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郁
摘 要:一個學生優秀的品德和進取心主要體現在積極的心理上,它能夠發揮學生的心理潛能,用積極樂觀的態度面對生活或學習中的困難和挫折。家校合作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積極的心理品質。為此,闡述積極心理品質的內涵,以家校合作為途徑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
關鍵詞:家校合作;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內涵;途徑
小學階段,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最強,外界的不良環境很容易影響學生的心理,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因而心理教育工作對小學生具有重要的作用[1]。新課程改革要求教育教學工作者注重給學生講授心理健康知識,但是很少讓學生有實踐的體驗,所以學生沒有深入認識心理健康品質。教師要注重家校合作的作用,運用新型的教學方法,將學生的積極品質挖掘出來,讓學生的心理發展更加健康平穩。
一、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內涵
1.體驗真誠、寬容、自信,讓學生健康成長
學生團結合作的一個首要前提就是真誠和寬容,小學階段的學生容易和別人溝通交流,小學階段是建立社交能力的重要時期。教師要挖掘學生真誠善良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真誠相待是人際交往中首要的條件,有利于團隊合作的發展,而當下小學教育的教學目標之一就是讓小學生有一個純潔的心理。同時教學工作者要認識到每一個小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具有差異性,教師要重視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團結合作能力的培養,挖掘學生的領導潛能,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從中可以看出,積極的心理品質能夠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提高,讓學生健康成長。
2.滿足求知欲望,培養學生樂觀、自信的心理
積極的心理品質還有一個重要的內涵就是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它能夠幫助學生保持愉快的心情。小學生性格活潑,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對外界新鮮的事物會有很大的求知欲望。小學生在處理問題時需要用樂觀的心理調節自身的情緒和心態,以免轉變成消極的態度。毅力、樂觀、寬容、堅強等都是心理品質的重要內涵,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與同學之間友好相處,還能用樂觀的心態幫助學生面對任何一件事,反之,不認可學生,學生自身也沒有學到什么技能,消極的態度就會找上門,所以,樂觀的心態和強烈的求知欲望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
二、家校合作對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途徑
1.教育合力,創建家校合作
首先,幫助學生解決消極情緒,建立積極情緒。小學生年齡小,生活經驗不足,對待任何一件事物,只要滿足自己的需求就會引發好奇心,不會理性對待,也不會正確判斷,幼小的心靈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事物的影響,為此,學校和家長應該竭盡全力讓學生處于積極的狀態,消除其不良的情緒,讓他們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第一,學校開設的輔導課可以讓家長參與,增強家長的教育意識,改變以往家長對待學生學習的觀念,讓學生處在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中學習;第二,有些家長具有積極的心理品質,教師可以引導其他家長予以借鑒,彌補自身存在的不足。其次,溝通也必不可免。學校和家長的良好溝通能夠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現今科技發展迅速,家校之間的溝通方便不少,如微信群和QQ群的交流平臺,家長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了解學生在學校的日常生活,關注學生的成長過程,獲得一些優質的信息,如此,家長和學校對學生的評價也更客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
2.家校要從學生發展特點出發,提高學習興趣
雖然小學生的性格活潑,但是沒有穩定性,會抵觸一些抽象的東西,如時間、理論知識等。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要開展一些比較有趣的活動,使知識生動形象化,不要一板一眼地教學,引進一些小游戲或者小故事,吸引學生的興趣,在此過程中,家長可以參與學生的教學活動,如“糖衣炮彈”的游戲,教師可以讓每個學生的家長將自己孩子的優點寫在紙上,之后進行投放,讓接收到糖紙的學生說出內心真實的感受,以此增強學生的自信心,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3.開展家校實踐活動,讓學生自由成長
小學生的自理能力比較差,學校可以開展一些社會活動,支持家長來參加,觀看學生的成長過程。鼓勵學生多參與一些實踐活動,能夠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提高學生對社會的認知。如學校的一些競賽、演出,都可以讓學生的家長來參加,有利于增強學生參與活動的自信心。比如在中秋節,學校可以舉辦一個“講故事”的活動,讓家長和學生都在活動中迎接中秋,學生也會感受到學校和家長帶來的幸福感,家長在臺下看著自己的孩子講故事,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有助于學生今后更加健康和積極地成長。
綜上所述,家校合作對培養學生積極的心理品質具有重要的意義。學生的成長既離不開學校培育,又離不開家長的關心和愛護。學校要注重加強和學生家長的合作,讓學生真正明白積極品質的內涵,促進學生積極健康地發展[2]。
參考文獻:
[1]陳杰,俸耀旭,張程.以經典活動提升學生積極心理品質:成都市泡桐樹小學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探索[J].中國德育,2019,10(15):62-63.
[2]馬曉亮.小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養的內涵與途徑[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9,18(2):34-38.