫穿課堂教學始終,在學生開始學習時,良好的教學評價能激發起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在學習過程中,及時評價能幫助學生糾正思維的偏差,有時能喚醒學生的潛意識,有時給學生挑戰自我的時機;在課后,良好的評價既是對學生學習狀態和學習結果的肯定,又是對學生所學知識點的鞏固和延伸的提示。可見,在教學過程中,有效的課堂教學評價至關重要,但是,在對學生和老師的調查中我們發現教師對課堂教學評價存在認識不足、運用不廣、效果不好等現象。大多數老師認為課堂教學就40分鐘時間,而教學內容又非常多,對重難點的講解缺少足夠的時間,根本沒有多余的時間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即使評價也只是簡單的肯定或者否定。這樣由于理念的含糊不清、認識不足,導致課堂陷入了惡性循環的狀態,滿堂的講解,教師口干舌燥,學生昏昏欲睡,學習的效果和效率顯而易見。
三、解決的措施
針對以上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筆者重新研讀了物理課程標準,翻閱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并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談談針對性的解決措施。
1.研讀課標、鉆研教材是提高物理課堂教學效率的根本
課程標準是指導教師課堂教學的綱領性文件,它集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實施建議為一體,并對每一部分內容做了概括性的闡述。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課程標準提出的理念,用心解讀,明確物理課程的總目標和各階段的具體目標,在掌握目標的前提下,對落實每一個目標所要滲透的教學理念進行深層次的學習,挖掘其內涵和外延,讓其逐漸滲透于已有的教學經驗中,然后自己再有效取舍,合理整合,找到一條科學的、符合自身學生特點和發展規律的教學方法,并形成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教學模式,應用于以后的教學實踐中,邊實踐邊總結,不斷地完善,不斷地實踐,最后形成有效的教學策略。掌握基本理念后,我們還要鉆研教材,物理教材的編排具有普遍性,有廣度和深度,但它僅僅是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系統學習的樣本,不是學習物理知識的唯一的載體。所以我們要認真鉆研教材的知識體系、呈現方式,再結合學情以及當地的教學資源,有效對教材的知識進行整合,把物理知識和技能和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逐漸掌握物理知識和技能,并能運用到生活中。這樣不僅培養了興趣,還提高了物理教學的效率和效果,使學生形成物理素養。
2.走向生活、科學探究是提高物理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在物理教學實踐中,我們要敢于向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發起挑戰,不能僅僅局限于學校、課堂、教材構成的傳統教學模式中,要讓物理課堂走出教材,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向社會,走向生活。其實我們認真鉆研教材就會發現,物理知識體系的呈現和物理技能的掌握都是由簡單到復雜,呈螺旋狀上升的,而每一部分知識和技能又是和實際生活密不可分的。大多數物理實驗都是我們在實際生活中經常遇到的,我們不知不覺地應用了物理知識,只是自己沒有發覺而已。如當我們學簡單電路的時候,如串聯、并聯,學生在實際的生活中經常會碰到家里接燈泡,而且多數同學已經掌握了相關的操作,只是沒有用物理語言描述而已,所以上課時,老師要喚醒學生的知識經驗,設計一些生活化的小實驗,讓學生對操作用物理語言進行描述,學生很容易就能畫出電路圖。然后再設計一些物理化的電路圖,讓學生到生活中探究。這樣學生感覺到物理原來就是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現象,激發他們的興趣,從而自主探索,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最終形成物理技能。當然這些教學過程要求教師要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使用,這對教師是一種挑戰。
3.面向全體、分層施教是物理教學的根本目標
物理是一門自然科學,初中物理教學又是自然科學的啟蒙學科之一,這就決定了初中物理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對物理學科的興趣。對自然科學的興趣,主要目標是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識和物理技能,讓學生循序漸進地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規律,從而認識世界。而學生又在同一起跑線上,要實現物理教學的目標,必須要讓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知識層次的學生都有發展的根本途徑;教師無論是在備課,還是在授課的過程中,要分層設計問題,注意設計問題的梯度,既要培優又要補差,還要照顧中間學生,讓每個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都有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總之,物理學科的教學中我們要遵循物理學科的特點,摒棄學科本位的教學思想,面向全體學生分層施教,多元化評價,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基礎上,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物理知識和技能,并能用物理語言描述生活化的現象,從而使學生形成物理素養。
參考文獻:
[1]張學平.初中物理教學中學生探究問題能力的培養策略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20(3).
[2]張玉蓮.探討初中物理教學中美育的滲透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20(2).
[3]苗玉紅.淺析有效實現初中物理教學的策略[J].學周刊,2020(6).
[4]任家榮.信息化條件下初中物理分層教學策略的嘗試與研究[J].學周刊,2020(2).
[5]趙勇鋒.差異化教學策略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J].名師在線,201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