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萬麗


摘 要: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往往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教學的實施上,容易忽視課堂中出現的細節,更不注意利用這些細節去開拓教學的新空間。以“面積和面積單位”為例闡述了教學細節如何為教學過程服務,挖掘數學教學的新空間。
關鍵詞:數學;細節;教學過程
一、數學教學的細節
有人說:抓住一個細節,就可能生成一個精彩的環節;忽視一個細節,就可能毀掉精彩的課堂。對于小學數學教學來說,“細節”也是要重點關注的。這里的“細節”既可以是上課時的小環節,也可以理解為一節課中的許多細小的環節,它們蘊藏著待挖掘的潛力,對提升教學效果具有很大的意義。高效課堂離不開教師對這些細節的研究與思考,課堂的得失與成敗,很大程度取決于課堂教學中每個細節的落實。此話不差,細節雖小,卻能透射出教育的大智慧。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收獲成功的課堂離不開我們對教學細節的關注、研究與思考。
二、以“面積和面積單位”為例試說細節在數學課堂中的應用
“面積和面積單位”是三年級下冊的一個教學內容,是學生在熟悉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礎知識之后學習的內容。按照新課標的指導思想,“數學教學必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和造作的機會”。本節課的教學主要是聯系生活實際,將生活中的經驗和素材引入課堂中,使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理解面積和面積單位,建立對面積的感知,使得數學教學呈現出更多的亮點。
具體教學過程如下:
師:這兩個長方形,哪個面積大些?(出示教學用具,用數方格的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埻瑢W們動手操作。
學生拿出學具袋中的小長方形、小正方形對兩個圖形面積進行測量,同時比較出大小。發現一個學生的比較結果是這樣的,并認為A面積更大。
師:方法不對,我們是不是該用相同的模型來測量,才能得出正確答案呢?(展示其他同學的測量作品,這個學生很不好意思地坐下。)師(對剛剛那個做錯的同學):如果再讓你測量一次,你知道怎么做了嗎?自己動手做一下。
師(展示一張1平方米的紙張):現在我們來認識下1平方米。這張白紙有1平方米,同學們覺得上面可以站多少同學?生(根據各自的經驗):8人,10人,12人等。師:那我們驗證一下吧,請從第一排同學開始站到紙上來。(結果紙張上站了13名同學。)同學們,你覺得1平方米大不大?現在我把紙張拿起來,大家看看自己站的腳印。再感覺下1平方米的概念。(拿著紙張深入到學生中,展示一排排的鞋印。)
在鞏固練習時,取出一張郵票。
師:一張郵票的面積大約是6( ?)?生:平方厘米。師:為什么是平方厘米,不是平方分米?生:因為郵票看起來很小,平方厘米單位比較小。師:那你有沒有注意到數字6?為什么是6,不是10?現在讓我們來體驗下6平方厘米到底是什么概念?6平方分米是什么概念。你們覺得我的指甲大概是多大面積?生:大概有1平方厘米。師:那我現在比一下,一張郵票是不是約等于6個指甲的面積。
通過驗證,讓學生親眼看到6個指甲的面積大小和一張郵票面積差不多。
三、數學課堂教學要挖掘細節
(一)不能被遺漏的細節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細節需要被關注,通過細節的延伸,可以使教學更加深入。在認識1平方米的大小時,很多老師會采取到紙上站一站的教學方法,讓學生感受下1平方米面積的大小。但是在站一站之后,小學生很容易把面積和13個人等同起來,使面積和體積混淆。這時教師應該把面積意識再強化一下,于是有了后面的做法。
同樣在郵票的面積中,學生的回答是“因為平方厘米小”,可見學生并沒有關注到前面的數字。這意味著學生在選擇面積時,很容易把物體的面積與面積單位的大小聯系起來,而忽視數字。這些細節需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加以重視。
(二)教學細節與生活相聯系
一平方厘米到底是多少?也許學生可以算出來,但是始終和生活缺少感性的聯系。所以在教學中,筆者和學生通過交流提出了一個成人的指甲面積約等于1平方厘米,而手掌的面積大概是1平方分米。接著讓學生動手拼一下,體會下6平方厘米、6平方分米的大小。通過將生活中的常識引入到教學中,既訓練了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又培養了他們科學驗證精神。
細節還關乎學生的自尊心。在第一個環節比較面積大小時,那位做錯了的同學坐下后,其實對其反饋可以結束,但是筆者仍繼續提問了一個問題:如果再給你一次機會,你會怎么做?這其實是用學生自己糾錯的方法,挽回了他的自尊心,也是對新知識的鞏固。雖然只是多走了一步,但是使數學課顯得更有生機。
(三)用細節促進學生思維發展
作為一名數學老師,要在教學中注意一些細節,發現細節中隱含的教學資源,促進教學更進一步。這樣既能抓住一些教學重點,也可以順勢突破教學難點。重要的是,通過細節可以發現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本質理解存在的問題,比如有的小學生很容易根據經驗來填寫面積單位,說明他們對面積的認識還不夠準確。順著細節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使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理解更加深入,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參考文獻:
[1]劉美珠.用心捕捉“細節”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效率[J].課程教育研究,2019(9).
[2]蓋玉湖.試論小學數學的優化策略[J].新課程,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