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瑾

近期,有幸在鎮江市穆源小學觀摩了一節許衛兵老師的《長度單位的復習》,課后許老師圍繞《讓復習課充滿著生長的力量》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學習后,我感想頗多!
許老師的觀點一:復習是為了更好地出發
許老師認為,復習的目的并不僅僅是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和系統梳理,更不是炒剩飯,復習更深層次的目的是為了提高能力,促進學生發展,從而更好地學習新的知識。
在他的這節《長度單位的復習》課中,他讓學生觀看了人的遺忘曲線圖,讓學生觀察曲線,發現學到的知識在一天后如不抓緊復習,就只剩下原來的三分之一,五天后只剩下原來的五分之一。通過展示這個過程,讓學生明白了復習的重要性,端正了對復習課的態度。
我的思考:這節課首尾呼應的是許老師兩次提到愛因斯坦的一句話:“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聽者和學生都在思考:許老師在這節課中讓學生思考這句話的目的是什么?對這節課有什么作用?原來,這句話的意義真不一般,大家都知道世界上許多發明創造都源于“疑問”,“質疑”是開啟創新之門的鑰匙。“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許老師此舉是要將“質疑”引入課堂,激發學生質疑問難的熱情。提問不僅是教師的權利,更應該是學生的權利,提問更應該帶進復習課的課堂。大膽質疑,積極探索,“質疑”應成為復習課中必不可少的環節。
課后,許老師把他的這節復習課的構建思路介紹給我們聽:
一、揭題:長度單位的復習。 ?做什么
二、思考:為什么需要復習? 為何做
三、協商:復習點什么? ? 如何做
四、練習。 ? ? ? ?做得怎樣
五、拓展。 ? ? ? ?還有什么可以做
六、延伸。
許老師用自己剛剛進行的教學詮釋了他對復習課的構建理解。也使我突然間發現我們最怕上、最難上的復習課原來可以這樣上!
許老師的觀點二:學數學要有起碼的數學感覺
什么是“數學的感覺”?許老師站在學生的角度很好地做了闡述:“數學感覺”是對題目中所講述的內容要能有最起碼的敏感,要能聯系所學的知識正確地解決問題。比如,談到集裝箱,你總要想起集裝箱是什么樣子的。這不同于直覺,僅僅依靠自己的直覺來解題是一種極不負責任的態度,也可以說對數學的敏感性很差。學好數學首先要培養自己對數學的感覺。
我的思考:對于我們的數學課堂來講,怎樣才能培養學生的數學感覺呢?我認為,學習數學就是要把數學適當返璞歸真,恢復數學的本來面目,把抽象的難以理解的數學的學術形態轉化為生動形象、具體、容易理解的教育形態,回到真實的自然、社會和現實生活中去,讓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建構數學感覺!
比如,教學“噸的認識”時,教師讓孩子親自拎一拎10千克的大米是什么感覺,當學生知道100個這么重就是1噸時,就有效地建立了對“噸”這個質量單位的感覺。再如,在教學“統計的初步知識”時,借助“推選數學課代表”這一活動來引導學生探討記錄的方法,學生比較了多種方法,一致認為用畫“正”字的方法比較好,并說出了這種方法的很多優點,學生在這個過程中,是很自主地選擇統計的方法,然后進行比較、選擇,最后統一用“正”字,他們既主動參與了構建,也體會了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
許老師的觀點三:最難的試題不在卷子上,在你的身上
許老師發現很多學生在考試中經常犯低級錯誤,比如將題目看錯,數字寫錯,基本的計算算錯,圖形周長和面積的公式用反,等等。說白了,就是把最基本的題目做錯。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全神貫注、集中全部的精力來讀題、答題、運算。作為一個會學數學、愛動腦筋的學生,解決每一個實際問題最需要的是有一些基本的策略。因此,在復習課中他總時不時強調對解題策略的使用。
我的思考:蘇教版教材中對解題策略的教學主要集中在高年級,主要有整理、畫圖、列舉、倒推、假設、替換、轉化,這些常用的策略看似單獨成為一個單元放入每一冊教材,其實,在我們平時的許多復習課中都有策略的運用,這些都是最基本的策略,學生必須學會。
比如,在六年級總復習時,要幫助學生進行系統整理,把分散的知識點連成線、織成網、組成塊,很多課都運用了整理、畫圖的策略,如,對平面圖形的整理,學生自己按照學習的順序和圖形的特征整理出下圖。
在立體圖形中,把所有立體圖形的計算公式匯總,也是復習課中整理策略的運用。在復習課中有很多題目可以運用多種策略。
再如,有些題目可以一題多解:“少先隊員在山坡上栽松樹和柏樹,一共栽了120棵,松樹的棵數是柏樹的4倍,松樹和柏樹各栽了多少棵?”這道題可以用方程、比例、按比例分配、比、算術方法五種方法解答,一道題同時綜合復習了很多內容,也教給了學生復習方法和策略。
許老師的話給了我探索復習課教學的動力,讓我明白了復習課要真正上好、上出實效并不容易,這是一個不斷熏染、累積、升華、頓悟的過程,需要我們在實際中摸索,最終使復習課真正提高教學效率,獲得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